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带你认识不一样的玄学(击穿你的所有认知)

 伟天英 2023-07-16 发布于河北

承接上文

4.上古时期天文地理成就·人发杀机

古人观察研究这些天文规律,你觉得需要多少年?而且这些规律是黄帝之前就已经总结的。

我觉得不会低于五千年,也就是这些天文观察历史经验传承到黄帝时代也至少五千年。我们现在在已知的情况下去验证都不一定能短时间内理解,更何况古人没有现代这种精密仪器,还要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

证据:2012年开始发掘的义乌桥头遗址,起获了许多陶罐。经科学测定,距今9000年左右。其中有两个陶罐上,古人刻画了八卦。而八卦就是来自于对太阳变化规律的符号记录。

【连载】带你认识不一样的玄学(击穿你的所有认知)

当然仰观天文,就有俯察地理。这地理不光是指的山川河流的走势,也不仅仅是山脉地脉之道,还包括地气。

最为显著和直接的证据就是“十二律吕”,也就是“飞灰候气法”,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了地气的真实存在,而且可以与天文的十二天干一一对应。

这也是“纳音”的源头,更是礼乐制度的源头,也是中医的起源之一。

还是那句话:古人虽然很古,但是从来不缺智慧。

从古人对白道(月亮),赤道(地球),黄道(太阳),紫微垣(紫微星即北极)的研究已经非常精确,和现在基本相差无误,祖冲之测算的一个回归年和现在相缠都是在秒以内的误差。

学过现代天文的朋友都知道,任何两个星体之间的吸引力是根据双方的质量和距离计算的。这种磁场的影响也必然影响人类本身,只不过是你看不到的“磁场”和“能量”。比你能感受到太阳的热量也能看到阳光还要“玄”。

这也是占星算命的起源,也是《易经》的源头,更是现在所有术数的祖宗。

而由于宇宙一直处于膨胀中,所以地球自转速度也在慢慢变慢,从3.7亿年前的一天大约22小时,到现在的24小时,而且这个速度还在变化中。而地球距离太阳的绝对距离,也在对着太阳质量的下降和宇宙膨胀的原因,在慢慢增加。

随着地球,太阳,月亮,五星之间的能量在变化,那么历法也必然会随之变化,地球上的一切规律规律都会变化,也就是说之前的天干地支也在变化中,当然这点不用我们担心,在我们生活的这短短数十年中,影响不大,但是几千几万几百万年后,自然会有人去校正。

这也就是所谓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由来,天文也在变化中,文王就是那个校正太古时期规律变化的人。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是我们自己数典忘祖了,从抛弃到否定。

这里我讲一位民间的天文学家:栾巨庆。

他曾在1989年,提前10年预测1999年长江流域大洪水,以及新中国成立后10次长江流域大洪水中的9次;包括很多地区的地震情况,没有任何误差,甚至还包括澳大利亚的的极端天气情况。

令人讽刺的是,他在预测了1999年的长江流域会出现大洪水时,预测黄河流域的干旱。但是在1998年也就是长江流域洪灾之前,某院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时,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具体可以自行网上了解详情)。

中国现在不是缺少科学家,而是太多科技家。不是没有科学精神,而是一边说传统是封建迷信,自己又在殖民思想下“科学迷信”!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文臣官僚集团从来不是科学技术的推动者,但是却是利益的享受者。大多为腐儒。比如东林党,比如......。

而栾巨庆的遭遇不光是证明了传统天文的实用性,也说明了我们现在人的“科学迷信”。

有些肉食者为了自己的利益,面子,地位,不光忽视了传统,更无视千百万人的生命。

栾巨庆虽然是民间天文学家,但是用的是正统古代中国天文思维和方法研究天体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会出现的现象,有的人虽然是某院正式编制,但是却是末流无耻之辈。

可以说栾巨庆如果生活在明清就是正五品钦天监监正,在唐朝就是正三品司天台博士和袁天罡一起谈经论道,如果在夏商周秦汉就是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

可以自己想想,如果你穿越到黄帝甚至更太古的时期,你能预测风雨大水,能预测地震,能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你觉得会是什么?整个部落的人会不会把你当神一样供着?

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文化上的崛起也是必然,希望可以真正继承先贤的理念发扬传统文化,而不是只有历史书中枯燥的两行文字。

当然根据天文为基础的天干地支中很多意义是验证过的,也有一些是后来的牵强附会,甚至迷信的因素,这需要我们去分辨。

哪怕历法也从之前的纯天文观察到后来掺杂人的主观想法,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采用的是“八十一分律历”,这个八十一就是来自黄钟律管九寸长这一数据九的自乘,而非回归年的365.25年的余数,即四分历。所以太初历不到两百年误差就已经很大了。

中国上古太古的天文研究可以说已经是极高的水平,绝对是突破你的认知的。详细可以参看战国时期的天文巨著《甘石星经》,都有明确记载。书中记载了800多颗恒星的名字,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动规律,以及日食月食等等天文现象。而且其他史书或者专注都有专门的天文篇,可见古人对天文历法的重视。

所以如果想了解真正古人的历法一定要看汉之前的著作,研究玄学和《易经》也一定读先秦之前的经典。

你想了解一个事情,就一定溯源他的历史和发展。就像为什么婴儿可以在羊水中呼吸,刚生下来的孩子为什么可以直接扔在水里而不呛水?因为人的起源来自海洋,人从孕育到出生的过程,就是人类进化的微缩版。

有了古代天文的认知基础,其实无论太极,阴阳,四时,四象,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以及各种术数等等就很好理解了,这些概念不是无缘之水,都是来自于古人对天文的观察。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化经久不衰,而且虽然朝代更替,依然可以传承而不散,就是因为一切来自天文,一切来自历法。

就像春秋战国是最乱的时代之一,可是楚国可以不承认你秦国,可以不承认晋国。但是我不能不承认这天文历法和规律,我不可能冬天去播种,春天来收获。

上古先民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了农耕文明。也就说明他们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战胜了豺狼虎豹,战胜了疾病痛苦,战胜了那个时代加诸于身的宿命。

所以《阴符经》所说: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就算是天地发杀机对人形成压制,限制,我们的老祖宗也从来没有妥协过,人发杀机,天地反复。

古代先民从来不是宿命的奴隶,相反,是战胜宿命的英雄。

你还说他“迷信”?

如果你觉得没听过《阴符经》,那是你孤陋寡闻,相传这本书成书于黄帝时期,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再到诸葛亮都注解过,这些人都是什么人,懂点历史的话我相信你都清楚。所以才有人说《阴符经》比《道德经》地位更高。

注:当然我们的大一统思想也来源于其中之一的北极紫微,以后的文章也会讲。关于北极紫微的理论比玄学还要惊心动魄,因为他是中国大一统政治的源头

5.前文小结

只有在上文的天文地理认知的基础上,你才能更好理解后面的内容:

<1>了解中国传统天文的理念,一定要站在古人的视角,而不是先入为主的所谓“科学”思维。

有人经常用认知和科学的理念谈中国的玄学,说命运就是我们认知不到的地方。现在很多人思考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站在西方所谓科学的角度和理念基础上,那你得到的一定得到的是西方思想殖民者想要你得到的结论。

就像你学英文,在不懂音标的情况下,把good morning,标记为“古德猫宁”一样,你的英文能学好吗,充其量只能是蹩脚的英语水平,理解不了西方的思维方式。

同样,你用西方所谓的科学思维来看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你也理解到什么?是“古德猫宁”,还是“捣腾狗呢”?

而且一点:中国古代先民从来不迷信!所有的迷信不过是后世的断章取义甚至别有用心。

比如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所以这俩兄弟也没有好下场,违背天意,或者说“念”不对。

当然教员当年破除四旧是百分百正确的,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他都是顺天意的。

为什么?因为当时人在长期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下,人的精神以及所理解的一切已经跑偏了,你去纠正容易还是推导重新建立容易?你自己想想。

就像你炒股,当你已经持续亏损的情况下,说明你的选股和操作思路是错误的,这个时候最好的纠偏是全部卖掉,重新开始。

而不是抱着已经的错误想着怎么变废为宝,然后给自己画个饼,短线不赚钱那就做长线,等他涨回来,中石油从发行时的44元,到今天的7块钱,已经16年了。

<2>古代一切历法都是来自客观: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历法的演变很纯粹,就是为了指导农耕文明:劝农时。

在指导农事等生产生活的活动中,中国古代的上百部历法就是协调岁差,所以采用了阴阳合历+置闰+节气的方式来解决(古人之智慧一定超过你的想象)。

现在看来没什么,因为你体会不到,但是在古代,这是农耕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础。你觉得他们会不会用心?

就像你如果吃了上顿没下顿,别人给你一份工作,你是什么心态去做。

<3>天体的运动是有变化的,一般为周期规律变化,但是有的规律也在变化中,是为“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上古的很多历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能观察到的所有天体运行规律进行总结。而这种修正最直接体现就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在已知人类文明的一万年内,这种微小变化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已经被修正。后来的变化自然会有后来人修正。

<4>站在在上古先民的的视角,在这个世界中,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天地之气交互作用而变化,凝聚而来。

其中实体之气来自于无形之“炁”。任何事物的生衰兴亡(生住坏灭)都是和时节以及“炁”息息相关,而这种“炁”事无形的。

即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条件影响,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这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三者合一的源头。

<5>地球包括上的所有生物,受到来自宇宙一切星体的影响,可以理解为磁场或能量,也可以理解为:“炁”。(以一炁生万物)

其中日月金木水火土的影响最大。

当然有的东西我们能感知或者借助动物或者植物或者一些科学手段来观察,是为:“天道”或者“道”。对于我们常人无法感受的力量,需要“巫祝”来感知,是为“冥”。“炁”生“道”和“冥”。

某种程度上“冥”是一种更“玄”的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