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式悲剧:外战内乱、农改波折、革命暗杀,暴力车轮碾碎改革希望

 702yuan 2023-07-16 发布于陕西

上篇【欧洲警察败走克里米亚:一场愚蠢的战争,牺牲巨大,各方皆无所得】说到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被迫签署巴黎和约。黑海被非军事化,俄国军舰不得在黑海航行,同时俄国放弃保护奥斯曼土耳其境内基督徒的权力。克里米亚战争之于俄国就如鸦片战争之于中国,对帝国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对于沙皇和大多数俄国贵族们来说,当然是能不改革就不改革,日子过得舒适的时候一般就会趋向保守。但是,国际环境不允许。俄国相对欧洲日渐落后,再不改革,俄军就会在日后的外战中继续败北。而对于一个专制集权的政府来说,外战失利使其在国内的威慑力一落千丈,内乱就在眼前。

但改革又谈何容易,这就像是走钢丝,必须平衡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势力和诉求,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滑入内战的深渊。

俄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起源于蒙古时代,它为摆脱强大的蒙古帝国的控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俄国扩张的过程中,沙皇和贵族们没有让普通人分享帝国扩张的红利,反而把原来的自由农民转变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

然而,这种制度到了19世纪已经难以为继了。美国和法国革命的消息传到了俄国。当亚历山大一世带着俄军打败拿破仑、进入巴黎时,他的军官们也在巴黎接触到自由、平等、法制的观念,并把它们带回了俄国。解放农奴的呼声开始在俄国出现。

亚历山大一世也表现出自由主义改革的倾向,但贵族地主阶层不出意料地反对改革。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驾崩,进步军官领导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被新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除了起义领袖被处死,百余人被流放西伯利亚。三十年后,尼古拉一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登基,十二月党人才被平反、赦免。

俄式悲剧:外战内乱、农改波折、革命暗杀,暴力车轮碾碎改革希望

俄军进入巴黎 (1814)

俄式悲剧:外战内乱、农改波折、革命暗杀,暴力车轮碾碎改革希望

十二月党人起义(圣彼得堡, 1825)

亚历山大二世登基时,正值俄国在克里米亚战败。克里米亚的惨败促使新沙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861年的解放农奴法案。然而这个被称为“解放者”的沙皇却遭遇数次暗杀,包括在大街上数次被枪击、圣彼得堡冬宫的餐厅被定时炸弹袭击。亚历山大二世侥幸躲过了这些暗杀,但他最终还是在1881年死于左翼民意党极端分子的街头炸弹袭击。改革的步伐在此之后放缓,甚至开了倒车。

俄式悲剧:外战内乱、农改波折、革命暗杀,暴力车轮碾碎改革希望

向农奴宣读解放农奴宣言(1861)

俄式悲剧:外战内乱、农改波折、革命暗杀,暴力车轮碾碎改革希望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881)

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保守派,也来自于革命家们。沙皇的专制统治固然可恶,改革阻力重重,风声大雨点小,但很多革命家们也并不真正关心改革,他们关心的是由谁来领导改革,他们的个人野心远超他们对人民自由的关心。­

革命家们最怕什么?是政府镇压吗?不一定。他们最怕的是政府全盘接受他们的政治主张。要议会吗?好,马上建议会。要君主立宪?没问题,皇帝立刻交权,立法权给议会,行政权给民选总理。要彻底废除君主制?行,皇帝陛下乖乖退位,流亡海外做个寓公。如果碰上这么好的政府,革命党非疯了不可。革命党领袖都是有个人政治野心的。政府要是把改革理念全盘接受,那还有革命家什么事?所以当政府中出现改革派时,这些改革者——而不是体制内最顽固的保守派,常常成为革命家们刺杀的首选目标。

恐怖袭击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裹挟人民造反。革命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支持率并不高,让他们去参加大选,他们毫无希望。更别说造反是个高风险行业。一般老百姓,如果不是实在过不下去了,是不会铤而走险的。实施恐怖袭击或是其它可以激怒政府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诱使政府做出过激反应,扩大打击面,滥杀无辜,把更多平民推向政府的对立面,以壮大反政府组织的力量。这种策略在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中屡见不鲜。造反成功的不二法宝就是尽快让老百姓手上沾上政府官员的血,由于惧怕还乡团,百姓再无回头路。政府必然过度报复,其结果就是更多百姓走上造反之路。人民就这么夹在残暴的独裁者和残暴的革命家(未来的独裁者)之间,在暴力中轮回。改革太花时间,野心勃勃的人一生太短,等不起。

1905年,俄国迎来了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又一次惨败,这一次败在了后起之秀日本之手。俄国陆海军在日俄战争中双双战败,损失惨重。尤其是波罗的海舰队的覆灭,令沙皇政府伤筋动骨,建立一支海军太花钱了。

外战失利后,1905革命随即爆发,沙皇统治几乎被颠覆。尼古拉二世被迫同意建立国家杜马,但杜马并非真正的议会,它并无立法权,更像是政治协商会议。1906年,尼古拉二世任命彼得·斯托雷平为总理。

斯托雷平在2008年俄罗斯电视一台举办的“最伟大俄国人”民意调查中高居第二,仅次于蒙古入侵时的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最伟大的俄国人:投降蒙古“俄奸”因何成为莫斯科公国“太祖”?】。斯托雷平是沙俄时代最后的改革者。在他众多的改革中,农村改革无疑是重中之重。

亚历山大二世虽然在1861年解放了农奴,但农民并未真正获得土地。农民用政府贷款从贵族地主手中买地,然后用49年时间偿还政府。土地也并非属于农民私人所有,而是属于农村公社。农民只是在公社中得到一块地耕种,也不能卖地。有理想的农民无法拥有土地或是出售、离开土地。没理想的农民从前做农奴时尚有一日两餐,如今生活反而没有保障。

虽然俄国的工农业生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快速的增长。社会中却充满对政府不满的人。斯托雷平的改革允许农民拥有私有土地,其目的是使农民更多地从土地中获利,成为社会中稳定、保守的一分子。

斯托雷平在成为总理以后,躲过了10次暗杀,他的女儿在一次暗杀中被炸断双腿而终生残疾。1911年,在纪念解放农奴50周年的一次戏剧演出中 ,斯托雷平被一名社会革命党党员枪杀。

俄式悲剧:外战内乱、农改波折、革命暗杀,暴力车轮碾碎改革希望

彼得·斯托雷平

三年后,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国内统治已是风雨飘摇之时,俄国打仗的热情不减。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好战必亡。1917年,沙皇政府被颠覆。

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沙俄灭亡之三部曲。

斯托雷平的农村改革在俄国制造一个新的阶级。1912年,16%的俄国农民拥有超过8英亩土地,50年前的农奴翻身成了富农。然而,5年后爆发的革命又使这些富农成为了阶级敌人。在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928-1932年),农村清洗富农和集体化运动同时展开。对富农的处理方式有三种:(1)枪毙、坐牢;(2)发配西伯利亚等地的劳改营;(3)赶出家门,在当地劳动改造。根据1990年解密的前苏联档案,在1930-1931年间,180万人被送往劳改营,其中132万到达了目的地,其余的人不知所终。1932-1940年间,39万富农死于劳改营。在30年代末的斯大林大清洗中,38万富农被枪决。

公有制没有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出现,而是首先在最没有私有制传统的俄国得以实现。但俄国的农村集体化目的并非是为了在农村实现共产主义,而是使政府垄断农村经济,通过残酷剥削农民来补贴工业发展。这些富农的悲剧在于他们是旧政府政策的受益人、也是新政府垄断农村经济的潜在绊脚石。新政府的行为堪比蒙古人屠城,就是把所有潜在的敌人提前杀死。

文明世界对此缺乏想象力,可以这样解决问题的吗?

政府以低价收购农民生产的几乎所有粮食,甚至不给农民留口粮,然后出口粮食换取外汇,以发展工业,其结果就是1932-1933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的人为大饥荒,这下连贫农也成了受害者。由于乌克兰是农业基地,因而也承受了最大的损失。仇恨的种子也就此种下。

显然,当时的革命家们推翻沙皇旧政府不是为了人民,纯粹只是为了个人的权力野心。而且其野心之大导致革命家之间也互相杀戮、毫不留情。俄国式悲剧来自于几百年来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传统。这个悲剧就像个黑帮片,里面的人很少能得以善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