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之道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7-15 发布于河南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药的运用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也为国人的健康矗立了不朽的丰碑。作为现代人,只有全面地了解养生,才能够用正确的观念指导实践,达到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内容如下:第一节:中医养生到底怎么回事?第二节:国医名家重推“养生方”!第三节:分型辨证,因人而异。

第一节:中医养生到底怎么回事?

提到中医养生,许多人感到高深莫测,毫无规律可循,其实,中医养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是一门学问,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人存天地间,天有五行一木、火、土、金、水;五化一生、长、化、收,藏;五气一风、暑、湿、燥、寒;五季一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一东、南、中、西、北。人有五脏一心、肝、脾、肺、肾,与天之五行、五化、五气、五方相应。中医养生讲究使自己的五脏与自然相应,使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天地人一体,综合调养。.

第二、扶正固本。

人类经过几亿年的进化过程,形成了我们现在这样的身体结构。为了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人如同其他动物一样拥有了很多的生命潜能。比如人体的自我修复、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气”。同样的环境下,之所以有的人发病而有的人不发病,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人体的抵抗力不同,即“正气”不同。因此中医养生讲究“扶正固本”,讲究通过激发、调动人体生命的潜能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第三、未病先治。

中医虽然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是,如果致病因素超过了我们人体的“正气”,人体就会患病。因此,中医养生不仅要扶正固本,还要在致病因素不够强大时,人体的正气还没有完全衰弱时,就开始行动。

第四、已病防变。

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不同,中医强调从整体出发,认为人身体的各部分都是互相联系的,身体的某处感染疾病,势必与其它部位有联系。所以,治疗疾病不仅要检查病痛处,还要从整体观察。中医强调“内治”,认为想要切实地治疗疾病,必须从身体的内部进行调节。并采用了与现代医学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擅长治疗一般西医束手无策的病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肝炎、肾病和风湿等慢性疾病,治疗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第二节:国医名家重推“养生方”

从中医观点看,百病源于人体内部脏腑阴阳、气血失衡,中医养生的本质就是通过培补正气、调理人体内环境,恢复人体平衡。养生365汇聚了数十位国内中医名家,根据中医先哲“化繁为简”的哲学 思想,抓住中医调病重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这一根本,在诸多中医经典名方基础上,十年磨一剑,经过科学严谨的化裁整理、开发出十多组能够针对五脏、阴阳、气血失衡所导致的诸多疾病进行全面调理的养生专方,可用于现代二十多种常见疾病的非医疗生活调理。

佛明芷蛎:本方能够平肝熄风,滋阴补肾、滋阴潜阳、上制阳亢、下补肾虚。以凉肝熄风为主,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全方重用潜镇清降,配伍滋阴增液、疏肝之品,标本兼治,平复逆冲头面部的气血,眩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自然都会消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能得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

茯苓桑竹:方中内寓滋水涵木之意。以滋阴疏肝为主,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益阴养血而柔肝,养肝则肝气平,以补肝体,育阴以涵阳,则血有所归,肝体得养,气机条达,血液运行上下顺畅充盈,血液粘度高、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等血瘀证就会化解,眩晕耳鸣,胁痛目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经闭经少等症状也会慢慢消失。

陈茯桃仁:本方能祛痰结,通胸阳,祛瘀通络,相辅相成,对久病体虚,年老虚衰和气血温运不良引起的心阳不足,心悸、胸痹、虚劳、心脏病等疾病。具有温通心阳,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功效,从而能有效化解心悸、胸闷、气短、肢冷、自汗、倦怠、脸色苍白等。

黄龙大茯:本方适用于心阴虚损,兼有心气不足、心火过旺。心阴虚又称心血虚,指阴液亏损,心与心神失养,出现心烦、心悸、失眠等虚热证候。黄龙大茯在滋养心阴的同时,平肝滋肾,滋阴养心,补血安神,避免了很多中老年人虚不受补、补之失当的现象。

苡金紫草:本方健脾益气,甘温散寒。脾阳虚又称脾胃虚寒,脾阳虚衰,运化失职,所以腹胀纳少,寒凝气滞,出现腹痛、大便溏稀、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苡金紫草方能使脾胃之气健旺,运化恢复正常,全面补脾益胃,资生气血,改善阳气亏虚,脾失健运、寒湿内停之症。

百玉青莲:本方具有养阴润肺,清热润燥,滋阴润肺,清火止咳的功效。补脾土,益肺气,补益全身和恢复肺功能,对于肺阴虚所导致的干咳、痰少、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盗汗、便秘等症状。

茯苓豆桂:本方遵循“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原则,温中寓补,补中寓温,意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阳气充足,气血运行通畅,温养全身筋骨关节,畏寒肢冷、易疲劳等阳气不足的症状很快会消失。本方的配伍特点:一为补阳与补阴配伍,阴阳并补,而以补阳为主;二为滋阴之中配以少量温阳之品,目的在于阴中求阳,少火生气。

黄精杞豆:本方具有益肾填精,壮筋骨的作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以补为主。肝藏血,肾藏精,血充精足则肝肾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旺则筋骨得养而强壮。肝、脾、肾三阴并补而以补肾阴为主,构成通补开合之剂,精血同补共奏滋阴补肾、滋肾益精之功。

甘黄百合:方中既有舒肝解郁的药物,又有养血柔肝、健脾益气的药物,能使肝气条达、脾胃健运,补肝体而和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肝郁得疏,脾弱得运,气血兼顾,肝脾同调,对肝郁气滞引起的胁痛、食欲差、腹胀都有好处,并能改善失眠多梦和情绪波动。

黄玉百莲:本方同时解决肺脾气虚、心血虚和肝血虚。以资生化气血,真正实现了气血双补,对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头晕心悸、气短、懒言;对气虚引起的气短、倦怠无力、头晕自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有显著改善。

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养生方,就能达到不同的预期效果。具体来说,以上国医名家重推的中医养生方在实际应用中,有以下原则和特点:

第一、遵循阴阳互根互生之理,作用平和,气血通补。

能够针对人体各种虚证有效补养,符合中医学中阴阳互根的理论,具有“平补五脏,平衡阴阳,气血通补”的全面功效,是典型的中正平和之品,适合长期服用。

第二、补中有通、补而不滞,有疏通经络、流通气血、推陈致新之功。

以补为通,以通为补,确保气血在经络血脉中畅通无阻,将方剂中滋补成分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使得效力倍增。

第三、以培补脾肾为主,重点在于培补肾督阳气。

脾为后天之本,健脾胃能养五脏,健后天能助先天。肾为先天之本,肾旺则诸脏皆旺,故补肾气能强五脏。上述养生方正是以顾护培补脾肾元气为先、为主,符合正宗的中医补养之道。

第四、注重对肝的调养。

一是肝在人体中很重要,人体的元气源自于肾,萌芽于肝;二是肝肾同源,肾水能生肝木,补肾即可补肝,因此养生方注重柔养肝阴,令肝气条达、充实!

第五、不仅使人体阳气得以“生长”,还具有“收藏”之效,对延年益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此外,以上养生方虽然在配伍上讲究“君臣佐使”;在原料上追求天然道地;在生产上坚持传统工艺,但仍然属于食疗的范畴。有道是,“药食同源,药食同性”,没有绝对的“药”或绝对的“食”,可食之物都有“寒、热、温、凉、平”药性,对调理身体而言,“药”与“食”原本一致;同时,标明什么东西治什么病,就西药而言可以,对中医则不是这样的。因为中医不论病,中药不对病,中医中药只是扶正气、调平衡。“阴阳平衡,百病自愈”。

由此,养生365专家推出的系列养生方才定位于食疗养生,不讲药品的功能和疗效,只讲针对不同人群表现各异的身体状况进行非医疗性调养。

第三节:分型辨证,因人而异

现在医院、药店中成药琳琅满目,给我们中医养生调理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不会合理使用。因为中医养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分型辨证,因人而异”。

为什么要分型辨证呢?

一种疾病常常分好几个证型,每一种证型用药都是有区别的。中成药是中医治病很古老的一类药品,近年来中医药得到很大发展,中成药品种逐渐增多,如何正确合理使用,使之发挥最佳疗效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病人,听说别人和他一个病,吃了某种药效果很好,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就用,结果蒙对了就有效,蒙错了不仅没效,反而耽误治疗时机,甚至引起不良后果。这就是忽视了中医养生中强调的“辨证分型”,也不懂得每一种疾病每一个阶段的表现都有所不同,每一阶段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治疗上也就要区别对待。

有一个冠心病患者,经常胸口疼憋闷、心悸盗汗,晚上心烦失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他有个朋友也有冠心病,曾经找中医开了一个方子,吃了效果不错,他就拿了人家的方子也照方抓药,吃了三天,结果病情没有减轻,反倒加重了。最后找到原因,人家是痰浊痹阻所致的胸痹证,而自己是心肾阴虚型的胸痹证。这就是没有分型辨证,适得其反。

为什么要因人而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说:“夫药有君臣佐使,人有强弱虚实,服饵之法,轻重不同,少长殊途,强羸各异,或宜补宜泻。”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跟人是有区别的,体质有强壮、瘦弱之分,所患的疾病也有虚证和实证之分,所以服药的方法,用药剂量自然轻重不同,疗程长短也不同,甚至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以补法为主还是以泻法为主也要根据情况而定。

每个人除了人体的特异性不同,更有男女老幼之别,中医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用药的原则,这也就是“因人而异”。表现在实际中,就是“千人千方”,而不是“千人一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