分享

董巨“云气”画法的运用

 Zhanggx 2023-07-14 发布于上海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御史流芳

编辑|御史流芳

«——【·前言·】——»

对董巨“云气”的审美内涵和空间表现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与领会后,笔者希望力所能及地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在创作中加以实践与运用。

董巨用湿笔淡墨描绘繁密有序、生意盎然的景观,营造出烟岚虚渺的山水意境,表达出悠然趣远的诗意

其作品烟淡秀润,灵动又有气势,再加上他们的心性,呈现在画面上更显淡然与雅趣,引发观者诗意的联想

笔者深深景仰董巨画面中所呈现的意境美感,因此努力从中汲取养分,感悟作品的自然天真之趣,将其淡墨烟岚之体化为己用,尽力描绘出云气缥缈的画面氛围

«——【·笔墨与自然意趣的结合 ·】——»

米芾《画史》说董巨“布景得天真多”,意思是景物章法遵循山川自然的本来面目,其作品始终保持“天真”的意趣,得益于师法自然。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他们将对山川的所思所感,付诸纸上,得到“披麻皴”“矾头”“点墨”等各种表现方法,画面中饱含了对自然意境的向往与崇尚

只有走近自然,得自然之真景,才能达到山水画“神游其中”的创作要求,画面才能展现出平和淡泊、亲近自然的气质

因此,在学习董巨的“云气”之时,除了通过临摹来研习其技法,更是通过写生,在实践中不断提炼与反思,试图将写生得来的感悟与董巨“云气”笔墨技法相结合,运用到自身创作中。

作品《满目明翠烟波意》是根据位于富春江畔的富阳新桐写生得来。

梅雨季节的富春江畔,天气阴阳变幻,云烟雾气起起落落,细雨绵绵,两岸青山烟云缭绕,一江绿水薄雾笼罩,与脑海中董巨江南烟岚景象的画面不断重合

在身临其境的观察、体悟与写生实践中,对董巨江南山水特点也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董巨将现实生活中的感悟加以总结,创造出恰合江南山水形象的笔 法,皴线与山形浑然相融,笔笔稳健,沉入纸中,他们的披麻皴近看是线,远看则浑然一体,简洁分明又温润浓厚的表现出烟岚之下的江南山峦

创作时为了体现画面中的植被下土质松软的山脉,采用半生宣纸,学习董源边勾边皴的方法,加之墨点层层积染,使山石更有雄浑、苍润之感,笔尖上的变化显现出前后的关系,“云气”也在枯湿浓淡之间自然生发

“笔墨当随时代”,山水画需要反映时代的真实性和具体性。

古人作画反映的是古人的思想与生活,现代山水画应当融入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在不同时代中纸质材料、客观物象等方面都有所变化,所以画面中对物象的处理上、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为此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必须学会笔墨语言的转换

将多次临摹、写生的成果相糅合,将熟宣上的董巨笔墨运用于生宣中,创作出《梅雨初收长川静》《灵隐梵音》两幅作品。

《梅雨初收长川静》同样表现富阳新桐乡,在笔墨意趣上自董巨而来又融会自身的感悟,通过不同的材质展现出笔者更为丰富的作品面貌

在学习董巨的基础上,笔者也借鉴了师法董巨的各名家是如何融入时代特征,将笔墨化为己用的。

米氏父子的画法是自董源转化而来,董其昌提到:米画可以祖述董源,所画杂树只露根,而不在意细枝末节,以点叶的疏密浓淡变化成形,最为高雅

画中树多为远景,远树茂林以直干点叶表现,吸收了米点树的技法特征,无细枝,点叶多为湿笔淡墨。

但是生宣不同于熟宣,用笔过湿容易渗开,毛笔太干就没有了滋润感,所以为了保持画面湿润的状态,笔者用喷壶在宣纸上轻轻喷一层水雾,再以湿度适中的笔墨点叶,墨点浓淡相融后以枯笔擦染,得到了董巨画面中“淡墨轻岚”的效果,也无形表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

《灵隐梵音》这幅作品烟树与山石的画法借鉴了巨然的《层岩丛树图》,前景中间的松树笔墨较浓,先以淡墨勾出枝干,再以浓墨复加,通过枝干的虚实对比,区分松树的前后关系

在松针的笔墨表现上同样是先淡后浓,不同的是在浓墨复加后,继续 以干笔皴擦,通过多个层次的叠加,产生松针团团簇簇的整体感

浓淡枯湿的结合让松树在视觉上有了纵深之感,形成了茂密的松树丛。

画面中部的树林虚虚实实,学习了巨然松树丛的针叶画法,墨线居多带以润笔点擦染,让松林更加繁密茂盛。

从长披麻皴中得来的山石画法,相比之下笔墨更为苍润,以淡墨勾出山石轮廓,干笔擦染表现山石的纹理

边勾边皴,笔墨上的浓淡干湿相互交融有了无尽的韵致,产生的飞白也增强了画面的烟岚气象。

通过松树、山石等景物之间的笔墨关系,展现从灵隐走进的烟气萦绕到拾级而上的幽深感,来营造虚淡、空灵的“云气”氛围

落墨为画面之“实”,“白”则为画面之 “虚”,“虚实”结合的笔墨运用,使得“云气”在画面中得以流转。

中国山水画需要不断精进自己的笔墨与心性、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学识,将笔墨意趣与写生创作相结合,体悟“淡墨轻岚”的笔墨处理,感受“平淡天真”的画面构图,吸收“淡”和“润”的审美意境

才可能理解到中国山水画淡泊旷达的情怀,积淀自身的绘画经验与笔墨技法,最终达到物质与精神合二为一,畅写心中理想境界

«——【·图式与审美特征的运用 ·】——»

图式在艺术中指一种经过精简加工的图画术语的形式或构图,中国画中我们可以概念的理解为构图,即章法布局

一幅画的构图是衡量山水画好与不好的基础

画家构图过程其实就是对作品整体布局的一种把握,他们在选景和布 局上精心设计,远近、大小、虚实、黑白等彼此之间相互均衡,使得画面富有层次感与空间感

因此,在构图中也展现了画家的审美特征,画面是平淡天真还是雄壮高阔,在构图时已经定下基调。

董源传世水墨山水画基本是平远构图,多数山势的造型圆润而平缓,气势舒畅,山石不以峭笔,远山之顶多为矾头,画面中没有“形”上的清晰与明确,以点墨与墨染的相融相洽形成视觉叠糅及画面图像,统一了画面气氛,也进一步促成“云气”形成

在创作的过程中,笔者借鉴董源以平远结合深远的图式特点,学习率意自然的构图布局,创作长卷《漫目明翠烟波意》,再现了富阳新桐乡屋舍俨然、烟雾缭绕的景象

董源山形、丛树、水湾等构图法则十分适合“云气”营造,笔者在《漫目明翠烟波意》中以近、中、远三个层次塑造出连绵朦胧的山形、郁郁葱葱的丛树、曲折萦回的水湾

山体表面以散布的点子代表树叶,变化有致的柱状树丛隐约显现在水岸平原上,舒展延伸的坡案以湿润的笔触配合色墨晕染,展现董源“平淡天真”的江南烟岚面貌

在董源的图式特征中,他以接近自然山石的形态,表现出平和的山峦与温润的皴法,以《潇湘图》为例,山体可以简洁概括为三角形母题,前后重叠排开,增强了空间连续性,强调了画面模糊与空间幻境的形象

《梅雨初收长川静》是一幅短卷,图式上吸收了董源式审美特征的精髓,三角重叠的山形、连绵不断的轮廓以及勾染并行的皴法,来展现出新桐山居、水居、村居和岛居于一体,一派雨后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桐洲是富春江上最古老的江渚,也是新桐乡最为独特的组成部分。

在构图过程中,将大桐洲作为画面展示的主要部分,江水环绕,田野、房屋分布其间

为了表现夏日雨后的江面云气缭绕的景象,借鉴董源《潇湘图》中的留白运用于画面中,连续重叠的远山在云烟气氛的处理上,融为一片茫茫的视象画面,配合星星点点的树木、房屋,屋舍前道路的留白,云雾穿梭的审美空间跃然纸上

巨然的画面图式中,常常以高远构图表现一座层见叠出的浑润“土质”山丘,其间矗起高耸的峰峦,山顶上有圆石状的“矾头”,山的表面覆盖着柔韧与书写性并置的披麻皴,还夹杂着大而圆的“苔点”,圆浑的点子掩盖了枝桠,树丛由此统一为层林

作品《灵隐梵音》学习巨然高远结合深远的构图法则,加以自身的理解体悟,描绘灵隐寺景区的奇秀山峰,汩汩清泉,意在表现灵隐寺的云烟缭绕与巍然幽深的意境

此幅画被似云似水的“云气”分为两部分,画面左下角为飞来峰,右侧为灵隐寺与山峰,中间以春淙亭相连

沿着道路走进春淙亭,道路两旁古柏林立,右侧灵隐寺在云烟之下若隐若现,似有香烟飘出,穿透寺庙上方的松树林,与雨后云气汇聚在 一起。

巨然善为烟岚气象,分析巨然的审美特征,借鉴连绵不断排列的山峰和矾头这一图式特点,以层层叠叠的山表现云气的多个层次

顺着山石拾级而上,山顶云烟之上有韬光寺,宛若仙境。

整幅画面笼罩在云烟雾气之中,表现出一个香烟缥缈的灵隐。

“无画处皆成妙境”,笔者在处理下方飞来峰、灵隐寺的部分时,学习了巨然《万壑松风图》中“云气”表达方式。

主要使用留白来表现云气缭绕的空间美,用云雾的走向引领布置画面构图,古柏与山石都隐在了云烟中,画面更加富有节奏感与深意

对于画面中灵隐寺的朝向、房屋的排列方式、寺庙的特征等问题,经过多次取舍,最终选择将灵隐寺的侧殿表现于画面中,通过松柏来作为遮挡,以增加隐蔽其后的想象空间

画面多丛树少山石结构,整体顺应山势走,接画面下方云烟而上,后落款题目“灵隐梵音”,题宋之问诗《灵隐寺·鹫岭郁岧峣》,并钤印一方。

诗画结合,使得画面意境更为宁静幽远

古人在描绘真山真水之时将心源融入自然,按照个性的绘画法则和视觉规律来组织画面,用确立事物的“理”与“性”去追求宇宙之真,超越了写形存质、形神兼备的要求,画面呈现了主观的、抽象性的、符号化的特点

«——【·总结·】——»

研究董巨的图式,分析他们构图中呈现的审美倾向,学习如何将山水的气与势结合,在虚无之间将万物彼此渗透与交融,营造出朦胧迷离的诗画境界。

中国画的审美意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同时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在构图实践中思索,在笔墨运用中探究,期盼能从中参悟自然山川之道,得畅游山水之乐,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美

«——【·参考文献·】——»

[1]陆俨少. 山水画中的云水画法[J]. 新美术,1999, (03): 102-105.

[2] 李漫. 宋元山水画的云水研究[D].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8.

[3] 吴湘. “江南传统”的形成与董源地位的奠立[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 设计),2018, (02): 17-22+2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