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高中历史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下》期末检测卷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7-14 发布于甘肃
Image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图是某地仿建的古代建筑。该建筑的“真实版”见于   (  )

Image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古代希腊文明

2.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

A.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B.黄河和长江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3.下列三幅图片所代表的宗教分别是   (  )

Image

A.基督教 佛教 伊斯兰教               B.道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 基督教 道教               D.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4.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   (  )

A.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B.使法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C.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D.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5.某历史网站上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决定因素,在以下的四个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大批冒险家的涌现                      D.天文、地理学的进步

6.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  )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

7.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该表述体现的思想是

A.民族主义          B.禁欲主义             C.拜金主义         D.人文主义

8.1791年,美国批准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规定体现了   (  )

A.各州自治原则       B.共和制原则           C.各州平等原则          D.联邦制原则

9.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

A.意大利新兴商业的发展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0.下图为一位美国总统纪念堂里的雕像。据雕像上方的文字介绍推测,该总统领导了美国的   (  )

Image

A.独立战争        B.宪法颁布     C.南北战争            D.新政改革

11.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国家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促进德国工业进步的主要原因(  )

A.国家统一          B.对外战争          C.实行君主立宪          D.资产阶级掌权

12.下图反映了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工业革命   (  )

Image

A.造成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B.使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C.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D.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1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显示,火车已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那个时代”是指(  )

A.农耕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14.马克思说:“通过这次革命,他们把权力保持在人民的手中,即用领导者的政权机构取代了先前统治国家的政权。”马克思肯定了巴黎公社的   (  )

A.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B.暴力革命斗争方式   C.普选建立政权方式     D.新型政府运行机制

15.如图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应是   (  )

局限性:

(1)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

大量赎金

(3)欺骗性:改革后,对农民的剥削加重

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明治维新      D.清末新政

16.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十月革命   (  )

A.爆发具有必然性        B.具有重大意义     C.推动了俄国发展     D.深受西欧影响

17.“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由此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   (  )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

C.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D.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

18.1904年,德国讽刺画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非洲土著被商人灌酒,后被士兵放到滚压机下,碾轧成一枚硬币,而站在一旁的传教士正在向非洲土著布道。这幅漫画讽刺的是   (  )

A.价格革命              B.殖民掠夺        C.商业革命            D.第一次工业革命

19.巴黎和会名为重建战后和平的会议,战胜国都希望建立“和平”。其“和平”是指   (  )

A.能够消除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和平        B.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的和平

C.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              D.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矛盾的和平

20.下面是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通货膨胀变化表。这种情况促使   (  )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

下降幅度

15.3%

11.2%

12.3%

16.3%

20.8%

通货膨胀

15.3%

43.9%

11.1%

19.1%

32.5%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         B.欧美社会保障规模进一步扩大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欧美各国进一步增加关税壁垒

21.1970-1979 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美国经济结构发生这一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出口贸易大幅增长                        D.世界霸权的确立

22.进入21世纪,在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倡议下,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相继增加了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成员。这说明   (  )

A.美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中俄倡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形成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式多样                D.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23.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其经济减速的原因是经济规模增大,内容日趋复杂,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这说明   (  )

A.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            B.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成效甚微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民心所向            D.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24.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与各国大打“贸易战”,并迫使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可是,2018年11月26日美国著名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仍宣布关闭五个本土的生产中心,将生产重心逐渐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这表明   (  )

A.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B.美国霸权日益衰落

C.特朗普政府不得人心                       D.中国是贸易战赢家

25.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前总统卢拉在任时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   (  )

A.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大题,满分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制度来统治当地人民。元老院委任卸任的执政官为行省总督,总督任期一年,遇到特殊情况,可以延长2到3年。因为行省远离罗马,总督实际上受的限制很少,他在行省拥有绝对的权力,这就为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刮钱财提供了便利条件。行省由征服而来,被视为罗马国家的财产,其居民被视为外国投降者。但在行省中城市的地位不一,视它们对待罗马的态度而言,少数对罗马忠诚的城市,被列为自由市,但必须置于行省的管辖和监督下,对罗马抵抗的城市,则被彻底摧毁,土地充作罗马公有地。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元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和元朝行省的不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和元朝行省的共同作用。(8分)

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二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Image

材料三 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展出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

材料四  下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本次世博会有100多个国家参加,观众达6 000多万人次。

Image

(1)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你设想一下,1904年世界博览会能展出哪些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政府把世博会主题定为“发现的时代”的原因。该“发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28.(14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苏之间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世界政治格局随着不同力量的崛起发生着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 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所处时代美国遇到的那种挑战来自哪些力量的崛起。这些力量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什么?(4分)

Image


答案和解析


Image

1、【答案】B

【解析】图中的建筑是仿建的埃及金字塔,故选B。

2、【答案】D

【解析】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成就,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故选D。

3、【答案】D

【解析】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耶稣是基督教的人物;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建筑,故选D。

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物价上涨现象属于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A、B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C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

5、【答案】B

【解析】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决定性因素,故选B。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大批冒险家的涌现,天文、地理学的进步是新航路开辟的有利条件,A、C、D错误。

6、【答案】C

【解析】材料“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说明早期的海外扩张有利于不同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故选C。材料显示洲际物种交流,看不出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种族交流信息,D错误。

7、【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重视人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其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故选D。民族主义是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产生的思想或运动,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禁欲主义是要求人们严格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拜金主义是指崇拜金钱的观念和思想体系,材料没有体现,C错误。

8、【答案】D

【解析】据“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因此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故选D。各州并不能完全自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共和制,排除B;各州有大小之分,并不是平等的,材料也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C。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16世纪早期”“西方基督教世界”“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可以看出,这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材料图片是林肯总统,林肯领导了美国的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C。独立战争由华盛顿领导,A排除;1787年宪法颁布时还没有林肯总统,B排除;新政改革由罗斯福领导,D排除。

11、【答案】A

【解析】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这有利于统一国内市场,从而推动了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故选A。1871年以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德国国家的统一,而不是对外战争,B错误;1871年德国虽然建立君主立宪制,但其名为立宪制实为君主制,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C错误;这时期的德国虽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实权还是掌握在容克旧贵族手中,而不是在资产阶级手中,D错误。

12、【答案】D

【解析】据图示可知,1841年到1877年工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渐增大,农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说明工业革命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故选D。

13、【答案】B

【解析】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并大规模应用为标志的革命,被称为“蒸汽时代”,故选B。火车是“蒸汽时代”的产物,不是农耕时代的产物,A错误;电气时代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错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是火车的使用,D错误。

14、【答案】A

【解析】材料“通过这次革命,他们把权力保持在人民的手中”说明巴黎公社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是一场无产阶级革命,故选A。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巴黎公社革命方式,B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权建立方式,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关于政府运行机制的评价,排除D。

15、【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大量赎金”“改革后,对农民的剥削加重”可知材料评价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在农民获得人身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农民要交赎金,这笔赎金实际上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对农民的剥削加重,故选B。

16、【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来看,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故选A。材料不是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十月革命深受西欧影响,排除D。

17、【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欧洲殖民扩张推动人口流动,故选D。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A排除。材料与传播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无关,B排除。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排除。

18、【答案】B

【解析】材料“后被士兵放到滚压机下,碾轧成一枚硬币”体现了西方对非洲的殖民掠夺,故选B。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与本题时间不符,A、C排除。材料并没有涉及第一次工业革命,D排除。

19、【答案】C

【解析】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战胜国都力图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和平,因此,它们追求的和平是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故选C。A、B、D中的和平是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和平,与巴黎和会上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不相符,均排除。

20、【答案】A

【解析】根据“1973-1975年”和工业生产下降与通货膨胀的数据上升,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滞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故选A。

21、【解析】A

【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第三产业的比重急剧上升,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深入开展,这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生产力发展改变经济结构,故选A。

22、【答案】D

【解析】材料中“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相继增加了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成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更多的金融机构出现,故选D。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的,排除A;材料“在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倡议下,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增加了新成员,不能表明由中俄倡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形成,排除B;材料中多个金融机构加入“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排除C。

2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可知,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故苏联的经济活力逐渐丧失,故选A。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B排除;材料只是说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这也不代表他们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

24、【答案】A

【解析】美国迫使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但是美国著名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仍将生产重心逐渐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说明美国的“贸易战”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霸权日益衰落,排除B;材料反映特朗普政府实行“贸易战”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无法体现特朗普政府“不得人心”,排除C;材料表明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无法体现中国是贸易战赢家,排除D。

25、【答案】A

【解析】从题目“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可知,在国际机构中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A。南北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B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区域经济集团化,C错误。题目未体现IMF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D错误。

26、【答案】(1)罗马行省:统治被征服地区的民众;元老院任命总督,总督拥有绝对的权力;采取灵活的统治方式,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元朝行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帝派遣官员治理地方,地方长官听命于皇帝和中央政府。

(2)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适应了各自社会发展状况,促进了社会发展;体现了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第(1)题,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即可。第(2)题,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制度创新等角度分析说明。

27、【答案】(1)说明: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产品:交通产品:汽车、飞机等;电器产品:电动机、电报、电话、电影放映机等;化工品:塑料、化肥、炸药等。

(2)现象:材料二反映了英国进口的工业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居“世界工厂”的地位。

原因: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在英国广泛确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大肆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3)理由: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00周年。

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美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统一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解析】第(1)题说明:结合“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和“有轨电车线”得出: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产品: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即可。第(2)题现象:结合示意图可知,材料二反映了英国进口的工业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大肆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第(3)题原因: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发现了新大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西班牙政府把1992年世博会主题定为“发现的时代”。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

28、【答案】(1)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第(1)题原因:可从政治、思想文化和国家利益角度作答,如根据材料“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苏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强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竞争关系;据材料“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第(2)题力量:据材料时间“197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亚非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强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结盟运动冲击着两极格局;中国的崛起等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第(3)题特点:根据材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只剩下美国一个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欧洲、日本、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崛起,使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Image

点个再看你最好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