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厚重的阳羡茶文化

 金浦茶馆 2023-07-16 发布于福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积淀,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需要坚定不移传承好、发展好。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历史五千年,茗饮历史三千年。功夫茶文化是追求将茶沏泡好品啜好的学问,使茗饮水平提高到崭新的阶段。要坚定不移传承好功夫茶文化,讲好功夫茶的故事,离不开阳羡,离不开阳羡壶。要谈阳羡壶,首先得谈谈阳羡茶。

阳羡茶山

阳羡茶、紫砂壶,铸就了宜兴厚重的茶文化。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全市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南部丘陵山区,占总面积的40%,属天目山余脉。丘陵山区土壤以黄棕壤、红壤为主,而且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均适宜于茶树的生长。

阳羡茶

宜兴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古茶区之一,唐朝时期,在金沙泉边焙制春茶,茶灶成排,灶火不熄,香飘十里,醇郁不散,有“焙茶十里水泉香”之说。当时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阳羡茶芳香、味醇,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陆羽、卢仝、王安石、苏东坡等人都赞誉有加。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岕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宜兴人泡茶

根据茗饮历史,到了唐代,煮茶法蔚成风气。这种饮茶之法,又被称为“末茶法”“煎茶”。唐人吃的是饼团茶,用茶时,先把饼团茶碾成茶粉,入开水锅烹煮,汤中加盐,调成咸味。煮成后舀入碗内,连汤带茶粉一同吃下,谓之“吃茶”。茶圣陆羽(733804)是唐朝饮茶之风盛行的推手。宋代时点茶技艺风行,在点茶的基础上,“斗茶”兴起。具体就是两人互相点茶,比拼点茶之技的优劣。

明清沏泡散茶大行其道。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令“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所谓芽茶,就是指我们现在所用的散茶叶。饮茶进入到了“散茶法”时期,并延续至今。到了明代,阳羡茶依旧是贡品。明代茶人和学者许次纾说:“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明代的制茶工艺、饮茶习惯有了较大改变,叶茶(片茶)逐渐取代了末茶,绿茶制作工艺基本成熟,出现了沏泡茶的方法,并且开始用紫砂壶泡茶。到崇祯年间,开始设立茶馆,饮茶得到进一步普及,深入到宜兴百姓的日常生活。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水土宜陶,砂壶宜茶。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於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它与宜兴地区的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一定关系。明代中叶以后,它又见重于士林,于是逐渐形成了壶艺、诗词、书画与篆刻相兼于一体的茶具,成为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明代大彬壶

鸣远壶

孟臣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