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在这1283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
俞氏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是溧水的俞㮚,北宋崇宁五年(1106)赐进士第一,为俞氏历史上唯一状元。(”栗”即”㮚”,同音同义,因㮚生僻,笔画繁琐,故都写成栗)
而历史学家周腊生所著的《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并没有俞栗的名字。 但地方志,南宋马光祖、周应编纂的《景定建康志》卷之三十二儒学志五中看到了这样一条进士题名记载:崇宁五年(上舍及第),余栗。“余栗”是笔误,他就是溧水的“俞栗”。马光祖三任南京知府,进士出身,对建康乡土地理人物是十分熟悉的。 明朝历朝的《溧水县志》“乡贤传”里是这样记载俞栗的:俞栗,字祗若,崇宁四年以上舍生赐进士第一.......。 一,宋朝的三次兴学 俞栗所考中的状元并非一般科举意义上的状元。而是和宋朝三次兴学和科举改革有关。 第一次兴学是宰相范仲淹主导。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二是改革科举制度,规定科举考试的程序是先策、次论、次诗赋,罢帖经、墨义。 北宋第二次兴学改革运动是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庆历兴学”主要有:整顿地方官学、改革科举制度、罢明经诸科,最为瞩目的改革当数“三舍法”举办太学,把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在一定的年限及考核条件下,外舍生可以升入内舍,内舍生可以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试优异者直接授官。但不幸的是宋神宗英年早逝,王安石变法也被终止。
第三次是
俞栗是典型的官二代,重臣之后,又有名士之家。他的父亲俞珏
俞栗又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学霸,家教甚严的俞珏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任宰相,开始了宋朝第三次兴学改革:“天下州县并置学,州置教授二员,州学生每三年贡太学。考分三等:入上等补上舍,入中等补下等上舍,入下等补内舍,余居外舍”。 二,俞栗在太学脱颖而出 崇宁三年(1104年),俞栗通过了江南东路建康府州学的乡试,持建康府派发的文牒,来到了北宋的首都汴京,进入了开封城南门外少监李诫主持的辟雍就读。 辟雍原是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或国子监的预备学校,自汉后各朝皆设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其圆形的校舍分为五栋,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心建筑为辟雍。以辟雍为最尊。 到俞栗就读时,作为全国最高学府。汴京太学的生员已达到3900人,其中上舍生300人,内舍生600人,外舍生3000人。三舍考试与科举考试并行,宋朝“精贡举、重进士”的政策,贡举的上舍魁首与进士殿试状元相提并论。 学霸俞栗来到汴京,他全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 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太学。一切从头开始,俞栗在很短内完成了完成了从外舍辟雍到内舍,从中舍升到上舍的三级跳,从太学深造的优秀学子3900人中而脱颖而出,终夺得上舍的魁首。 状元乃天子门生中的佼佼者,它意味着天资学识的典范、古代中国人有着很强的“状元情结”。俞栗的状元及第不仅是他个人寒窗勤奋苦读的结果,也是宋朝兴学改革的成功见证。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为旌表俞栗,也作为作为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崇宁五年(1106)俞栗中状元第二年,溧水县城北门内敕建状元坊(今中大街状元坊处)。 古代为表彰功勋、科第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牌坊共有四种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御制、恩荣、圣旨、敕建,俞栗状元牌坊是敕建,敕建是地方官员提出申请,皇帝准允。足以证明了俞栗的状元身份得到皇帝的认可。 俞栗状元坊经历宋代和元代后,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修葺如新。清代曾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光绪七年(1881年)4次修葺。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日寇飞机炸毁,存世877年。 三,俞栗的俞氏渊源 溧水的俞氏家族,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俞纵战亡,由宣城迁居到浙江新安、婺源。历经俞归、俞药、俞星、俞晃后,俞栗的谱系要从十八府君俞植(又名彦晖)说起,在唐乾符年间,(874-879年)俞植率其族由安徽宣城迁居新安,唐末黄巢乱世时,十八府君俞植再率族迁到歙县黄墩。 俞植的第三个儿子、婺源俞氏的始祖俞昌,于唐天佑三年(908)再由黄墩迁居婺源,传到十一始祖俞富由大旃才(婺源秋口镇)迁居金陵,在南京渡过了二代,直到俞富的孙子,十三始祖俞燔才迁居溧水山阳,成为溧水的迁始祖,又过了四代,俞珏中举,授河南知府。俞栗就是俞珏的儿子,按辈分是俞植的十八世孙,十八府君俞植是俞纵的十八世孙,以此相推俞栗是俞纵三十六世孙。 无论是宣城俞氏、新安俞氏、婺源俞氏都和俞栗最终出自十八府君俞植一支,只不过是一个宗族的开枝散叶繁衍的结果罢了。
而今溧水俞氏族人陆续分散落户定居在孔镇大沟俞(圩)、坟上、竹园、门前村、山东边、山西边、山北村,和凤的俞家、前西瑶(桥)、后西桥,渔歌的傅家边,东屏的丰安寺等地,号称溧水“十三俞”。
俞栗死后葬在溧水城西琛山(今称小茅山)北麓,墓旁有一水塘,当地老百姓水塘叫做“尚书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