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王将相垂青的临西

 思明居士 2023-07-14 发布于河北

帝王将相垂青的临西

邓连朝

我们临西这片沃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经过、驻跸,乃至发迹于此的胜不胜数。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赵将廉颇率军东进攻齐,路经此地,后人崇尚他的功绩,在村东修一廉颇庙,简称颇庙。明初,山西洪洞县狭乡之民任、李、王、杨奉诏迁此,在庙侧落居,分称任、李、王、杨街。数世后形成四个村庄,各冠己姓袭庙名命村名。

据传,三国鼎立前,曹操大败袁绍于磁县,乘胜东移至此,安营扎寨,聚伍庆贺,由此取村名贺伍庄。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之民,奉诏迁此落居。因居住分散,形成三个村落。

今临西县仓上村旧临清县城的东北角,有一个神秘的地方,人们叫他“卧牛坑”。它是后赵所建之“水东”临清县的旧衙址。这里,曾衍生了很多好听的故事。

据说,老子倒骑青牛出函谷关,信牛由缰,辗转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当他走到今天的“卧牛坑”地方的时候,见这里西依大河,气脉甚好,便想往下歇歇脚。他把青牛拴在一棵古桑之上,便在一块光达达的大青石上坐下。谁知,青牛猛地不见了,青牛卧过的地方出现了一、两百亩大的一片洼地。老子知道此地乃神仙宝地,于是便留下青牛,化一阵青风而去。

说也奇怪,自打青牛卧在了这里,这里便遍地洒金泼银,处处现宝。在夜深人净的时候,人们还会看到这里金光四射,恰是一条金牛卧在这片大洼之内。于是,人们便称呼这地方为“卧牛坑”了。

十六国后赵的建立者,羯族奴隶出身的石勒(274-333)从山东起事,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势力。这石勒,早年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少长为人佣耕,年十四行贩洛阳。西晋太安元年(302年)被卖于今山东茌平地主师欢家为田奴。他一生备尝酸辛,苦难的经历使他的身体和智慧得到了锻炼,并迫使他走上了起义反晋的道路。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参加各种战役110多次,有93次获胜,17次失利。他驰聘疆场20余年,终于以智慧和勇气击败了一个个对手,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成为一代君主。有一次,他转战到今天的临西一带,遭遇到了前赵的一支强军,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时前赵兵力强健,号称百万,他们把石勒带领的一队骑兵团团地围困在今临西县仓上村东北的卧牛坑里。敌军越集越多,圈子越围越小,石勒的骑兵已没有冲出包围圈的可能,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这时只见骑兵队中忽地跃出一条金牛,它金光四射,金角盘绕。金光四射,如雷电射空;金角盘绕,似两把利剑。只见这金牛四蹄生风,直朝西北方向的敌军冲去。它力敌千军,势不可挡。在它的带领下,石勒的骑兵紧随其后,也朝西北方向冲去。他们一口气冲出了敌军的包围圈,又一口气跑到襄(今邢台)这个地方。金牛狂奔到襄,冲进牛阴门后,实在累的够呛,于是便头东南尾西北地卧在了北瓮城进头道门的东城墙南拐角处。石勒知道,金牛卧下的襄便是他发展的地方,于是他便围兵于襄,招兵买马,重整旗鼓,势灭前赵。公元328年,他在襄称帝。太和元年底(329年初),石勒称帝,是为后赵,年号太和,330年,又改年号曰建平。石勒称帝后。襄便取别号为卧牛城 。他时时不忘卧牛坑之战,于是在建平元年(330年)建县于“卧牛坑”,因县临清河(大运河一部分),故取名临清,这是今仓上一带第一次建县。

也不知又过去了多少年,一天,一个“南蛮子”路过“卧牛坑”,知道这里有宝,便想方法制服这头青牛。他东觅西寻,这一天终于在龙旺村南瓜园地里找到了一宝。他见这家菜园有一棵黄瓜种,金灿灿,半拖长短;一条黄瓜秧,绿生生,两丈有余。他找到园主,说待到百天,黄瓜种成熟以后,你把这棵黄瓜秧子卖给我,我给你一两纹银。说好便好,两人达成了协议,园主还以为这“南蛮子”是个傻子呢。谁知,待到约定时日,“南蛮子”果真来了,他付了园主一两纹银,买走了黄瓜秧子。原来,这黄瓜秧子是条“捆金绳”,“南蛮子”要用它去捆金牛了。

这一天夜里,阴云密布,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南蛮子”深一脚、浅一脚,踉踉跄跄地来到了“卧虎坑”。他瞅准了对方,猛一用力,抛下了“捆金绳”,只听“哞”地一声怪叫,一道金光,浑如闪电。他知道是捆住了金牛。正在他用力地往回收“绳”时,眼前却站着一位白胡子老头儿,只见这人手中拂法一甩,“捆金绳”不见了,一条青年却立在了老人面前。老人道了声谢,倒骑上牛背,扬长而去了。这位老人就是老子

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析临清设永济县,此地为永济县的军械库,寨墙高固,戒备森严。当时,为示刀枪如林,似苘蔴一样众多,取名林蔴寨。到了元、明时期,此地衰败,成为一片野草、野蔴丛生的树林。明永乐年间,刘姓先祖刘仕及其弟,携全家由山西洪洞县应招迁此落居。袭用林蔴寨原名。后演写为林麻寨。

据传,后汉高祖刘知远屯兵摇鞍镇时,有兵在此路过并宿营,后人为标榜此事,取村名皇帝营。明前叶,张、扬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各自立村,取村名张皇营、杨皇营。

据传,宋朝时,辽帅萧银宗为防宋兵北进,在此屯兵,因东有大屯村,取名西大屯。相传,张、王两姓始祖系姑表兄弟,同时迁此落居,张北王南,中间隔一坑塘。民国初年分为前西大屯、后西大屯。

据传,元朝时期曾在此屯兵马、立营寨。为图旭明昌盛,取名黎博寨。而老军营则是元代此处为军队安营扎寨之地,明初又是军屯卫所之地,故名老军营。

唐代此地建有兴林寺,规模甚大。明永乐年间,王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王家楼(今大庙村北,已废),后迁至兴林寺侧定居。数世后,出一名士王铎,在朝为官。一次,王铎受命江南平乱,征前到兴林寺祈祷,“如若凯旋,重修庙宇”。出征后,果然旗开得胜,并受皇封。王铎将兴林寺重修一新。乡民念其功,遂将村崇称王铎寺。

明末,此地有王姓人家居住,村名王家户。后因本地征收的捐粮屯积于此,皇帝委派佩刀参将指挥使龚能率兵驻扎保护,村名改称带刀指挥屯,简称指挥屯。参将龚能,因平乱,于清顺治二年(公元J645年)阵亡,葬于今白地乡指挥墓村北。

指挥墓原名东芦村。据民国《临清县志》载:“在城西南五十里,旧名东芦村,因清顺治间,明指挥使龚能葬此,改村名曰指挥墓”。此地原有一片芦苇,有两村分置东西,称“东芦村”、“西芦村”。明参将指挥使龚能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阵亡,葬于东芦村北。指挥使膝下九子,有三子迁此守孝定居。龚能安葬不久西芦村触犯王法,遭官兵剿袭,东芦村民惊恐万状。龚能后代怕殃及本村,在东芦村危在旦夕之际,龚能后裔急中生智,将其父遗留下的官服和佩刀挂在村西庙前。官兵剿袭西芦村后转向东芦村,行至庙前,见悬挂之物,无扰而退。龚能后裔为显耀祖先之功德和佩刀之威力,改村名为带刀指挥墓,后简称指挥墓。

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村,坐骑的马鞍在过村时左右摇幌起来,皇帝在此下马紧鞍。为示纪念,改村名摇鞍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廉颇到乾隆,帝王将相在临西这片土地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尤其是乾隆下江南,更是给临西大地留下了很多遗迹和传说,从而使得我们临西名闻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