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出轨的千古笑称,说说“戴绿帽”的历史密码!

 沐阳说 2023-07-16 发布于四川
说来也奇怪,绿色的帽子,怎么会和“出轨”扯上关系?这种全民皆知的隐喻,究竟是从何而来?
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习惯习俗早已定型,成为约定俗成的独特文化,即便是人们随口而来的只言片语,也会存在某种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的隐喻,绝大多数人只觉得应当如此,鲜有人会问为什么,以至于当我们回头观望历史时,窥见一些生活的细节和碎片时,难免会心生疑惑。
比如,“戴绿帽”的由来。
若要细究其渊源,则需要更认真地追溯和回望,在一些枝叶末节的片段中,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爬罗剔抉,或许能帮助我们驱散所有的迷惑,既而一片粲然。
其实一开始,绿色跟忠不忠,出不出轨,没有一点关系,但有一点或可确定,即“绿帽”乃至绿色,一直被视作低贱的象征。
是的,古人对于某些颜色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
要弄清原因,那就要从古人所信奉的“五行之说”说起。
所谓“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五种元素组成了世间万物,而万物之间,相生相克,这便是古人对颜色产生认知的最底层逻辑。
在先秦时期,人们结合五行,从大自然中提取了五种颜色与之对应。
白色对应金,青色对应木,黑色对应水,赤对应火,黄对应土。
人们认为此五色乃“世间至纯”,也被称作是正色。
这五种正色,相融相混,又可以调和出绿、紫等其他颜色,被称作是间色,“间”同“贱”。
所以绿色,从被发现起,就蒙上了一层“低贱”的刻板印象。
彼时,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皆崇尚礼,对礼仪的要求渗入到举手投足之间,甚至是衣服的颜色。
《礼记》中有记载: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
意思是说,上衣要穿正色,下衣要穿间色,穿错了就禁止登堂入室。
孔老夫子也曾有言:恶紫之夺朱也。
紫色是什么地位,岂敢去争赤色的光彩。
就算是在《诗经》中,也有“绿衣黄裳,心之忧矣”之句,意思是上下衣颜色穿反了,本该作下衣色的绿色竟出现在上衣,上下易位,也有夫人失位贱妾上僭的隐喻,所以“心中忧矣”。
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有了一种共同认知,间色就是不入流,就是低人一等。
据明代郎瑛所撰的《七修类稿》中记载:春秋时期,靠妻女卖淫为生的男子,都要用绿头巾裹头,来区分贵贱。
“绿帽子”的某种隐喻,开始初现端倪。
时至秦汉,礼乐崩坏,放浪形骸不讲礼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战国时期更是如此,正色间色之礼无人在意,整天一身紫袍的秦桓公就是个中代表。
普罗大众身处乱世,想来也是没人在意那些礼教的条条框框,何况是正色间色这些鸡毛蒜皮,但是,当时可是百家争鸣啊,一群打嘴炮的学者们重新把注意力放到了颜色上。
其中,有一个叫邹衍的泰斗人物,就是那个开创”五行之说“的大佬,他破天荒的搞出了一个“五德终始说”,于是,五行连同其各自对应的颜色,又和德关联到一起,更要命的是,他所说的德,又跟朝代兴亡更替联系到了一起。
这套理论可不是乱说,来捋一捋前面三朝的命数,便可见其中的高妙玄学。
夏朝,尚青色,是木德;
商朝,尚白色,是金德;
周朝,尚赤色,是火德;
五行之上,火克金,金克木;而对应到朝代结局,周灭商,商灭夏。
完美对应,按照这个规律推演,灭周的,则应该是尚黑,水德。
于是,将黑色尊为国色的秦朝,来了。
《史记》有载:(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秦皇的龙袍是黑,三军将士的军服是黑,军队里的旌旗,也是一片呼啦啦的黑。
《史记·封禅书》上面记载: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
相信人能成仙的秦皇,自然也对这玄妙的五德之说深信不疑。
但不幸的是,秦朝却十分短命,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很快就覆灭了暴秦。
就是不知那时,那些从各方涌起的农民军是否穿戴着象征着“木德”的青色头巾。
所以,如今来看,五德之说,似乎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
但是刘邦却不这么认为,还煞有介事的也搞了个黑色军团,其大汉也和秦朝一样尊黑色,理由是秦暴虐短命,他直接忽略掉了,所以把自己排在周朝之后。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改为土德,再后来王莽篡汉,或是因为良心有愧,硬是把相克改为相生,汉朝又成了火德。
再后来,东汉末年,起义军群起,不像覆秦的农民军,此时的起义军已经造型统一,都带着黄色头巾。
毕竟黄色属土,五行相生,火过了便是土。
在朝代兴亡更替的大舞台上,绿色基本上不了台面,也只是出现在民间的小场景中。
到了隋唐,自然是土德,尚黄色。
于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黄色龙袍出现了,不像以前,此时的黄色,只能皇家用,而官员,则按照”品色服制度“来。
《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唐代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绿色的地位依旧不高。
而真正把绿色推向屈辱境地的,应是元明。
元朝娼妓盛行,《元典章》记载:至元五年(1268年),准中书省札,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绿巾。
“绿巾”、“绿帽”,渐渐有那味了。
到了明朝,也有类似的规定,伶人不仅要裹绿头巾,还要兼穿绿衣,将绿头巾又发展了一步。
此时,戴绿不仅仅是卑贱了,还有了侮辱的意味。
而穿绿衣,似乎倒没有那么引人注意了,毕竟很多王公贵族也喜绿袍。
但戴绿巾,戴绿帽,便成为了某种隐喻,成为了一种特定符号,流传至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