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述槐轩》㉙——《传》之五章 l

 有而无限 2023-07-17 发布于山东

12

竹林书院

 图片

学入槐轩,武继隐仙,医承终南。

专注于道武医智慧的传承与传播。

著作提要

     《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大学><中庸>》,是跟根据刘伯谷先生讲授清代大儒刘沅《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古本大学》讲稿和《中庸》  讲稿两个部分。《古本大学》讲稿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为蓝本,指出学习《大学》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在复性和周知民情,深人浅出地讲解了成己成人的本末关系和功夫次第。《中庸》讲稿阐明了“天道即人道”“尽人即可合天”的大旨,论述了做人的根本问题和天人一体、天人和谐的基本观点。刘伯谷先生所讲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皆以其曾祖、槐轩学说创始人刘沅所著《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基本观点为据,贯穿了刘沅的先后天学说和理气学说,指出并纠正了程朱理学对儒家元典的误解,为读者准确理解儒家元典字义、文义和主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

《传》之五章

图片

刘伯谷先生撰

录自《祖述槐轩》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日:“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①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这是《国语·楚语》上的一句话。惟,只,只有。只有善才是宝,其他都不是宝,强调了善的重要。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舅犯是晋文公的舅舅,就是狐偃,姓狐名偃。在晋献公去世以后,公子重耳(晋文公)被晋惠公撵出了国,逃亡各地,最后跑到秦国去了,跑到他的外甥秦康公那儿去了。这个故事就是《诗经》“渭阳之情”典故的来源,《诗经》里《秦风·渭阳》这首诗我背给你们听嘛:

我送舅氏,日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以后“渭阳之情”专指甥舅情谊。重耳的舅舅狐偃一直跟着他,走  到楚国的时候有人就问狐偃,说你们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把什么看  得最重要?是不是把生命看得最重要?你们到处都在躲避晋惠公的追杀。

      狐偃就说,我们公子不把自己的生命看成宝贝,叫作“亡人无以为宝”,我是亡国之人嘛,逃亡之人嘛,我不把我的生命当成宝贝,我把什么当成宝贝呢?是把仁亲当成宝。

      曾子举这两句话的意思在哪儿呢?他的重点是想说明,什么是国家的宝贝呀?是善是天理良心,这才是宝贝。

      那么到这个地方为止又是一节,这一节的重点始终围绕着“以德为本”四个字在说。财不是本,生命不是本,什么是本?德是本。他举的例子也好,说的道理也好,都在强调“以德为本,以财为末”。

      但是,治国平天下,财是很重要的东西,所以曾子除了谈德而外,还要谈财。不谈物质光去谈精神,国家是弄不好的,你坐在那里一天到晚光是讲精神,连肚子都吃不饱,这个国家怎么弄得好呢,是不是啊?但是德财当中哪个是本哪个是末呢?德为本财为末,主要是强调这个东西。

       德,当然就包括了善。前面所讲的“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德里面包括善了,是不是啊?把德和财两个对起来说,应该以德为本,以财为末。

      后面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提出了用财的问题,另一个还提出了用人的问题。治理国家,不外乎人、财两个问题。一个是用人,一个是用钱,积累财富。治理国家离开了人和财,没有东西了。因为有了财有了人,一切事业才办得起来。不管什么事业,你都必须要先解决人和钱的问题。光有人而无钱什么事情都办不好,光有钱没有人更办不好。

      所以人和财,是治国、平天下的两个问题,作为国君来说,作为天子来说,是要处理好、掌握好的问题。而处理好、掌握好这两个问题,必须以德为本,以财为末。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蹇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嫉以来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① 

     《秦誓》是《书经》上的一篇。《秦誓》曰:

      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到这儿为止,说的是用好人的情况。任用好人,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利。

      人之有技,娼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

      这个是说用坏人的情况,是与上面对比来说的。

      “断断兮无他技”,“断断兮”就是形容那一个人很朴实、很诚恳、很淳朴的样子;“无他技”,没有其他特殊的技术,没有其他特殊的表现,但是这个人“其心休休焉”,“休休”的意思是宽宏大量。“其如有容焉”又怎么讲呢?他的样子又好像是有“容”,“容”是有容人之量,有包容别人的品质。“如”,好像有,但并没有肯定。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他看到别人有某种技能、某种技术,若己有之,就好像他自己也有了一样。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彦圣”,是指这个人很聪明,做事很不错。彦,是聪明的意思。这个人做事情又很聪明,而且做出来的事情很符合圣人的要求。人之彦圣,这个“人”是指别人。“其心好之”,就是这一个臣子看到有人有技能、很聪明,并且通明事理,他就很喜欢。

       “不啻若自其口出,寒能容之。”“不啻”,不仅仅是。“若自其口出”好像从他自己的嘴里说出来的(一样)。别人所做的事、所说的话,这一个臣子好像觉得是他自己心里头想的事、想说出来的话。

      “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寔能容之”,他实实在在地能够容纳这个人。这个“之”是指另外一种人,这儿就说了两种人:一种人是臣子,另外一种人是指“人之有技,人之彦圣”的那个人。

      作为国君来说,假设有这么一个用人的臣子,或者叫作人事局长,或者叫作干部外长,这一个臣子他木身没有什么特长,只看到他人很好,但是这个人有个特点:他看到有技术的人,就喜欢得不得了,他觉得有技术人说的话,好像都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话,能够容纳、推举这样的人。作为皇帝或国君来说,如果能够任用这样的臣子,就对国家和子孙有利。 

      接着就提出第二种人:“人之有技,娼嫉以恶之。”另外一个干部处长,另外一个人事处长,看到别人有技术,他就嫉妒,娼嫉就是嫉妒,嫉妒人家的才能。“以恶之”,讨厌人家。“人之彦圣”,人家有很多的才能,做的事情说的话都符合圣人的要求。“而违之俾不通。”什么叫“违之”?就是阻碍人家,人家做事情他不要人家做,就叫“违之”。“俾不通”,“俾”字当成“使”字讲,使不通就是使人家不发达,不提拔、不重用人家。

      “寔不能容”,他实实在在不能容纳、任用这种“有技”“彦圣”的人。作为天子或国君来说,任用这样的臣子,就不能保护子孙黎民。“亦日殆哉”,这样就危险了。

      《秦誓》上说的这段话有两个层次。对国君而言,面对两种臣子,一种臣子本人没有什么好大的才能,但是他能够用人;另外有一种臣子就不同,人家有点才能,他就嫉妒人家,他就不去提拔人家,他就不去使用人家,甚至人家要做个什么好事,他就阻挠人家。这里提出了两种臣子,应该喜欢哪种臣子?这就提出了一个用人之道。

唯仁人放流之,进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①

     “唯仁人放流之。”仁人,指君子,也指那些会当天子、国王的人。  所谓“放流之”是指对哪种人?是指“人之有技,娼嫉以恶之”的那种人。对后面那种嫉贤妒能的臣子,那个人事部长或组织部长,对不起放流之。放者,流放。就是把他撵出去了,不要他当官了。流放是指把他贬官,贬到很远的地方去。实际上流、放是有差别的,“流”是指把他赶出去,赶出去文言叫作“逐”。“流”是相当严重的惩罚,不准回来了。“放”是把他赶出去,找个地方把他安顿下来,以后还可能回来。古代流放属一种惩罚了,惩罚有不同,就要看他的罪过大小。这个臣子不对,人家有技术,他就嫉妒人家,当然不能用这一种人。就放流之,放流到哪里去呢?“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把他(流)放到四夷去,(流)放到边远的地方去。

      所谓“四夷”,东边称为夷,南边称为蛮,西边称为戎,北边称为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是边地,所谓“中国”,中国不是现在这个中国,(是指)中原地带。“不与同中国”,不让他住到好的地方,就弄去吃苦。

      作为国君或天子,除了以德为本,以财为末而外,还有一个用人的问题,对不对?所以我们前面说治国平天下,作为国君来说要考虑的最主要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用人的问题,一个是聚财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两个要紧的问题,国家就弄不好。一个人,一个财,这里都谈了,前头谈财,这儿谈了人,这里是说用人,用人最后还要归结到自己身上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