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简 | 牛铃声 及蛙鸣——乡村的声音系列

 昵称PLJiA86N 2023-07-16 发布于河南

乡村的声音
文|张简

牛铃声

农耕时代,牛铃声无疑是乡村的动听乐章。傍晚,村庄里暮色降临,炊烟升起,耕地劳作了一天的黄牛也走在归家的小路上,脖子上拴挂着的牛铃随着步子I晃荡发出一连串清亮的铃声。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少年时期,台湾的青春校园歌曲也叫做民谣歌曲,传遍祖国的大街小巷,即使我在偏远的乡村,也依然从收音机的广播里听熟悉了这首歌。人和老牛构成了乡村暮色中和谐温馨的人文景色,令人沉浸在歌声的共情中,把体力的劳累也抛在一旁。
青春年少真好,太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一首好歌足以心旷神怡!
叮铃作响的声音意味着一天的劳作生活终于结束,可以回家休息了,所以,心情格外轻松。也因为没有见识过城市璀璨的灯火,也没有机会目睹城市快车掠身而去的情景,身边只有手工制作的架子车,在人力的拉拽下,缓慢而行。高级一点的就是牛拉大车,叮铃作响中缓慢前行,这样的时刻足以令人轻松满足。
我家距离村小组集体的黄牛的牛棚不到100米远,在家里也经常听得到叮铃作响的牛铃声。
那时,耕地主力的黄牛成为了农村里的“宝贝”。负责饲养和使用的人在村子里被俗称为“掌鞭的”!望文生义:掌握着鞭子的人,可以随时抽打耕牛的人。日常中,这个人随时举着一条鞭子,已不记得是绳子编成的,还是皮革鞭子,在黄牛耕地的时候,“掌鞭的”总是没有一丝笑脸,总是显得生气的样子,嘴里骂骂咧咧,凶狠的语气,还时不时从后边在牛背或者牛屁股上抽上一鞭,挨打的耕牛浑身一抖,更加用力地前行。在我看来,这个使用鞭子的人也太冷酷无情,牛固然是集体小队的,但是它就被饲养在“掌鞭”家里,像他的家庭成员一样,朝夕相处,而且集体肯定也出了草料钱,耕牛一定有自己的“社员”待遇。
在家休息的黄牛,可能也会得到“掌鞭的”温柔对待。这就是在牛棚里吃草休息的时候:老牛吃草,掌鞭的站在旁边为牛梳理牛毛,或者逮虫子。我曾经和小伙伴们钻进牛棚,站在牛槽前,盯着黄牛吃草倒沫(反刍),惊奇于黄牛的温顺和美丽(它大大的眼睛、双眼皮、长睫毛)。这样安静温顺的动物,被迫在田间劳作,出力挨打,终其一生,脱不脱宰杀的命运,真是令人唏嘘无奈。
也许是生活太艰难,也许是“掌鞭的”身体病痛导致情绪过激,他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耕牛身上,鞭打辱骂,可怜的黄牛只有无奈地接受。民间传说牛最是通人性的动物,我也曾和小伙伴一起看到黄牛眼睛里有泪的样子,原来,动物也伤心。
木心在《从前慢》的诗里描述出一副江南小镇的慢生活: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而我们,在中原的农耕乡村里却体会的是不一样的慢,生病的四奶奶叹息:人就是个苦虫啊,牛比人更苦啊!泥泞的小路,缺吃少穿的年节,那缓慢行走的耕牛,有一搭没一搭的牛铃声响,陪伴我们度过单调漫长的乡村岁月。
很多年之后,机械化的农机替代了耕牛的位置,黄牛退守成为专业养殖场的肉牛,作为食物链的特殊供应,普通路人难得见到牛儿行走在路上,更不可能听到叮铃作响的牛铃声了。
      蛙 鸣
在过去,总会有大大小小的坑塘遍布在村庄深处,它们像是村庄的血脉,用来滋生和浇筑一个村庄的灵气。大雨来临时,各家各户青瓦屋顶上顺流而下的雨水,一道道流向坑塘,盈满坑面。天晴时,汇聚到坑塘的浑浊的雨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或者浇菜园子,更是家禽鸭子和家鹅的游泳场地,家养的猪和狗也会在坑塘边沿的浅水里洗澡打滚,成为村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临水而居的风景。
夏季的夜晚,坑塘就会变成青蛙的乐园。夜幕来临之时,坑塘周围蛙声一片,倘若有青草,草丛里汇聚起来数不清的青蛙,“哇哇哇……哇哇哇哇……"的鸣叫声有时像极了刚出生的婴儿哭声。小时候实在分不清青蛙和蟾蜍的区别,全部称它们叫蛤蟆。
离我家不远处有一个坑塘,村里人俗称它为“塘坑”,不识字之前,误认为这个坑里的水可能是甜的,加了糖的,故称为“糖坑”。严格来说是两个几乎相连的坑塘,南北跨度几乎是东西跨度的三倍之多,干旱少雨的时候,坑塘的中间因为稍高两旁,自动形成一条泥泞的小路,经过来来往往的踩踏,马上就会变得明晃晃地。我的小学和初中,上下学一直从这条小路经过。雨水丰沛的夏季,这条小路沉没,路过的学生就从坑塘的周围绕行。
因为人烟稠密,周围居住的村民较多,使用者太多,坑塘里的水总是浑浊不堪。有一年春季,村子里决定深挖坑塘水。村子里年轻力壮的都轮流上场,先是用柴油机抽干了不多的存水,就使用传统的撅头、铁锨开挖,黑臭的淤泥被堆积起来,晒干以后用牛车拉进庄稼地里作为肥料。最高兴的是我们一帮小孩子,跳进坑塘里捡鸭蛋、鹅蛋、田螺。当然,捡起的鸭蛋、鹅蛋都是已经在水里时间长,已经坏掉了的,捡起的田螺都用来玩耍,最后试着用田螺肉喂猪,猪倒是吃的很香。
村里有两个人,喜欢逮青蛙,据说是高手。早先的年代,青蛙没有被列为保护动物,谁都可以捉。这两个人喜欢结伴到夜晚的湍河岸边,水草茂密的地方捉青蛙,每每出动总会有收获。这两个人只吃青蛙腿,其余的部分扔掉了。这二人从没有在村子里的坑塘边捉过青蛙,但是很奇怪,只要夜晚,他们二人从坑塘边走过,即使是远远的脚步传来,正在鸣叫的青蛙声马上停止,一时间全部屏息静气,潜伏起来,仿佛认识他们一样。真神奇!难道青蛙之间也有“鸡毛信”?能相互传递“鬼子来了”的消息?
那时候,乡村里还没有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户户都是几个孩子。黄昏来临的时候,村子里的孩子都从学校放学,从低矮的住房里冒出来,聚集在一起,这个哭那个笑,游戏打闹,大呼小叫,就连看家的狗子也想往人堆里凑热闹。
暮色渐浓,炊烟渐渐停了,池塘边的青蛙开始鸣叫起来的时候,家家也到了该吃晚饭的时候,玩闹的孩子们各自回家,坑塘周边恢复了安静。
作家莫言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蛙》中,就是把标题解读为北方婴幼儿称“娃”取自婴儿的哇哇大哭的谐音。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婴儿的姿,
你会发现太像小青蛙的样子了莫言小说《蛙》通篇讲述计划生育和生娃娃有关的事,曲笔写出特殊时间段内对人口政策的激进,也反映了一个作家忧国忧民的良知,以及对政策的前瞻感知。
后来,生活富裕起来的人家因为要盖新房,而宅基地有限,就只好填埋坑塘的一部分,盖上新房,所以坑塘的面积渐渐缩小了。也因为自来水接入村庄,雨水的用途几乎没有,坑塘渐渐被填埋,村民在上面种菜盖房,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样子。自然,青蛙也没有了在这里立身的水域,只好销声匿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老家在乡村带头人的引领下,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稻田里更是青蛙的乐园,在那里,青蛙们肆意鸣叫,受到立法保护的青蛙也没有人再去捉来吃掉。

--End--

 图:网络  美编:May 


作者简介:张简,女,网名隔岸红袖,河南邓州市公安局民警。2004年个人结集出版诗集《蓝风》。有大量散文在省级报刊发表,曾出版散文集《暖词平生》《纸上年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花洲文学》总编。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张简  |  “朝天望”

张简  |  生命的力量 —— 感动我的不只是一盆花和一棵栀子树

张简  | 张爱玲与《今生今世

张简  |  钻石与画扇

张简  |  露从今夜白

散文界 | 张简 : 与鸟儿为邻

张简  |  变成当年的母亲

作家专栏 | 张简 |  塔院里的老戏台

作家专栏  |  张简  |  天使在人间

作家专栏  |  张简  |  流 浪 树

张简  |  旧家园

张简  |  新年里的旧事儿

张简  |  民俗酿出的年味儿

张简  |  大雪散记

张简  |  走失的寒冷

张简  |  雪与酒  互为背景的豪情

张简  |  我在110(之二-----四)

张简  |  时间都去哪儿了

中秋节特辑|张简  |  又到中秋月圆时

张简  |  半夏

张简  |  怀旧是个暖词

张简  |  故园草木深

张简  |  军属光荣之风中往事

张简   |  老家的穿堂风

张简  |  老家的穿堂风(之二)

张简  |  唯光阴成全艺术

张简  |  浪漫桃花

张简  |  方言是流动着的乡愁

张简  |  桃花逍遥游

张简  |  点赞之交

张简  |  女容当为己悦

张简  |  躲在文字后面的人

张简  |  聊寄一枝春

张简 | 微信红包年味儿新

张简  |  童谣声里话新年

张简 | 边走边忘之(四)

张简 | 边走边忘之(三)

张简 | 边走边忘之(二)

张简 | 边走边忘之(一)

张简  |  洋槐花

张简  |  乡村的声音(散文)

张简  |  拜年

张简  |  向春天出发

张简  |  黑 石 地 界

张简  |  摇曳的电视天线

张简  |  我的高考志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