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歌舞升平的大唐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爆发似乎没有任何端倪。

 炫叶楓雪 2023-07-17 发布于广东

就在安禄山已经打进关内,河北各州大开城门,迎叛军进驻,叛军铁蹄距长安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唐玄宗仍还沉浸在歌舞美酒之中,丝毫没有危机已经临到眼前的感觉。

但是,就像走过雪地会留下脚印,事情既然发生就必然会留下痕迹。安史之乱绝不是一场没有准备,没有征兆的叛乱。

从安禄山被封为节度使,到北方藩镇大军兵临城下,有无数被皇帝忽略的征兆。

唐玄宗在执政的早期,基本上是一个明君的模板。在这一时期,他任用许多武周时期留下的臣子,如张九龄、姚崇、宋璟等贤臣。他采纳谏议,任用贤才,在朝中兢兢业业,国家日渐承平。

但是,在开元二十四年以后,唐玄宗自感天下承平,逐渐生出懒惰奢侈的心态。他罢免贤相张九龄,任用擅长阿谀奉承的权相李林甫,不再听从诤臣的进谏,在阿谀逢迎中迷失了自我。

留在朝廷中的臣子们恋栈高位,整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在他们口中,朝廷一片欣欣向荣,国泰民安之相。玄宗也自以为天下太平无事,愈加沉迷享乐,日日纵情声色,“君王从此不早朝”。

中央权力交由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掌管。李林甫甚至为了避免边将入朝为相,向玄宗进言,任用蕃人为边将,使安禄山、史思明一类蕃将坐大。

杨国忠则几次三番编织谎言,向玄宗告发安禄山等人叛乱,这种作为也刺激到了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使之最终选择反叛,成了“狼来了”的故事。

他们揽权的行径激发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而玄宗的松懈更使朝廷未能在安禄山反叛初期作出应对,令安史之乱影响范围更加广大。

唐初行府兵制,在各地设立折冲府,管理军户,这些军户平日里在家务农,战时自己提供兵器口粮从军。

玄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官场腐败,许多府兵失去土地,在战场上立下功勋也难以得到犒赏。而且当时战事频繁,许多兵卒都死于战事,勉强活下来的也生存条件堪忧。

鉴于现实状况,玄宗开始施行募兵制,征募健壮青年成为职业军人,唐朝的政府提供军饷供养军队。但是,募兵制下,多数士兵依附于地方长官,中央军权分给地方,唐朝传统的居重驭轻、强干弱枝政策崩溃。

军权外重于内,权力失衡。中央政府能够调控的军队多为府兵制的残留,这些军队多是老病士卒,与地方藩镇长官所带领的募兵军队相比战斗力较弱,难以与之相抗。

在安史之乱中,这些士兵在交战中果然很快败退。安禄山大军攻占洛阳、长安。玄宗狼狈南逃,在马嵬驿发生了众人皆知的悲剧。

玄宗委任专征之权于边将,设置十个节度经略使,掌握边镇士兵四十九万人。

在地方节度使中,甚至出现安禄山这种一人兼领三镇的情况,边将久任军职,统帅部队常驻军镇,这些节度使权势日盛:

“受命之日,赐双族双节,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树六在,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族幢居中,大将鸣坷,金征、鼓角居后,州县资印迎于道左。”

他们趁机培植私人势力,使“将专其兵,兵忠于将”。

地方藩镇坐大,地方节度使实际上掌握了当地军权。一些节度使甚至利用自己的土地金钱供养军队,使这些名义上是大唐边军的军队成为他们的私人武装。

藩镇割据之势已有苗头,安禄山作为唐朝具备军权的节度使,其节制的三镇军队都在他手中,成为了他的私军。

在这种背景下,唐朝中央政府掌握的军权缩小,长安附近军队战斗力较弱。军事布置外重内轻,中原兵力空虚,在边军反叛之时难以调集地方军队镇压叛军。

且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常年对抗北方民族,其手下军队众多,战斗力强大。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无法掩盖。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安禄山以诛杀奸相杨国忠为名,率二十万部队发动叛乱。他们从范阳南下,其声势之大,所过城池,望风而降。这场叛乱因先后两任叛乱首领——安禄山、史思明,被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因藩镇坐大而起,最终又造成了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的事实,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节点。

这场叛乱历时八年,最终由地方节度使郭子仪等人平定。但是,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诱因并没有消除,甚至更加严重。

唐政府为安抚安史降将,嘉奖平叛大将,任命他们为节度使,设立许多新藩镇。

唐朝中央权力不断削弱,地方藩镇数量在安史之乱之后不断增加。强枝弱干、内轻外重的情况已成定局。

参考文献:杨海燕 简析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历史上的浪花##亿点曝光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