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的崂山啤酒厂,怀念那时的神泉美酒、溢香四方

 青岛城市记忆 2023-07-16 发布于山东
盛夏时节,啤酒香飘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之间,青岛国际啤酒节又一次如约而至。啤酒早已融入了青岛的饮食文化,与这座山海之城血脉交融。而啤酒节会场之外,岛城随处可见的啤酒屋、烧烤摊,无一不在诉说着岛城的啤酒文化。

从计划经济的凭票供应、打酒带菜,到商品经济的不断出新、繁荣发展,青岛啤酒一直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主流。也是餐桌酒宴、茶余饭后说不完的话题。作为青岛本地人来说,除了青啤之外,念念不忘的还有如今青岛啤酒的第二品牌,曾经的崂山啤酒。

说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崂山啤酒,许多老青岛仍对它有着很深的感情,至今不少人还会经常聊起它的一些陈年过往、逸闻趣事,回忆起它以前的老味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崂山啤酒厂大门

曾经的崂山啤酒厂,是国家大型企业和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企业,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经济效益最佳企业,全国20家大型啤酒生产厂家之一。生产的“崂山”牌啤酒取其崂山和泉水自然优势,以先进工艺和设备,优质大麦和上等酒花,酿造出了闻名遐迩的“崂山”啤酒,以上乘的质量连获国际大奖,饮誉海内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崂山啤酒厂(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1981年8月8日,崂山啤酒厂在沙子口破土兴建。1984年9月,青岛崂山啤酒厂试产成功,成为青岛市第一家生产啤酒的乡镇企业。“崂山牌”啤酒经鉴定,主要理化指标达到部颁标准,年产1200万瓶瓶装啤酒,2000吨散啤酒。


崂山啤酒厂厂长赵丕义

然而在当时多个品牌啤酒已占据市场的情况下,经验欠缺的崂山啤酒厂一度面临窘境,整个工厂年产啤酒不足6000吨,市场销路拓展艰难,经营亏损。1985年厂里调整领导班子,赵丕义走马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曾经面临停产整顿的厂子竟然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可以说崂山啤酒的发展与辉煌,赵丕义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崂山啤酒厂大门(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当年的崂山啤酒厂大门外墙装修采用了很流行的马赛克图案,大门上方的“神泉美酒,溢香四方”八个霓虹广告语,完美阐释了采用崂山泉水等特殊工艺酿酒的独特技术。
1988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首次参评的崂山啤酒即荣获了银牌。
1991年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花车巡游,崂山啤酒厂的花车车队。(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1992年第二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花车巡游,崂山啤酒厂的花车车队。(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1992年第二届国际啤酒节,崂山啤酒厂的摩托车引导阵列行驶在台东一路大光明电影院前的马路上。(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崂山鲜啤酒已随处可见。(王挺摄影)

有热心读者回忆:

以前的啤酒屋是崂啤的大罐,用罐头瓶子喝,那个酒才叫过瘾正宗。


九十年代初,天天喝崂山散啤酒,用汽车大罐拉到啤酒屋,坐到里面来一杯散啤,听听文化人谈古论今真是享受!崂山散啤酒太好喝了,回味无穷!


八十年代末啤酒混战,有光州,后来东方还出了个翠岛,但始终对崂啤情有独钟,实在没办法的话,喝棒的则永远只选崂啤。


崂山啤酒、崂山可乐,都是青岛人童年的记忆,最快乐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崂山啤酒厂生产线。

1990年,崂山啤酒厂通过严格质量考核,首次出口130吨,走向国际市场。


1995年,崂山啤酒利税总额在山东省啤酒行业中排第二位,在青岛市50家大中型企业中利税排第11位、利润排第8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崂山啤酒厂大门
崂山啤酒厂连续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效益最佳企业,被评为首届“中国科技百强企业”,被中国轻工总会评为轻工业企业200强企之一,被国家统计局评为饮料制造工业百强企业,被山东省授予“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和“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在山东省首批信誉评级中被评为“AAA”企业,连续被山东省一轻厅评为“明星企业”,被青岛市评为“效益最佳企业”、“金鼎企业”,荣获“效益奖”、“效益优胜奖”等荣誉称号。


崂山啤酒厂厂长赵丕义
崂山啤酒厂厂长兼党委书记赵丕义连续十年获山东省一轻系统企业家,山东省优秀企业家,荣立省二等功,青岛市优秀企业家优秀厂长(经理),荣获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贡献突出科技人才,全国酒行业500强人金奖,卓越贡献者金奖等。

1993年12月31日,青岛“海牛”职业足球俱乐部成立的同时,全国首家女足俱乐部——青岛崂山啤酒厂女子足球俱乐部也正式成立。


崂山啤酒部分酒标欣赏

崂山啤酒先后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和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中国轻工产品博览会金奖,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白酒、啤酒、葡萄酒及饮品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荣获布鲁塞尔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12°崂山啤酒、10°崂山干啤酒双双荣获首届中国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崂山啤酒荣获“’95中国啤酒行业优质产品金奖”,10°崂山啤酒荣获“青岛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崂山啤酒不仅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并出口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1996年4月1日,崂山啤酒厂3.6万瓶/小时瓶装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是引进外国技术由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条完整的瓶装线。

时任青岛啤酒厂总经理彭作义
以往,青啤生产的是高档产品,崂啤生产的是中低档产品。1996年6月,曾任青岛第二食品厂厂长及青岛大洋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彭作义出任青啤总经理,青啤公司调整战略,开始由高档市场向中低档市场进军,并将眼光从海外收回国内。同时迅速组建青岛销售公司,开启了青岛啤酒的第一战役——占领青岛!崂啤与青啤在青岛市场开始兵戎相见、各不相让,很快出现了兄弟阋墙的局面。因崂山啤酒厂的总经理赵丕义,青啤公司的总经理是彭作义,青岛人将这场啤酒大战戏称为“两义(伊)战争”。

“两义战争”的背后是两家大型啤酒企业的拼杀,可谓是斗智斗勇,渠道、价格、促销、广告等直接面对比拼。包括两家在回收和贮存旧啤酒瓶方面都搅动了废品回收市场。那时,一个啤酒瓶子回收价格都快五毛钱了,想想崂啤一瓶才一块多钱。不过拼的是企业,受益的是岛城市民了。那时不光是青岛的啤酒厂家,外地的厂家也同样如此,超过十年的啤酒瓶再三回收后依旧在用,报纸媒体中啤酒瓶炸裂伤人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1995年12月19日《经济日报》头版,《酒瓶像炸弹,厂家似堡垒,谁敢在买崂山啤酒》

崂啤的衰败除了青啤的碾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鼎盛时期的崂啤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的严酷性。比如曾经崂啤使用的回收瓶多次发生炸瓶伤人事件,但并末引起领导层的重视,处理方式上也没有及时跟得上,在消费者及舆论报道中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此时的青啤公司还顺势推出了一款低价位的大众啤酒,超市零售定价仅2元钱一瓶,但仅限节日供货。同时,承诺让青岛市民喝上出厂时间在一周内的“当周酒”。一时间,青岛啤酒的宣传广告遍布岛城、直供送货车穿梭往来,青啤向崂啤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也有了结果,青岛啤酒的市场占比飞速提升,很快压过崂山啤酒。

1999年第九届青岛啤酒节品酒券,这是最后一次单独以崂山啤酒厂的名义出现在啤酒节的宣传上。

1999年3月,青岛市政府派出专门小组开始对青啤公司、崂山啤酒厂的联合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结论是:青岛啤酒生产销售大幅度增长,产品在个别地区甚至脱销,而崂山啤酒生产及销售则大幅度下滑,造成生产能力严重闲置。应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青岛啤酒的市场网络优势,拉动崂山啤酒的发展。
1999年的崂山啤酒厂
1999年7月,青岛市政府决定由青啤公司对崂山啤酒厂进行托管,由崂山区政府与青啤公司签订托管协议,将崂山啤酒厂的资产委托青啤公司经营管理。青岛市政府专门为托管定了“两不变一保留”的原则:崂山啤酒厂的法人地位不变、企业在崂山区纳税不变、保留“崂山啤酒”品牌。


2000年8月,青啤公司出资2900万元收购了崂山啤酒厂的经营性资产,组建了青啤公司第五有限公司,并将崂山啤酒作为青啤公司的第二品牌与青岛啤酒并存。收购崂山啤酒厂后,青啤公司绝对控制了青岛本地市场,市场占有率上升到90%。
2001年7月31日,有“拼命三郎”和“中国啤酒行业的彭大将军”之称的青啤集团总经理彭作义,在56岁的盛年不幸去世,令人猝不及防。仅仅半年前,他还被评为“2000年度中国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在彭作义的主持下,青啤短短几年就将48家啤酒企业收归旗下,牢牢占据了龙头老大的地位。彭作义的英年早逝也是青岛啤酒不可估量的损失。曾经的“两义战争”则彻底成为了历史,后来,人们每每在聊起这段过往时,也总是唏嘘不已。

并入青啤的崂山啤酒酒标,已更改为青啤商标。


2010年,青啤五厂(原崂山啤酒厂)十周年,从左到右为崂山啤酒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厂长赵丕义、中共崂山区委书记慕建民、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明波。


像我这种不喝酒的人,以前偶尔的应酬场合,实在推脱不了的时候也会选择一杯崂啤,那种与青啤比起来有些淡淡的感觉,我想一定有不少人还记得它。虽然不喝酒,但却与酒有缘,就业在一家百货商店的食品部,可以说刚踏入社会第一份工作接触的就是烟酒,那时的青啤只是两节凭票供应,一户五瓶,平常是很难看到的。

1992年,第二届青岛啤酒节,光州啤酒醒目的花车。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柜台上销售的啤酒主要是崂山啤酒和掖县产的光州啤酒。九十年代中期,一捆光州18、一捆崂啤20,其中光州啤酒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记不清九十年代中期前后的哪一年了,好像突然传说光州啤酒里面喝出不良东西来,具体真相不得而知。那时我恰好在烟酒柜台,也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就这样光州啤酒很快一落千丈,商超市场纷纷下架,很短的时间里竟然全部退出了青岛市场。自此,崂山啤酒开始了一段特别风光时期,1996年前几乎垄断了青岛市场。

2000年,随着青岛啤酒第五有限公司的组建成功,崂山啤酒也告别了一个时代。时光荏苒,二十多年又是转眼即过。当年崂啤、青啤不是用一方水及配方时,市民喜欢哈崂啤,划归青啤后,崂啤的名未变,但口感却发生了变化。如今放眼商超餐饮所在,崂啤的名字虽然还在,但在很多老青岛的感觉里却哈不出原来的味道了。
依然怀念曾经的崂山啤酒,神泉美酒,溢香四方。
本文编辑参考:
《青岛市志·工业志》、《浅析现代企业并购模式研究--以青岛啤酒集团公司为例》、《崂山啤酒十年辉煌的背后 集体折射青啤旅程》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