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屋顶上的装饰性构件

 古建秦 2023-07-17 发布于重庆

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

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梁思成

图片

庑殿屋顶里的正脊与垂脊

在古建筑屋顶上,分别有正脊、垂脊、戗脊等部位,在各脊的尽端或转折处,都置有吻兽。

图片

歇山重檐顶正脊、垂脊、戗脊等

吻兽件是屋脊上或脊与脊之间的特殊装饰品,中国古代建筑瓦顶上常常使用许多动物形装饰,正脊位于单体建筑物瓦顶最高处,在其两端与垂脊交界处使用的动物装饰也最大,一般多用正吻。有时也用脊兽。

传说吻兽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表示宫殿的等级。

因此直到清代,在国家工程中还保留着十分郑重庄严的迎吻仪式。

每当修建宫殿时,负责营造的工部官员以鼓乐、彩亭、仪仗等,自琉璃窑厂迎脊龙(正吻等)入宫,叩首焚香,备极恭敬,名为“迎吻”,可见其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图片

图源吻兽百科

吻兽以所处位置不同,形态各异,名称也不尽相同。

图中居于正脊两端,面朝里、张着大嘴口衔正脊的名叫正吻,亦称鸱吻、大吻。在正脊上有两个相对吻兽叫做鸱吻,又名螭吻、鸱尾。

图片

太和殿正吻

古代宫殿大多为木结构,防火问题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因此除了屋内藻井构件有避火象征外,吻兽亦有避火灭灾的寓意。

传说鸱吻是龙的第九子,口阔噪粗,平生好吞,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

图片

鸱吻插画 (源自网络)

作者| 么么鹿

正吻的演变过程大体为鸱尾—鸱吻—正吻,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形象差异很大,所以,通过观察分析吻兽的变化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出古建筑的大致年代。

图片

演变示意图

左: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唐代鸱尾。梁思成 摹绘

中:独乐寺山门鸱吻为过渡样式,上部为尾,下部为吻。图源《蓟县独乐寺》

右:故宫太和殿鸱吻。王南 摄

图源:《营造天书》

如汉代重要建筑上多饰凤凰,南北朝时则开始用鸱尾。

隋唐时期鸱近兽形,并张口吞脊,而宋、辽、金时期的鸱尾体形都偏于瘦高,且尾卷曲极像鱼形。

元代的鸱尾逐渐向外卷曲,

至明清时,鸱尾已完全向外卷曲,兽身上多雕饰小龙,名称也改叫吻兽或大吻。

图片

图源吻兽百科

除了正吻以外,在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围脊转折处还有合角吻兽

图片

图源网络

在垂兽和戗兽的前边,常常排着一队小兽,呈前趋之势,俗称“走兽”或“跑兽”,形态栩栩如生;同时又因为它们在屋顶上已经走至檐角的最前端,再往前走就会掉下去,所以又称其为“走投无路”等。

图片

图源网络

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单数,数目越多,级别越高。

以故宫为例,中和殿、坤宁宫等为七只,保和殿、乾清宫等为九只,唯有太和殿特殊有十只。

太和殿的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鸱吻2只。前面是1行跑兽,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卷八百七 六 ·工部 · 物材 · 琉璃对象价值 》中关于脊瓦琉璃饰件的规定,排序为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除仙人走兽外,一共十个,象征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和灭火防灾及主持公道。

图片

图片

吻兽构件不单是装饰性构件,他还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产物。

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处容易渗入,吻兽可保护木结构不被雨水侵蚀。

吻兽严密封固瓦垄的顶端,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在鸱吻和走兽的腹腔内,均施有脊桩,直插入其下的扶脊木、脊檩或角梁等木构件中,起到压脊琉璃瓦的作用,保证它们的稳固。

古人把构件的建筑功能与艺术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除有保护建筑之功能外,更使古建筑显得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图片来源 | 网络百科

文献引用:

炳文,《古建屋脊上的吻兽》

杨艳,《浅谈中国古建筑屋脊吻兽件》

刘文良,《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皇家脊兽的美学意蕴》

刘汉州,《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的吻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