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州城水文化的代表河——载有历史的六大河

 乡风儒语 2023-07-14 发布于江苏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世事春秋长;乡风儒语对月饮,三坔夜话万钟情。斯时也,李老师轩楼临窗,说史聊文,谈古论今,言庄道巷,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碰心处,高山流水,莫非知音?!


泰州市位于长江北岸,里下河平原的南缘,江都至海安公路穿越市区,南官河、汀河、秦东河及新老通扬运河在此交汇。水利交通便利。泰州旧城南北狭长,形似凤凰,故又名“凤凰城”,简称“凤城”。泰州成陆历史较早。据海安县青墩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考证,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已有人类居住。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取安泰之意,泰州之名始于此。由此泰州又别称“海陵”、“海阳”、“祥泰之州”,简称“泰”!

历史上,泰州就东临大海,南濒长江,北望淮河,数千年来,江流、海潮、淮水在此交汇激荡,孕育泰州大地,哺育泰州先民,促成了泰州城的发祥和发展。泰州因水而生,傍水而立,枕水而进,凭水而兴,在与水休戚与共的历史脉络中,泰州衍生积淀了源远流长、背景厚重的水文化。这里要介绍的,主要是泰州城的六河,即城河、中市河、玉带河、稻河、草河和凤凰河。这六河可谓六六大顺,应该说是泰州城水文化的代表!

【城河】 

城河始名城濠,围罗城(洲城)开挖,后按方位分别称东、西、南、北城河。至南宋宝庆三年(1227),泰州城濠周长13里、宽20丈、深2丈。南宋端平元年(1234),拓浚城濠,城濠宽、深各增一倍,并加挖城四角月河。明初,重建毁于兵燹的州城,城濠通长2380.5丈、宽52丈、深1.1丈。明代,州城东、南、西、北四门各有吊桥。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前,东水门堵塞。清乾隆年间,对州城作最大规模的整修,东南、东北、西北角月河与城濠连成一河,分别宽281米、270米、260米;西南角月河与老通扬运河合道,河宽27米。20世纪70年代,北城濠中段改建成人防工事,南城濠西段淤塞成为农田,西城濠南段拓宽取直成为连接南官河的航道,其余城濠基本维持原貌。2004年起,市实施东城河清淤工程,建设迎春桥、坡子街步行桥,拆除迎春坝、月城坝。至2006年,东、西、南城河全面贯通。

【中市河】 

平行于泰州南北大街西侧,街河间距不到10丈。清光绪十三年(1887)后,逐渐淤塞。1952—1954年,大部分河道被填平,仅剩红桥向南一段河道,河道上原有的红桥、升仙桥、小八字桥、税务桥、陈家桥、大林桥、王家桥、北水关桥均废。2001年,疏浚升仙桥以南河道。2004年,建涵管231米,与玉带河贯通。

【玉带河】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开挖州城新河,由南水门入,西行,先折向北,后折向东,接中市河至北水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自东水门开挖南北河道,接通南北水门。此后,分别称绕东半城、西半城的新河道为东市河、西市河,并合称为玉带河,始有“双水(城河、玉带河)绕城”说法。清顺治八年(1651)后,东、西市河逐渐淤塞。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在部分淤塞河道上筑路建房。2004年,拓浚东、西市河部分河段562米。
南宋绍兴十年(1140)开挖州城东、西向市河,东市河自八字桥至东水门,西市河连通泰山下湖泺(后称小西湖)。明末,亦称东西向市河为玉带河,今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仍以此河为玉带河。明、清代,虽多次疏浚,但八字桥西侧、东侧河道仍先后淤塞。新中国成立后,曾疏浚4次,其中于1975年开挖河道580米,西接南官河。至1987年,仅存周桥至绣品厂段。2005年,恢复性开挖河道1953米。

【稻河】 

又名中间河、市河,由西坝北犁山嘴向北至罗浮山与老西河汇合,河道上有通仓桥、清化桥、杨桥、孙家桥、演化桥、韩家桥等桥梁。1999年起,泰州市人民政府将整治稻河列入为市区人民办10件实事项目。至2007年,经几次整修,河底高程-1米,底宽约8米,在入新通扬运河处建有闸站。

【草河】 

从东坝犁头街向北经施家湾至赵公桥通下河,历史上曾是泰州城区运送粮草的水道,河道上有徐家桥、破桥等桥梁。由于诸多原因,河道功能基本丧失。1970年,埋设草河头至东城河地下管道,使上、下河水直通。

【凤凰河】 

2002年,沿原老通扬运河至翻身河之间的农田灌溉引水河道延伸、拓浚而成。南接周山河,北通环城河,全长5.43公里,河口宽30—40米,沿河绿化面积约30公顷,形成一条集防洪、生态、旅游、环保、休闲、人文等于一体的城市风光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