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百问百答

 yifang王君 2023-07-17 发布于北京

1、老子

答: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官员,管理书籍及文献资料。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参悟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巨人。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烽火连天。鉴此“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老子失望至极,乘青牛西出函谷关而不知所终。出关时,应关令尹喜央求,留下了这五千言的《道德经》。

2、《道德经》

答: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万经之王”《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自然、天文、政治、经济、军事、人文、伦理、修身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被后人尊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旷世宝典。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前后共81章。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内涵根本,简述了天地万物变化运行的玄机和阴阳变化与有无相生的玄奥真理。

“德经”讲述了人间处事的方略,即“道”在世间的妙用。

“无为”、“不争”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3、道

答:“道”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和思维想象的,道无名无相,无形无状,无大无小,无圆无方,但他却真实永恒的存在着。老子把它说成是道,也是勉强命名。

道,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总源头,绝对唯一永恒存在的虚无大道。

“道”的十大属性

道的层面: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

德的层面: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

4、德

:德由道生成,受道的支配,遵循道的主旨行事。道生一,一即是德, 道为本体,德为用,德是能量,是阴阳两种能量。

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51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当我们内心清净无为,与道相合,自然有德。德与道本为一体。

5、 有和无

:老子《道德经》主要就是讲两个字“有”和“无”。

无,是讲一元,在天地存在以前道就已经存在了,因为没有具体名相,暂且称无,无并非什么都不存在,而是一切万物的本源,只是没有几天形象。

有,是讲二元,是指有形有状,有名有相的宇宙万物,是从天地生出之后才产生的,故名为有。这个有是指虚无之道演化出来的万物。

有和无的关系:无生有,有生于无,道为本体德为用,有形物质为无形的能量提供便利,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答:道:宇宙万物生命的总源头,绝对唯一永恒

存在的虚无大道。

可道: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

常道:永恒不变的唯一存在,先天虚无的宇宙之道。

名:名相、称谓,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对道的具体称呼。

  可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名,指命名。

  常名:永恒不变的名,原本初始的名。

道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总源头,绝对唯一永恒存在的虚无大道。

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长久永恒的道了。如果能命名也不是长久永恒的名。

7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答:常无,在一元的世界,修道者可以从先天

虚无的境界中去观察道之玄妙、宇宙的奥妙。

常有:在二元有的世界,可以从有形有相的境界中去观察万物的发展变化及发展规律。

以虚无观其妙,以有形观其徼,两者同出于一心而名称不同,两者同谓之玄妙。而玄妙中的玄妙,都同出一个大门,即宇宙之道。

8、众妙之门

:宇宙大道玄奥之门,也就是我们的心门。

9、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有无相生:有和无是心生分别的相对概念。两者对立统一。

难和易是由于相对分别而成立的,没有分别就没有难与易。

有与无是相对分别而产生的,难与易是相互对比而感知的。

10不言之教

:不用语言宣导的教育,如佛家所说:以心传心,身教胜于言教。是以圣人无分别心,实施无言之教化,任万物和百姓自然生发。

11、无为之事

: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指修道者无思无欲,无事无分别,没有个人意识分辨,去妄做妄为,自然合于先天虚无之道,这里指道治天下。内心无为外在要有所作为。

圣人以无为之心,作有为之事,不做强梁之事,不做强迫之事。

12、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以有功者自居,所谓的功和名也不会失去。

道承载着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无声无息循环往复,永恒不变,道从来不以有功者自居,所以功名永存。

13、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让心虚无淡化,去除贪婪和烦乱。

实其腹:元气充实小腹丹田,守护精气神。

弱其志:放大个人志气达到虚无。削弱竞争的意图,柔弱谦让,无我不争,与宇宙同体,发成就众生的大愿。

强其骨:强化其骨气。

学习圣人以道治理天下,让心虚无淡化去除贪婪和烦乱,使内在的小腹元气能量充实小腹丹田,保持我们的精气神。弱其志,柔弱胜刚强之大志,要放大个人志气达到虚无,削弱竞争的意图,柔弱谦让,无我不争,与宇宙同体,强其骨气,发成就众生的大愿,为社会服务,无私无欲。

14为无为,则无不治

答:为:作为。

无为:乃无私无欲,无争无分别,顺其自然。

为无为:就是内在无为,外在要有所作为。带着无为的心去治理,则无不治。

1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答:挫其锋芒,化去内心的我执,解除内心的烦乱纷争,与万事万物同频共振。修道之人,不露锋芒,化解纷争,调和光芒,接纳尘埃,与众生平等,以众生苦乐为苦乐,默默无闻,将自己融入百姓众生之中。

1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

答: 不仁:不施仁爱之心,指天地运化尊崇自然。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

天地施化万物不以仁义之心,而以自然之道。天地视万物如同植物和动物一样,不加以教育,自然发生。自自然然才是道。

17、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答: 后其身而身先:先人而后己者必被天下敬之,身虽处其后,但却被推崇至前。

外其身而身存:舍己为人,薄己厚人,将自己置之度外,自然是合道之行,百姓自然视若父母。自然合道,故身能长存。

合道的圣人效仿天地之道,先人后己,不居功自傲,以无为而治,功成身逐,只为利益众人,故受到万人敬仰。

舍己为人者,必被天下敬之,身虽处其后,还是会被推祟至前,受人敬重。圣人无为而治,效法道的作为,舍己为人,薄己厚人,将自身置之度外,视百姓为父母,自然是合道之行,故身能长存。

18、夫唯不争,故无尤。

答:上善之人活在道中,有水之性情,处事谦卑无为而治,天下为公,自然不会有争夺之心,所以不会为人所怨恨。

19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答: 懂得功成名就退位隐居,急流勇退,这才是大智慧,也是天之道的自然规律。

20、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答: 爱护民众治理国家,没有自然清静无为之心,能达到自然无为而治吗?

21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

答:生养万物却不去占有。创造万物却不去把持。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主宰。这是宇宙中最玄妙的无为而治之德。

22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答: 利:是便利、方便。

物质的存在以其虚无的价值而存在。有形的东西给人带来便利。真正体现价值的是他无的那一部分。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阴阳和合一体不分。没有了“无”有的那一部分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没有了“有”,无也无从显化,有无之间辩证统一,他们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失去其中一方,另一个也不会存在。

23圣人为腹,不为目。

答: 腹是指小腹丹田。在这里是指无形的能量,圣人不注重耳眼鼻舌感官享乐,这些都是消耗能量外泄的行为。当内心清净虚无,无私无欲,内在能量自然充足。

24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答: 如果我没有了身体、没有了小我,大我何患之有呢?还能有什么灾祸呢?老子告诫人们。要有如如不动的心,不要有那么多欲望。

25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答: 圣人执守着统御古今世界万有的先天虚无之道,世人若能知道上古本始之道,自然就能明白了大道的自然规律。

26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答: 静极则动,动则生生不息,能保持这种道的境界,重要的是欲望不能太盛,唯有欲望不盛,好像水不盈满,这样才能保持原有的无为世界,虚无大我,不改变,不更新。

27致虚极,守静笃

答: 致虚极,达到极致的虚静。守静笃:笃:笃定。始终保持心灵上的清净到极致的虚无。不断的让内心涤除玄览,空净虚无到极点。自然达到无为境界,而且要守着这个虚无境界。

28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答: 归根就是静,心本源就是静。复命,回到本源状态,一元状态。复命是人在世时复命。内心活在清净无为的状态,让内心静下来,虚下来,活出大我让生命觉醒。

29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答: 信:是宇宙的根本。国君统治者的信用不足,压迫百姓,才导致百姓对他不信任和不拥护。

30六亲不和,有孝慈

答: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这里指家庭关系。

孝慈:子女尽心侍奉。服从父母为之孝。长辈关心爱护晚辈称之慈。

六亲不和的时候才有孝子慈父之说。孝慈是内在的,是家庭和睦的本源。

31见素报朴

答:见,现。素:纯洁。朴:朴道。

见素报朴就是行无为之道,少思寡欲,进入无念无为的境界。

32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答:众人都以有为处世而有所追求,而我独以无为处世而显得愚顽笨拙,浅陋无知。众人追求功名利禄满足享受,而老子修无为合道。

我唯独与众不同,在于我从宇宙源头大母中直接汲取生命能量。

33,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答: 精:是生命的真种子。生命的种子来源于无。

信:是信号,信息。

生命的真种子能形成什么物,关键在于信号和信息。

信,对于人类来说叫信念。众人觉醒的是信念。老子告诉我们涤除玄览,损之又损,损掉错误的信息。树立正确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重塑生命信息系统,回归大道。

34,曲则全,枉则直

答: 曲:委屈能得到保全。

弯曲能得到伸展,心胸宽大之人,即使暂受委屈,也不会产生争斗,自然能保全性命。内心柔软易弯曲的物体能够矫正过来,即使受到碰撞,也由于富有弹性而免遭断裂,曲则全,有委屈保全自己生命之意。

35飘风不中朝,骤雨不终日。

答: 飘风:狂风大风。骤雨:暴雨。

狂风不会持续整个早晨,暴雨也不能终日不停。狂风暴雨是因天地阴阳二气严重失衡而引发的自然效应。天地尚不能使疾风暴雨持续长久。何况人呢?老子通过自然界的变化来说明,不符合自然之道一定不会长久,这是天地之道的规律所致。天地都在遵循自然规律,世人更应遵循大道。

36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答: 自见者:明心见性者。

自是者:找到真我者。

解释:明心见性者不炫耀自己,活在无我状态的人不彰显自己。

37道法自然

答:道法就是自自然然,法就是法则。道效法自然,自然是事物本来面目。道法自然是老子无为之道的中心思想,道是独立而不改,是本源始基之根,自古至今从来没有改变过。道周行而不殆,从来没有停止运转,一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永恒不变的运行着。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处不在,而又无处在,无有又无间。总之,道玄之又玄,深奥又深奥,妙哉又妙哉,道就是宇宙天地万物生命运行化育的自然法则,道是一切万有的主宰,这就是道法自然的定律。

38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答: 静为阴,躁为阳。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浮者,必失去百姓之根本,躁动者,必失去君主之王位。

从修身的角度讲,心神为重,为君,是抑制全身的根本,修身者,不离根本,时刻保持心神清净,忽视心神的清净,就会被外相所转,变得轻浮外露,躁动不安,从而阴阳失衡身心受到伤害。

39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答: 不善人,往往是有道善人用来借鉴领悟人生处世的成功和资本。

有道善人以无为之道为准绳,笃定这份清静心,自我内观,臣服在虚无大我之中,借鉴不善人的妄为,涤除玄览物欲,无为自化,不明、不彰。

40朴散则为器

答: 朴:为形上之道,器:为形下之器。

道在有形质的万有之上,统御天下万有,天下有形质的万物生命都是朴中之器,有形之器都是相互效力,臣服在朴之器中,为道所用。

41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答: 神器:人是神器,有神明的神器。

老子反对有为法治理,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是不可以用有为法的方式管理的。有为法是离道了,用脑不用心的管理方式,只能越管越乱。老子提倡无为而治才是根本,只有使百姓无知无欲,沒有念想,无为无争,顺自然,不贵重难得的货物,保持清静心,处无为之中,人人都合道入道了,自然不用管理了。

42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矣

答: 物壮:提前壮,不是好事。

要明白事物壮大到极点,是要走向衰老的。因为提前壮大是不合自然之道的,凡不合自然之道者都会过早夭亡。

不到期而死,这也是离道了,也是不合自然之道,不合道离道了,注定早早夭亡。现在人类都是在物壮则老的生活状态中,不守无为之道,以个人的欲望为追求,强梁者其死,争夺不休,从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追求外有,耗精耗气。只有内求,入无为之道,守柔守弱,守好元阳小腹之精气,以清静心润养生命,才是永恒根本。

43兵者,不祥之器

答: 兵者:是武器。再好的武器都是不祥之器。

作为在战场上的兵者,使用的武器是不祥之器,器,就是利器,伤害之物。这个兵器使用是有分寸的,为了悍卫国家,不得已而为之,即使用不祥之器也是要在无为之道上而用。

44知止可以不殆

答:现今的人类,不知道知止,都是在无明之中妄作为,离道越来越远。万事知止,不可越过生命线,在清静道中,明道、得道,知一切,通达一切,在万事中知止不殆,自然没有危险,这才是无为智慧。

45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答: 所:指所拥有的内在精气神能量。

不失去内在所拥有的精气神能量的人。小我死了大我长寿。肉体死了精神长存。

处在无为虚无的大我之中,内在的精气神能量充足不耗散的人生命长久。有些人就是活着的死人,还不如肉体虽死而无为精神能量依然存留在人们心中的伟大,他们的生命才是长寿者。

46执大象,天下往。

答: 执守着道和德,往来于天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当今的使命就是传播继绝学,无忧的文化,能执守大道使命信念的无为智者,奔跑普天之下替天行道,正是当下之及,愿为万事开太平,为百姓谋幸福,愿为此心点亮,执守无为之道,智者天下往。

47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答: 国家内部的秘密决策和防卫武器不可以随便泄露或拿出来炫耀威吓百姓。

老子在《道德经》36章说,一个国家用道治理,以柔弱胜刚强,曲则全,枉则直,学会圆融,而不可正面对抗较量,更不可把国中之镇宅宝贝武器显露于世人及向他国炫耀,也就是要保守国之机密,免于泄露招来杀身之祸,导致一个国家民族性的毁灭。

4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答: 无为:清净恬淡,指内在思想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在的显化。活在道中的人合于道,内心清净无为,而无不为。

道是永恒不变的无为自然作为,无为并不是什么不做,无为乃是老子的无为思想,是无思无欲无分别的境界,与恒道相合而自然运化,无需有所作为。

4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得不失德,是以无德。

答: 上德之人合无为之道,无思无欲无争事无分别,不言德,称为有德。

下德之人离道有为,自以为有德,好说谗言,绯谤人,有思有欲有分别,言德而失德,称无德。道是本,德是用,入无为之道是上德之德,虚无之大我承现出生命的历程是德之用,老子对有德与无德的界定是立足于大道本体之上的权威。

50万物得一以生。

答: 这里的一是道的层面指德,是能量。

道为本体,德为用。道之为物。道用德创生了万事万物。

老子的无为之道,统御天下万物全息统一,一切即一,一即道之德,道隐藏在万物之中生生不息繁衍生长。道一,一德则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总源头根子,万物生命都是在统一道中生长。

5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答: 事物向着反方向转化发展是道的运动。保持柔弱状态是道的运用。行为往外走,思想往里走。老子告诉我们,在二元世界中我们所看到的认知到的,正好是与道运转的方向相反的。事物向着反方向转化发展是道的运动,保持柔弱状态是道的运用。

52德若谷,大白若辱

答:上德:崇高的德。谷:底下的山谷。崇高的“德”,看起来像山谷一样低。

大白:纯洁大白。辱:污垢。纯洁的大白更容易显现污垢的呈现。

上德尊贵似若深谷卑下,纯净大白似若污秽不净。上德之人胸怀如同山谷一样深广,可以容纳万物一切,上德为人处世小心谨慎,他们的纯净大白好像也成了他们的污黑之点。

5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答: 大的方正没有棱角。大的器物最后完成。大之方正没有棱角,大之器物最后完成。大方正乃无方正,无方正自然没有棱角,大器即道器,道器乃无器,无器是没有晚成之说的,是自然之成,万事万物的终极是无器最后完成。

  抱元守一活在道中的人大器免成。

5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答: 一:道生之为一,为大德上德,混沌无分一体的状态,绝对的存在。

二:道一之德演化出的阴与阳。

三:阴阳二气相和为三,即合和之物。

解释:先天虚无大道演化而生出一真之德,绝对唯一先天虚无真一之炁。

一真之德,先天虚无真一之炁分化出阴阳二气(天地)。阴阳二气和合为一体,即为三。再由三之和合演化而生天下万物。

55万物复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答: 负阴而抱阳:阴阳相合一体。万物生命的存在皆是正面为阳的形体,背面为阴的虚无灵魂,二者合为一体存在。

冲气以为和:阴阳中和之气,一体和合。

解释:天下万物皆是背负于阴而怀抱于阳的阴阳统一和合体,也是由阴阳二气的虚冲击荡和合而产生的。

56者不得其死

答: 强暴豪夺气盛极端,违道者没有好下场。

57无有入无间

答: 无间:是没有间隙的物质,是二元的。

无有:指道德的虚无之能。无有,是道,是一元的。

道德的虚无之能可穿透无间隙之物。

58慎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答: 大费,能量的消耗,精气神的消耗。

过度的贪爱追求,自然最大的耗费心神。过度的聚敛财富,也会对身心带来死亡的伤害。

59清静为天下正

答: 正,是正道。止于道。清净无为,乃天下之正道。

6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答: 天下实行无为道治时,天下太平。战马只有用来拉粪而肥沃田地。

61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答: 弥远:弥:越、更加。弥远即越远。

出门走得越远,对道的知晓越少。

6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答: 为学日益:学:指政教礼乐之学,泛指人的后天学问。日益:指不断增多。

为道日损:道:自然之道。日损:指日益减损,减损欲望和认知。

后天有为之学越学增益越多(称学富五车),先天无为之道越修减损越大(连自我也要去掉)。

63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答: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平常百姓之心,无自我分别心,也称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因圣人无心,故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无思无欲无分别心,没有平常百姓之心,无自我分别的心(即无心),

因圣人无心,所以以百姓心为心。

64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答: 百姓皆关注自己的耳目。圣人爱念百姓,视百姓如婴儿赤子。生而不有,不求回报。

65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答: 道生之:道生天地万物。

德畜之:德能蓄养万物。

物形之:指道能为万物设置形象,形态

势成之:德以能量长养万物。

大道化生万物,大德畜养万物。虚无的大象(恍惚之象)给万物造形,自然的能量(天地自然力量)为万物成长。

66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答: 塞其兑:堵塞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六根。

闭其门:关闭欲望的大门。

堵塞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欲望的大门,那么终身就没有劳苦忧患了。

67行于大道,为施是畏

答: 在自然大道上行走,我唯一担心的施有为, 而失道行。

68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答: 善于建德者所建之朴德是永远拔不掉的,善于抱朴守德者其精神是不会脱离自然之道的。

69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答: 补益生命过度是不吉祥的内心动气叫呈强耗能量。

7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答: 知者不言:了知”的真义的人是不言道的。

言者不知:言道的人是不知“道”的真意的,因言者已陷入相对分别之中。

真正了知道谛的人是不言“道”的,言“道”者是不了知真“道”的。

71无欲而民自朴

答: 我清心寡欲而百姓自然淳朴。

72方而不割,光而不耀

答: 因此圣人虽然方正,而不截割,非方正,光明而不显耀。

73治人事天,莫若啬

答: 治人:管理百姓,治理国家。养护身心,天即是人心。

啬:节约勤俭。这里指收敛人的贪心,保护好精气神。

    修身治世必须顺从于天道,再没有比勤于修炼与爱惜精气神三宝更重要的了。

74治大国若烹小鲜

答: 治理大国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能随便翻动。指统治者不要折腾老百姓,让百姓安心工作安心生活。

75牝常以静胜牡

答: 雌性常以柔弱胜过雄性。就在于雌性常以柔弱,居于下位。

76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答: 自然之道,是天地万物的秘藏之处,是善人的至宝,是不善人的庇护所。

7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答: 将无为当做唯一的作为,将无事当做唯一的事,将无味当做唯一的味。

78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答: 轻易答应的事,都是假的。把事情看的容易了做起来就是难了。

79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答: 强行作为,追求成功的人必然会失败。贪心执着追求的人,必将失去原来所得。

8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答: 谨慎小心,自始至终,就不会功亏一溃导致失败。

81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答: 圣人以不学,绝学、无学为学业。以弥补民众之过错。

8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已愚之    

答: 古之善为道者:指古时善于以道修身治国的有道圣人。

非以明民不是让人明白是非曲直的相对道理,而由此陷入阴阳矛盾相对存在的束缚局限中。

将以愚之:而是让人变得愚昧无知,即无思、无欲、无分别而自然做事。

古代站在无为的角度以虚无之道治理国家,不是教育人民增长二元的智慧和小聪明,不让老百姓有那么多二元的认知,而是让老百姓活在没有分别、一元的状态,淳朴厚道,表面看起来像愚昧无知的样子。

83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答:懂得道德规律的、道的深意的人,不执著二元世界的认知,如果想居于万民之上,想做一个人民的公仆,必须言辞谦卑处下。

8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答:真正的慈悲心能激发出来勇敢,节俭自己的精气神才会有广大的能量。

85抗兵相加,哀兵胜矣

答: 两军对阵时,具有慈悲爱心者必然会胜利的。

86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答:夫唯无知:因为世人对我无了解。

    是以不我知:所以没有人能真正了知“真我”的内涵。

因为世人对我无了解,(无真知),所以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自己。

87圣人被褐怀玉

答: 真正的圣人,衣着朴实。怀里揣着宝玉,是抱元守一的宝。

88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答: 病:不知道宇宙本源是没有知识的,是无知的,这样的认知是病。

圣人之所以不病,因为圣人知道病根在哪里。以其不病病,因为你不知道病根在哪里,所以才有病。

89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答: 自知不:你知不知道宇宙的本体本源。

自见:真正知道自己在一元的状态是本自具足的。

自爱不自贵:爱惜自己的精气神,爱惜自己内在的能量。而不去张扬显示外在的物质。

9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答:天网:无形不可见之网

恢恢:广大无边。

不失:没有丝毫漏洞与失误。

天网广大无边,虽然疏远却没有一点漏洞与失误。宇宙是全息的,没有时间、空间、距离,在全息网络当中,没有任何死角,非常通透,宇宙只有一,没有二。

91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答:民众之所以受饥挨饿,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收税太多,所以导致民众受饥挨饿。

9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答: 民众之所以难治理,因为统治者的欲望太多。

93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答: 坚强,坚硬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僵硬是死亡的特点。柔弱,则是生命力的特点。所以坚强僵硬者是属于衰败死亡之类的,柔和软弱者是属于生长之类的。

老子“贵柔弱,弃刚强”,的一贯思想是合乎自然之道的。

9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答: 天道的法则规律,是减损有余的而去补充那些不足的。人世间的道理则不是这样,是减损那些不足的来供奉那些满足有余的。天(道)管理万事万物,它的管理之道,老子用大弓射箭这样的现象来阐述大道,非常简单,就是不断调整两种能量的平衡。

95胜强,柔之胜刚

答: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告诉我们,老子用水来预示这个自然界的大道不变真理。比如水能灭火。阴能消阳,滴水穿石。摧枯拉朽、荡涤污垢等等,柔能克刚的例子很多。

96和大怨,必有余怨

答: 和:和解。怨: 是恩怨。

把大的恩怨和解后,必会留下余怨。怨恨,就是从动念开始的,就是内在的思想。

只有活在一元世界里,回到无为的状态才能解决大怨。

97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答: 善: 清净 慈悲。

上天之道无有亲疏之分,却常助于善人。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有好生之德,道生之德蓄之,宇宙大道在创生万物的时候,没有亲疏,在道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天下万物本一体,道对待万物没有分别,只有一颗心,没有好坏的分别,也没有善和恶的区别,都是活在一元、活在道中,这个善人就是无我、大我的状态。

98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 鸡犬之声相闻,意思是距离很近。邻近的国家可相互望见,鸡鸣犬吠的声音能相互听到,可民众从老到死也不相互交往(淡薄情欲、清心少欲、显发神明,一人一世界,以心神交往)。如果每个人都找到生命的本源,都回到道中,国与国之间就不再有战争和矛盾。

99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答: 既以为人己愈有:有道圣人一心为别人而自己却更富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给予别人的越多而自己得到的则越多。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答: 天道的法则规律,利以万物生命,而对万物生命无伤害。圣人作为是顺应自然,合于自然,而不与自然万物生命分争。

天道具有对宇宙万物生命的“长而不宰”的玄德,自然是只有利益而无损害,能够合于天道法则规律的,只有圣人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