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味中草药,可以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止痢燥湿、泻火明目、凉血、除疳安蛔。

 咸鱼片 2023-07-15 发布于广东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句歇后语:“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并且常将这句歇后语用于有苦衷,却不能说,或者没有办法说的情况。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一个人不被理解,而是要重点说一说这句歇后语中的中药黄连。
按照《本草纲目》的释名,黄连“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可见黄连命名是以根茎外形呈现隆起的结节,聚结而状如连珠,其色黄为依据的。别名有王连、支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双叶子植物纲。主要产于四川和云南。产于四川的称川黄连,或者称川雅连;产于云南的黄连称云连。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
川黄连根茎呈黄色,不分枝或少分枝,节间明显,密生多数细根,匍匐茎横走。其叶呈卵状三角形,叶片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状菱形,具细柄,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叶柄长5-12cm,裂片彼此邻接。聚伞花序;小花黄绿色;萼片狭卵形;花瓣近披针形,中央有蜜腺,雄蕊短,仅为花瓣的1/2左右。聚合蓇葖果。
云连根茎黄色,节间密,较少分枝;生多数须根;叶基生,叶中央裂片卵状棱形或长棱形。羽状深裂3~6对,彼此疏离,相距最宽处可达1.5cm;花瓣匙形至卵状匙形,先端钝。
其药用部分为根,一般栽后5~6年的10~11月间收获。用黄连抓子连根抓起,抖掉泥沙,剪去须根和叶,取根茎在黄连炕上烘炕干燥,烘时用操板翻动,并打掉已干燥的泥土。五六成干时出炕,根据根茎大小,分为三至四等,再分别细炕,勤翻动,待根茎断面呈干草色时即可出炕,装入槽笼,撞掉泥土和须根。

因为黄连的根茎呈连珠状,而且颜色都是黄色的,所以人们就叫它为“黄连”了。黄连的味道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可谓是切切实实地道出了黄连的苦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经疾也;忠言扶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能“饮之”、“听之”即可收效,说的就是黄连。

黄连历史传说

相传,在很久之前人们遭遇了一场瘟疫,导致许多人丧命。当时,有一位叫做黄芩的小伙子,安葬完自己双亲后,也染病卧床。就在他奄奄一息之际,有一位姑娘来到了他面前,为其熬药治病,最终挽救了黄芩的生命。原来,这位女子来自神农峰,名叫黄连,是位老药农的女儿,也算是精通药理。心地善良的黄连,不仅治好了黄芩的病,还治愈了当地不少的百姓。

黄连的身世也很苦,她自幼便失去了母亲,跟随父亲长大,十五岁时又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于是就四处漂泊。机缘巧合之下,黄连遇到了黄芩,两人一起上山采药,成了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神医”。在众人眼中,黄芩和黄连,成了一对神仙眷侣。

然而,故事却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当地有个财主,觊觎黄连的美色,竟让人用看病的由头,把黄连姑娘骗到了家中。在土财主家,黄连面对图谋不轨的禽兽,誓死不从,激烈反抗。可惜的是,这位恶霸竟砍去了黄连姑娘的双手,后来又命人将黄连扔入天坑。
黄连死后,有好心的下人将事情真相告诉了黄芩。黄芩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黄连的双手,并含泪将其安葬。此后,黄芩终日以泪洗面,常常到埋有黄连双手的墓前诉说衷肠。结果,有一天黄芩发现,坟丘上长出了一棵小草。这株小草杆子绿里带红,叶片花碎,看上去十分可爱。于是,黄芩像对待黄连一样照顾这株小草。在黄芩的呵护下,坟上的小草越长越旺。
两年后,当地又一次发生了瘟疫。这一次,乡亲们没有黄连的帮助,许多人饱受着病痛的折磨。有一天,黄芩又到坟头,结果恍惚间看到黄连站在坟前,指着那株小草说:“这药清火、败毒、止泻,快拿回村治病吧!”
黄芩正在高兴之际,正要拉着黄连叙旧,可这时他突然醒来,发现这原来是一个梦。不过,黄芩对此深信不疑,带着村民来看坟上的小草,并用它熬药。结果,村民的疾病纷纷好转,很快就战胜了病魔。这时候,大家更加思念黄连姑娘了。于是,就将这种救命的草药取名为“黄连”。由于黄连成为了一种草药,所以也被写作黄莲。

黄连的功效作用

黄连药性苦寒,寒能燥湿泻火,归属心、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止痢燥湿、泻火明目、凉血、除疳安蛔的功效,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医用历史,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较准确地记录了本品的主治范围,其后,对黄连为何能“久服令人不忘”之义,《本草经疏》解释道:“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可见黄连能“令人不忘”的作用与清心火有关。
《神农本草经》之后的本草著作亦有不少相关记载,如《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是“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治,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其实一气而已。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意思就是各脏器都是有火的,而黄连入手少阴心经,有很强的祛火作用,因此被列为治火降火的要药。《名医别录》谓其能“止消渴,大惊,……疗口疮”;《医学启源》也有黄连“泻心火,除脾胃湿热,治烦躁恶心”等记载,均进一步阐明了黄连泻火解毒的作用,尤其擅长清心热、泻胃火。
针对黄连清热燥湿这一点,临床上就常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等症状的治疗。中医有“湿气通于脾”的理论,脾最怕湿邪的眷顾,一旦湿邪困脾,脾就难以发挥出其正常功能。而且脾与肝关系密切,肝调畅气机的作用一旦失常,气机郁滞,脾气也受阻,气郁生热,与湿邪结合,就会出现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泻痢腹痛等症,而黄连恰恰就可以治疗这些病症。这一点也说明“通腹痛之滞下”这点,也表明了黄连益肝的作用。
其实不仅是在内脾受湿邪的困阻,导致泻痢,黄连可以治,就是外邪入侵,导致的泻痢身热等,黄连一样可以治。症状轻的,单用黄连就可以,如果症状重的,可以用黄连配伍其他中药,比如木香、黄芩、葛根等。
另外,黄连对泻肝火,目赤肿痛等症是有效的。《本草正义》云:“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这里说的“风火之目病”,针对的是去肝火,风火就是肝火,而且肝与眼睛有着直接的联系;“平肝胃之呕吐”,这里还是对肝的助益;且不说“通腹痛之滞下”,是不是与肝也有关系,单凭这两点,就表明黄连有益肝的作用。
除此,唐代《药性论》中有黄连“杀小儿疳虫”的记载,补充了黄连“杀虫疗疳”的功效;明代《分部本草妙用》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黄连“安蛔”之说,此说与乌梅丸中以黄连味苦安蛔之用相符。
凉血这点,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泻火解毒的作用,解了火毒、热毒,也就起到了凉血的作用。

湿热证

黄连药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尤善清中焦、大肠湿热郁结,可用治湿热中阻证、湿热泻痢、湿热疮毒诸证。
① 湿热中阻证
黄连为中焦之品,善清脾胃湿热。湿热中阻,气机失畅,则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与半夏、干姜等配伍,辛开苦降、和胃除痞,如《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若湿热蕴伏,胃肠湿热并重,霍乱吐泻者,常与厚朴、半夏、石菖蒲等配伍,以其湿热得清,升降复常,肠胃得调,如《霍乱论》连朴饮。
② 湿热泻痢
黄连入大肠经,善清湿热,为湿热泻痢要药,有“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之誉。治湿热泻痢,轻者单用即效;若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常与木香同用,以清热燥湿,行气化滞、止痛止痢,如《兵部手集方》香连丸。若湿热疫毒壅滞肠中所致泻痢脓血,赤白相兼,腹痛里急者,常配伍芍药、当归、大黄等,清热解毒与调和气血并用,以标本兼治,如《河间六书》芍药汤。若治表证未解,外邪入里之泻痢身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本品常与葛根、黄芩等同用,表里同治,共奏解表、清热、止痢之功,如《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湿疮
黄连苦燥除湿,性寒清热。治湿浊浸淫肌肤所致湿疮,症见小腿足踝等处皮肤潮红,继起丘疹、水疱,瘙痒,破后黄水淋漓等,以本品与松香、海螵蛸同用,共研细末制成软膏涂敷患处。

火热证

黄连为大苦大寒之品,其性清泄苦降,入心、肝、胃经,为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之佳品,尤善清心、胃实火,又为肝火炽盛之品。主清脏腑之热,多用于心、胃火盛,肝火旺,以及血热出血等证。
① 心火热证
黄连以泻心经实火见长,治心经实热,可单味水煎服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泻心汤。若心热烦扰,怔忡不眠,常与朱砂、生甘草同用,以清心泄火、除烦安神,如《直指方》黄连安神丸。若心火亢盛,阴血不足,症见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则以本品与朱砂、当归、生地黄等同用,既重镇清心,又滋阴养血,如《内外伤辨惑论》朱砂安神丸。治热盛火炽、心神受扰所致的壮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证,常与黄芩、山栀等苦寒泻火之品同用,如《外台秘要》方黄连解毒汤;若心火盛,心阴受损,以致虚烦不得眠者,常配伍阿胶、芍药等同用,泻中寓补,苦泄泻火而不伤阴分,甘润滋阴以助降火,如《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移热小肠,心烦、尿赤,可与栀子、竹叶等配伍,以清心利尿、引热下行,如《医宗金鉴》清心导赤散。
② 胃火热证
黄连苦寒泄降,入胃经而善清胃火,为胃火牙痛、胃热呕吐、消渴之要药。治胃火上攻,症见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痛处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红肿溃烂,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者,常与当归、生地黄、牡丹皮、升麻同用,以苦寒泻热使上攻之火下降,以甘凉滋润使血中之热得清,共奏清胃、凉血之功,如《兰室秘藏》清胃散。治胃热呕吐,常配伍半夏、竹茹、橘皮等同用,如《温热经纬》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若治消渴,烦渴多饮,以本品与天花粉为末,与藕汁、生地汁、生姜汁、蜂蜜、人乳等搅拌成膏,开水送服,如《丹溪心法》消渴方。
③ 肝火热证
本品入肝经,兼清肝火。若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致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苦咽干者,常与吴茱萸同用,以奏清肝泻火、辛开肝郁、引热下行之效,如《丹溪心法》左金丸。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既可内服,如《传信方》以本品与艾叶同泛丸,或与羊肝同制成丸;亦可外用,如《全幼心鉴》以黄连末水调敷足心,治小儿赤眼;《外台秘要》以本品浸浓汁渍拭治泪出不止。
④ 血热出血
黄连苦寒,泻火解毒力佳,通过泻热而使热清血止。治血热吐衄,常与黄芩、大黄等配伍,如《金匮要略》泻心汤;或如《博济方》所载,单味黄连为末,每服1钱,水煎服。

热毒证

黄连药性苦寒,清热解毒力强,为热毒壅滞肌肤诸证所常用,尤善疗疔毒。治疮痈肿毒,红肿疼痛,常与金银花、黄芩、连翘等同用内服,以增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如《外科正宗》黄连救苦汤。或以本品与黄柏、姜黄等配伍制膏外用,如《医宗金鉴》黄连膏。

疳积蛔虫

黄连味苦燥湿可杀虫、安蛔,寒能清热泻火,历代本草对本品除疳杀虫、安蛔之功不乏记载,如《本草备要》谓其“除疳,杀蛔”;《药性论》有“杀小儿疳虫”之说。故本品还用治小儿疳积、蛔厥腹痛等。
① 小儿疳积
本品苦燥除湿,泄降消积。治小儿疳热,肚胀作渴,以黄连切碎入猪肚同蒸后制丸服食,如《直指方》猪肚黄连丸;若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者,亦能治之,以本品与吴茱萸、白芍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戊己丸。
② 蛔厥腹痛
治蛔有“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之说。本品大苦,可以安蛔。治蛔厥腹痛,常与乌梅、细辛、干姜等酸、辛之品同用,以安蛔止痛,如《伤寒论》乌梅丸。

配伍对白术功效发挥的影响

黄连配吴茱萸

黄连苦寒,有一定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之功;吴茱萸则能温胃暖肝、开郁散结、降逆止呕。
两药相合,一寒一热,清温并施,可有效清泻肝火、降逆和胃,又能清火调气散结,适用于肝火偏旺,肝胃不和之吞酸嗳腐、泄痢、胸胁作痛等症,效果甚佳。

黄连配半夏

黄连苦寒降泄,善清泄胃热而燥湿,可开中焦气分之热结;半夏辛开,能温燥脾湿,祛痰降逆,以开中焦之湿结。
两药配伍合用,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开苦降以调其升降,能泻心消湿热之痞、化痰浊之结,适用于痰热互结、气机失畅之胸腹闷胀、心下痞满、呕吐呃逆等。

黄连配大黄

黄连和大黄均具有苦寒泄热之特性,但功效稍有差异。黄连解毒凉血,善守,而大黄气味重浊,泻火通便、凉血解毒,善下行。
两药配伍用,一走一守,降火泻热、凉血解毒之力大增,既能清气分实热,又能泻血分火毒,适用于邪热内结之心下痞满、胃肠湿热火毒壅滞之腹痛下痢等,效果甚佳。

黄连配水牛角

黄连味苦寒,可有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重在气分;水牛角则清热凉血,重在血分。
二者相合为用,可去气分、血分及内外一切热邪,适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发斑吐衄等。

选购与储存

黄连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入水后无沉淀物,也是分辨真伪品的简易方法。黄连一般适合储存在通风干燥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