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炎夏日,调理脾胃正当时!

 空谷幽兰80 2023-07-15 发布于广东

脾胃病科冬病夏治开始啦

图片
图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脾胃病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命质量的常见多发病,表现为胃疼、胃胀、便秘、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冬病夏治”调整脾胃阳气,使得消化吸收功能恢复正常,并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防止或减轻寒冷季节发病,对于脾胃虚寒、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者尤为适宜。

图片
图片
图片

何谓“冬病夏治”?

图片
图片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国独有的“三伏”节气。“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从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是一年中最闷热潮湿的季节。

“冬病夏治”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理,利用三伏天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图片
图片

哪些脾胃病适合“冬病夏治”?

图片
图片

冬病夏治主要用于在冬季和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便秘、慢性腹泻等,中医辩证为脾胃虚寒(含脾胃虚弱)型。

腹部或胃部发凉或怕凉或冷痛不适,喜温喜按;或腹痛或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进食生冷或天气变冷、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腹部或胃部胀满,进食少或不欲食,口淡不渴,口吐清水,大便稀溏,甚则夹有不消化食物,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或手足冰凉,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清长(包括夜尿多、饮水不久即小便)或小便不利。舌淡胖嫩,有齿印,苔白润或滑,脉虚弱无力。

图片
图片

为什么三伏不宜贪“凉”

图片
图片

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而夏季暑湿气盛,易伤脾胃,夏季人们喜欢吃冰镇水果、冷饮,容易使湿邪内聚,也会损伤脾胃,故夏季也多发胃肠疾病。如果不及时调理,久之会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寒,造成一些慢性的肠胃病,在天气寒冷时易发。

夏季建议少吃冰西瓜、冰镇饮料等,尤其是脾胃虚寒的患者,糯米和甜食也要限制,建议把“寒性”的西瓜换成木瓜试试,有运脾化湿,生津开胃的功效。

图片
图片

夏季如何预防消化系统疾病

图片
图片

1、饮食有节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提醒人们不要过食,以防伤及我们的脾胃,如果我们经常暴饮暴食,过多摄入肥甘厚味,我们的脾胃负担过重,不仅功能丧失,而且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生湿、生痰、化热,将营养物质变成有害废物,进一步引发其他疾病。

2、经常喝水

保持肠道健康要养成爱喝水的习惯。每天喝2000~2500毫升白开水是自然、健康的清肠方式。如果夏季出汗量较大,可以在饮水中适当补充一些盐分。其实,夏天喝热茶比喝冰水更解暑,因为喝一杯热茶后,通过人体的皮肤毛孔散发的热量相当于一杯冰水的50倍。常温的绿豆汤、莲子百合汤均有很好的解暑作用。

3、避免寒凉

很多消化道疾病与过度“贪凉”有关。夏季炎热,人们只注意防暑降温,很少考虑肠胃的承受能力,小朋友喜欢冰淇淋等冷饮,大人们也常常将冰镇啤酒、冰镇西瓜等当作“美味佳肴”,虽然脾胃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但时间一长,寒凉不仅伤脾,也能败胃,于是会出现腹痛、腹泻、头晕、心悸、失眠、咳嗽、痰白等诸多病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