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课本

 zjp67 2023-07-14 发布于福建
案例:
开学第一天,杨老师抱着新书去分发。刚刚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目光一下集中到新书上。"老师,我来帮你发……""老师,我来……"学生们发书的热情很高
突然,杨老师发现,有几本书因为捆绑过紧被勒出一道"小口子"。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杨老师知道,书不能轻易地发下去,得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于是,杨老师对学生们说:"老师这里有几本有缺陷的书,大家想想该发给谁?"杨老师一边说一边举起了书。
教室里开始窃窃私语。杨老师请学生们自由发言。有的说,按顺序,轮到谁就是谁;有的说,根据学习成绩,谁成绩差就给谁;也有的说,发给班长,因为他是班干部;还有的说,干脆抓阉……杨老师静静地听着不置可否。
终于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发给我一本吧。"杨老师立即问道:"你为什么要一本呢?""因为,这样的书总要有人要,我如果不要,书就会是其他同学的,还是我应该要。"话音刚落,全班掌声响起。"还有哪些同学愿意要一本?"一些学生的手举起来了,也有一些学生在犹豫。杨老师有意在教师里巡视了一遍,并故意在一些显得不够坚定的学生面前停了停。最后,全班学生的手都举起来了。
这时,杨老师笑了:"我为同学们的精神感动。但书究竟该发给谁?谁又能得到这样的书?标准还是不明确。这样,来一次暂短的演讲,谁说的理由最充分,书就发给谁。"
有学生立即响应:"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宁可自己吃一点亏,也要多为其他同学想一想。"接着,有学生登台:"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书籍的外表好坏并不重要,只要它的内容不少,是不会影响学习的。"……
一阵又一阵掌声,把教室里的气氛推向高潮。话题也由新课本延伸到"该不该捡起不是自己扔的纸屑","劳动该不该挑轻怕重","吃饭能不能抢先",等等。

解析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不能体现这一新理念,怎样体现这一新理念,需要教师在理论上转变思想观念,在不践中大胆创新。
上述案例中,杨老师巧妙地运用发新书的环节,将新的教育理念融进一堂思想教育课中。从问题的提出开始,杨老师就没有采用传统的简单说教方式,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接下来的学生演讲,让学生当"主角"。把学生推到了思想教育的主体位置;最后的总结,形式新颖、独创,引导学生从小事去思考思想深处的东西。每一步,杨老师都努力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且恰到好处地创设了最佳的教育契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形成了几个特点:
其一,发挥了榜样和舆论的导向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班集体中的所有成员都会有熏陶、有感染,同时还会有约束。教育者有的放矢地提供榜样,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并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杨老师正是抓住了班主任工作的这一特点,通过发书的小环节,在全班同学中树立了"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榜样。而且,开始学生发言杨老师不动声色;当"榜样"出现了,杨老师马上给予引导。最终,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其二,创设了最佳的教育契机和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师能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素质选择教育方式,是教育能否有效和有用的关键环节之一。教育方式选择得好,效果可以事倍功半;选择不当,常常会做无用功。杨老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讨论、演讲的"群言堂"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中去体味事情该如何选择。这种方式,把教师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学生毫无拘束的氛围中,既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目的,也达到了教师最终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可谓"一举两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