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器以穷理 著书以弘乐”——吴景略《七弦琴教材》首发及捐赠活动圆满成功

 顺其自然h 2023-07-16 发布于北京

7月5日,由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主办、上海音乐出版社协办的吴景略《七弦琴教材》首发及捐赠活动在中央音乐学院成功举办。

图片

学校党委副书记苗建华,民乐系主任兼非遗中心主任章红艳,上海音乐出版社副社长李娟,中央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郭淑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文光,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伊鸿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家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赵晓楠,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王耀珠,上海音乐出版社资深编辑樊愉,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黄梅、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赵晓霞,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杨春薇,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林晨,当代琴歌音乐家何怡,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国乐学科副主任王华,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吴叶,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陆笑姿,天津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孙灜,我校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林巧芳、青年教师高欣然,北京演艺集团青年演员倪雷,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孙昊鹏及多位来自全国艺术院校古琴专业的师生参加此次活动。

吴景略(1907——1987),名韬,别号缦叟,祖籍江苏常熟,结庐于虞山之下。先生是古琴艺术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图片

上午9时30分,《七弦琴教材》的首发、捐赠仪式与“桃李成蹊”古琴雅集在教学楼701举办。章红艳教授主持活动。

图片

章红艳教授主持

苗建华副书记在首发、捐赠仪式上致辞。她表示,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始终致力于发挥高校在非遗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次出版意在整理、汇集、重现前辈师者的优秀实践成果。此次活动不仅希望能够与诸位古琴业内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也希望立足古琴艺术当前的发展现状,以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的视角,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出发,在专业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凝聚合力,面向未来,守正创新,做出有益的探索。

图片

苗建华副书记致辞

李娟副社长代表上海音乐出版社对这一重要著作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对整理与勘校本书的吴文光教授、王耀珠副教授表示由衷的敬意,并向筹办此次活动的中央音乐学院师生表示感谢。她从个人的学术经历、《七弦琴教材》的内容与出版意义以及音乐出版人的三个维度做了发言。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与各位专家、学者、师生共同合作,继续将流失海外、散落民间和活跃当代的琴学著作、教材、琴谱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与集群化的出版,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打造更多具有高度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学术价值的文化精品。

图片

李娟副社长发言

吴文光教授朗读了吴景略先生亲自撰写的油印本《七弦琴教材》1958年的初版前言及1962年的第二版说明,指出本教材在油印本出版六十五年后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经历了许多过程,以此深情回顾了父亲吴景略先生在编写与出版本书的前后经历,讲述了中央音乐学院教务处原教材科贺知书老师为此教材刻写蜡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李西安及天津琴家李允中为此次出版提供缺失部分的经过,并代表家属向出席此次活动的领导、师生与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图片

吴文光教授发言

作为吴景略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位古琴专业学生,伊鸿书教授评价到,吴景略先生是伟大的古琴艺术演奏家。他认为吴先生的成就在两方面,一是他的表演艺术,另一部分则是在古琴教学上有自己的体系,并由此分享了民乐系建系初年吴景略先生的教学经历、与诸多音乐家的往来故事。本书的出版是对吴景略先生一生古琴实践成就的肯定,在社会上有积极意义。现在它是一本杰出的教材,也将成为古琴艺术教育留驻史册的经典。

图片

伊鸿书教授发言

在专家致辞结束后,进行了《七弦琴教材》的捐赠仪式活动并合影留念。

图片
图片

“桃李成蹊”古琴雅集汇集了吴景略先生的亲传、再传学生以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院校的古琴专业师生。演出曲目以《七弦琴教材》中收录的版本为主,涵盖琴曲、琴歌、琴箫合奏等多种形式,集中呈现了古琴艺术最为经典的作品与演出形式,同时展示了吴景略先生古琴流脉代代传承,对各家各派博采众长的音乐特点及琴艺风格。

图片

节目单

图片
图片

雅集现场

图片

全体大合影

图片

当日下午,《七弦琴教材》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王府西小院非遗中心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七弦琴教材》一书的主要内容、学术意义与教学价值,当代古琴专业的教材研发、课程设置等方面展开探讨。会议由吴叶副研究员主持。

图片

吴叶副研究员主持

受章红艳教授委托,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吉炜教授参与此次会议,她对各位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宣布研讨会正式开始。

图片

吉炜教授发言

吴文光教授首先发言。他从吴景略先生参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创设古琴专业的始末与教材编写的背景讲起,引申至古琴的功能、当代专业院校古琴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等内容。吴景略先生于1956年受邀来到中央音乐学院担任弹拨乐教研室主任,并参加古琴专业建设。教学要走科学化的道路,教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958年,油印本《七弦琴教材》第一册出版。1962年,曲目有所拓展,并根据教育部规定,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吴景略先生认为,教材不能单一,各家各派需要有所涉及,于是采取多种记谱形式将作品保留在教材中,至于曲目的教学安排则在于授课教员的协调。

吴文光教授同时指出,古琴艺术离不开艺术性、表现性。如何将古琴移情、审美、仪式等早期功能,有重点地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有所整合与平衡,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艺术的表现功能应作为艺术院校中古琴专业的重点方向。当代的古琴创作有新创、述作、改编等,形式上多种多样。教材的编写方面,各校情况不同,应在兼容并蓄的总体要求下,结合各自的曲目特点,积累成为有特长性的曲库。

图片

吴文光教授发言

吴钊研究员谈到,今天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举办吴景略老师的出版活动,很有意义。吴景略先生是老一辈琴家中一流的琴家。我们现在有一个责任,是要很好研究吴景略老师经典、代表性的作品,他取音、运指的方法及音色特点以及老先生对作品、对其他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

作为专业音乐院校,古琴专业应该怎么办,他认为首先是要将传统作品演奏好,如何将传统作品演奏好,是当前一个很困难的任务。其次,学生要很自如地演奏新作品,每个人应该具有创造性,要有中国特色的新作品,反映新时代、新面貌,符合古琴的特色。新作品、传统作品的演奏要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吴景略先生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中央音乐学院在当时曾集中了琴界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等大家,今天应该发扬先辈的精神,把中央音乐学院的古琴教学搞上去。

图片

吴钊研究员发言

孙灜老师代读李西安教授曾在2013年为《七弦琴教材》撰写的序言《我向吴景略先生学琴》。文中从李西安教授随吴景略先生学琴的缘起,最早《七弦琴教材》的主要曲目、记谱形式,其中特别提到,本书是吴景略先生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的主科学生编写。李西安教授所作此序,以表达对先生深深的怀念与敬意。

图片

孙灜老师发言

王耀珠副教授指出,专业能否建立,主要看教材。古琴专业的建立,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程,应该认识到专业建立的重要性。古琴本来是国之音乐,不是表现个人的小雅,是大雅。油印本《七弦琴教材》在上世纪的使用符合当时的需求。教材是为了专业建设,让古琴回归它的本身价值。她以吴景略、吴文光教授对古琴曲的节拍与记谱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为例,指出不同的的记谱,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不同认识。乐谱的建设关系到古琴能否回归到它原本的面貌。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音乐人、不只是琴人或某个流派的传承人,音乐院校不应过多强调一个流派,而是要掌握各家各派。

图片

王耀珠副教授发言

《七弦琴教材》责任编辑樊愉用“世交”与“父执”两词,提及了他与吴文光教授、吴景略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吴文光教授合作出版此书的渊源。本书因为具有文献性,所以在刻蜡版讹误的校改,刻印版影印本资料的收集与勘校等方面付出了许多经历与时间。他特别提到,书名定为七弦琴而非古琴,是为尊重当时的时代特点,也是本书被看做文献的原因。

图片

樊愉编辑发言

作为吴景略先生、吴文光教授两代人的学生,赵家珍教授对于虞山吴派的传承感受深刻。赵家珍教授回忆,她在学琴时是手抄的吴景略先生的曲谱。古琴进入专业,应有其科学性。五线谱与古琴很搭配,是一个工具,不是舶来品。人琴合一,知琴,才能合一。

图片

赵家珍教授发言

黄梅副教授以自己在雅集上演奏的《阳春》为例,回忆了她在本科二年级时随吴文光教授学习这首作品的经历。近年来,双琴、室内乐等形式在古琴专业的教学中得到比较多的运用,在琴歌方面也开始了探索。关于教材,她希望可以在未来积极地努力,将教材的可能性继续延伸。

图片

黄梅副教授发言

林晨副研究员谈到,在出版方面,核实文献、版本问题非常不容易。一些内容未必是错误,也有作者、记录者本人的想法。《七弦琴教材》的记谱非常有特点,这套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对演奏者,对研究者研究吴景略先生也可作为具有探索性的资料,有助于从各个角度了解古琴。

图片

林晨副研究员发言

杨春薇副教授提到,参与此次活动很有感触。吴景略先生是她崇敬的音乐演奏家,通过教材了解到他在这个领域做的更多工作。书中有与琴调、音律有关的内容,这个部分在当代的很多琴人中没有梳理过,而吴景略先生已经做过条分缕析的整理。另一个亮点是,目录中把减字谱的历代指法做了收录,能够从研究的角度,探索古琴文本字符的发展脉络。这本教材整理了诸多琴论,琴曲中创作与移植的作品达到了三分之一,令人赞叹。对于今天的琴学,我们这一辈人应该更加努力向吴景略先生、吴文光先生求学。

图片

杨春薇副教授发言

赵晓楠教授认为,古琴与音乐学两个专业有天然的契合度,很容易互相切入。从音乐学系的角度来讲,要努力把音乐史学和传统音乐研究打通。本书与现在的很多教材不同,有很多琴史、琴论的问题,是文献性的内容。音乐学应该是实学,要有实践的能力,学问要有实际的作用。本书也促进了他对于音乐学理论研究的反思和认识。

图片

赵晓楠教授发言

歌唱家何怡主要从琴歌的视角出发,分享了她的看法。教材的琴曲作品中,琴歌占15首,教材理论文献部分的谱例也使用了琴歌。对于学习古琴的初学者,学习琴歌可作为古琴教学的补充内容。对于技术层面已经解决的学生,琴歌的歌词能够帮助学生对我国传统的文人审美有更深层的感受。

图片

歌唱家何怡发言

图片
图片

专家翻看《七弦琴教材》油印本

图片

研讨会发言现场

图片

“飞腾绮丽,一代宗师”是音乐理论家蓝玉崧先生对吴景略先生的琴乐风格做出的评价。1956年,吴景略先生受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教师及弹拨教研室主任,成为中国古琴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当时仅有的几位创系教授之一。本次“吴景略《七弦琴教材》首发及捐赠活动”,既是对本书出版举办的重要仪式,更是一次汇集古琴理论与实践的业内专家、学者,对古琴艺术学科建设、教材编写、人才培养等维度的一次深度讨论。《七弦琴教材》作为文献的学术价值以及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有待今人接续传承、共同发展。

供稿:非遗中心

文 :高欣然  

摄影:如一影像、邸思木雅

设计:廖润湜

责任编辑:袁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