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彦为民斩妖除蝗

 苏迷 2023-07-16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3年07月15日 B03版

  李嘉球

  中国古代的科举,是一种选拔各级政府官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延续了近1300年。苏州是科举的赢家,历史上曾经出过近3000名进士,其中有祖孙、有父子、有叔侄、有兄弟、有舅甥……可谓占全了亲族亲戚关系,但是两个人考取同一科的并不多见。而在950年前的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州就有一对年轻兄弟同时考中癸丑科进士,一时传为佳话。他俩就是黄彦、黄颉,时年分别是28岁、26岁。

  黄彦(1046-1114),字修中,宋朝吴县(今苏州吴中区)光福人,祖籍建州浦城(今福建南平市浦城县)人。父亲黄挺,字公操,以才华著称。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由时任丞相的老乡章得象(字希言)推荐,来到平江(今苏州)担任吴县尉。公务之暇,黄挺喜欢游览山水,有一次来到光福,看见铜井山旁边的聚坞山山坞蔚然深秀,环境特别的优美秀丽,于是筑室移家,定居于此。后来,黄挺历任秀州司理、杭州余杭尉、筠州判官、骑都尉,“年未六十即告老” (卢熊《洪武·苏州府志》卷第三十四“名臣”,下同),以奉议郎致仕(旧志或称“以太子洗马致仕”,误),赐五品服绯鱼袋,累赠金紫光禄大夫。82岁时,黄挺参加郡守章岵组织的“十老会”,他虽然“年高而起居饮食如少壮,时诸公莫及也”。

  黄彦是家中长子,从小十分聪明,且勤奋好学。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与弟弟黄颉(字升中,官至朝议大夫)相互砥砺,博阅群书,精通经史。黄彦当时所处的年代,正好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王安石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仅是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位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又是一位经学大师,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立“荆公新学”,促进了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颁布改革科举制度的法令,废除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取士。黄彦兄弟非常赞同王安石的经学,认真研究领悟。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兄弟俩“以王安石经说”,同时考中癸丑科进士。王安石十分赏识他的才华,亲自推荐他为越州教授,后迁瀛洲防御推官。

  黄彦历任秀州崇德、湖州长兴县丞,后任婺州浦江知县。他为官做事认真,作风踏实,清正廉洁,处处能为百姓着想,以“清直明恕”著称当时。浦江县老百姓曾建立祠堂,画像祭祀纪念。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黄彦出任宿州虹县(今泗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知县。虹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北部是古黄河泛滥堆积构成的冲积平原,历史上是个水灾频发地区。到任后,黄彦认真查阅历年水害相关资料,实地勘察地形地貌,详细调查全县受灾情况,制订水利治理方案,以尽快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正当治水工程进行到关键时刻,突然有“庙吏”讹传谣言“井蛇为龙,水能愈疾”——井里有条大蛇将要变为龙,井里的水可以治愈各种疾病。一时讹言四起,传遍大街小巷,群情躁动。黄彦意识到有人特意蛊惑民众,决不能让邪气泛滥,必须马上制止,于是派人在别处捕捉了一条大蛇,特地举行祭神仪式,将蛇砍死扒皮,一段段屠碎。“以蛇磔死,妖乃不兴”,讹言自然扑灭,治水工程得以顺利推进。次年,虹县农田麦子出现多年来难得的好长势,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然而,正当长出穗子的时候,周边州县出现大面积蝗虫之灾,如果不及时采取积极措施,势必入侵虹县,使难得的丰收希望泡汤。黄彦于是马上组织全县百姓开展驱赶行动,终于使“蝗不入境”。当年虹县迎来了难得的丰收,百姓欢欣鼓舞,因此赢得“时称有古循吏风”之誉。

  此后,黄彦由楚州教授、宗正寺簿,改任杭州富阳县令,“为政如浦江、虹县时”。后因“坐法免,管勾嵩山崇福宫”,官至朝奉大夫。致仕后,回到光福,十分关心和支持当地的文化建设,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黄彦发起在光福古镇北端的虎山上修建东岳王庙。政和四年(1114)卒于家,享年69岁。原光福倪家巷村、上天井村 (现均属香雪行政村)都有纪念黄彦的祠堂。

  黄彦之子黄策,字子虚,9岁能属文,元祐六年(1091)进士,年仅弱冠。富有文才,曾持诗拜见苏轼,文豪苏轼大为赞赏,称“子异时必以文显”。初任两浙漕使时,曾奉旨籍没奸臣朱勔苏州家中的财产。官至工部侍郎、直秘阁、严州通判。其为人谦和仁义,为官清廉正直。曾在家乡聚坞山中修筑园林——随缘堂,宋钦宗闻其名,“大书'随缘堂’三字以赐”,他因此自号“随缘居士”。园林内有白鹿岩、梅溪、鹿苑台等景点。善诗能文,著有《随缘居士集》40卷。原光福西崦湖下崦滩石觜墩石址庵曾有祭祀黄策的黄公祠。

  明卢熊《洪武·苏州府志》云:“黄氏自(黄)挺以下居吴县聚坞山,其坟墓皆在焉,遂为县中大族。”从此,黄氏成为吴中的名门望族,历代名人辈出,曾有“子孙多能官者”之语。黄挺、黄彦、黄策之墓,均葬在光福铜井山,子孙多附葬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