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辟谣: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并非节度使制度之错,安禄山反叛属于特例

 思明居士 2019-09-25

长期以来,由于某些史家的偏颇解释或者影视剧的歪曲事实,人们对唐玄宗时期的节度使制度缺乏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欧阳修在谈到唐代节度使制度时曾有过一段著名论述:“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显,专方面,既有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在欧阳修看来,唐代节度使集军权、财权、行政权于一身,俨然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自然就会形成“方镇强而京师弱”的不利局面。欧阳修的观点得到后世诸多学者、历史爱好者的认同。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权力的膨胀造成了此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这其中安史之乱便是最好的证明。

辟谣: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并非节度使制度之错,安禄山反叛属于特例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塑像

然而笔者要说这种共识只是一个误解,事实并非如此。

一、节度使行使权力的状况

我们先来看下玄宗时期节度使是如何行使权力的,以及具体权限又有多大。

军权。节度使的职能就是管理协调边境军事,所以他们的基本权力就是节度军事。但这个节度军事的权力其实是有限的,并不是说所有有关边境军事的事务都由节度使一人决定。从玄宗时期有关节度使制度的史料来看,在指挥战争和募兵等重大事项上,节度使并没有权力自己决策,他必须要请示中央,按中央的意思办。

举个例子,从数次唐蕃战争的情况来看,石堡城无疑一直是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开元十七年,唐廷首次向石堡城进军,先锋部队由朔方节度使李祎领衔,随后唐廷又命令河西、陇右两镇增兵。在兵力强盛的情况下,唐廷最终成功拿下石堡城。只是没过多久,石堡城又被吐蕃夺回去了,这下把玄宗气的够呛。

玄宗没能咽不下这口气。

天宝初年,玄宗意图再次攻取石堡城。只是这一次遭到了时任陇右节度使的王忠嗣的强烈反对。王忠嗣认为玄宗此举费钱耗力,不够明智。玄宗自知理亏,也就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是到了天宝六年,因为董延光的主动请战,玄宗攻取石堡城的愿景又被点燃了。

辟谣: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并非节度使制度之错,安禄山反叛属于特例

石堡城旧址

在玄宗的再三坚持下,王忠嗣不得不答应出兵。但这一次唐军没能顺利拿下石堡城,王忠嗣因此下马,由哥舒翰接任陇右节度使一职。之后的故事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哥舒翰凭借拿下石堡城的偌大战功,开始在大唐官场平步青云。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开元天宝时期,一旦发生重大战事,其军事决策权还是归唐廷所有,节度使仍在中央的节制下行使军权。

财权。开元时期,节度使兼任支度使、营田使已成为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节度使开始把控地方财权。和军权一样,支度使仍受中央节制,在具体事项上,要执行中央财政部门下达的财政开支计划,并接受中央财政部门的审计。

《大唐六典·度支郎中员外郎》规定:“凡天下边军,皆有支度之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每岁所费,皆申度支而会计之,以《长行旨》为准。”证明支度使的权力仍受中央财政部门节制。

同样是在《大唐六典》中,唐廷在边镇屯田一事上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各边镇屯田所获要交纳军仓甚至州仓管理,从而在制度上规范、限制了营田使权力的行使。这意味着节度使即便兼任营田使,他也无权对旗下所管钱谷过多干涉。

辟谣: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并非节度使制度之错,安禄山反叛属于特例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

另一方面,开元天宝年间也不乏节度使因滥用财权而遭贬谪甚至被处死的事例。如开元二十年(732)六月,幽州节度使赵含章因为贪污巨款而被“杖于朝堂”,随后更是死在流职襄州的路上。再如开元后期的南海太守刘巨鳞,其利用兼任采访使的便利,贪污巨款,被发现后下狱而死。唐廷对待贪官的严厉手段,有警醒官员的目的,同时也反映了各镇节度使无法专揽财权的事实。

人事权。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并不能独立行使人事权。史家石云涛的有关研究就有指出:“在安史之乱前边镇幕府中,辟请某人充何种幕职,都要奏请朝廷批准。过去通常认为幕府一般职位的改易完全由方镇署定,不符合开元、天宝时期边镇幕府的情况。”边镇幕府的任职仍需经过中央的同意,由此可见,各边镇节度使无权擅自决定地方上的官职归属。

从以上对节度使权限大小的分析来看,节度使各项权力的行使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央的有力制约,并不存在欧阳修所说“方镇强而京师弱”的现实情况。

二、节度使的任期与兼统问题。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开元天宝时期,绝大多数节度使的任期都在十年以内,其中多数又集中在三年以下。任期超过十年的只有安禄山一人,他自天宝元年开始担任平卢节度使,至天宝十四年发动叛乱,任期达十四年之久。由此可见,除了安禄山这个特例,绝大多数节度使的任期都不算长。

辟谣: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并非节度使制度之错,安禄山反叛属于特例

唐朝十大节度使

针对节度使的任期和兼统问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及开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者十余年不易,始久任矣……盖嘉运、王忠嗣专制数道,始兼统矣。”在司马光的这句话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始久任”“始兼统”,这意味着节度使久任并兼统现象只是刚有了点苗头,并未形成普遍现象。

事实也的确如此。开元天宝时期,有些节度使虽然任期较长,比如仍有少数节度使在任期接近十年,但他们往往不是专任一道,而是调任数道,甚至也有被贬谪的情况。

如首任朔方节度使王晙于开元九年正式走马上任。不幸的是,同年他就因为战事不利而被贬为梓州刺史。只是不到两年时间,王晙又再次升任朔方节度使。悲催的是,同年冬天,王晙又因被人诬告谋反而被贬为蕲州刺史。又过三年,王晙再一次回到朔方节度使的位置上,成功创下“三上朔方节度使”的无敌纪录,叫人不得不服啊。

说过了任期问题,我们再来看看节度使兼统的问题。

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数据,整个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兼统的情况其实是极少的。在这一时期总共八十二名节度使中,兼统数道的节度使只有寥寥八人,他们分别是李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盖嘉运、皇甫惟明、封常清、安禄山等名将。而从这八人兼统的范围和时间来看,也多为兼统两道,兼统时间多为一至三年。

辟谣: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并非节度使制度之错,安禄山反叛属于特例

《妖猫传》中玄宗与安禄山斗舞

开元天宝时期,唐廷正是通过频繁调动和限制任期兼统的手段,使节度使无法久任,防止其专权一方。而安禄山就是那个特例,那个最大的意外。与安禄山相比,开元天宝时期的另一个叛乱节度使刘涣,其实都不算什么。

刘涣于开元二十二年四月起事,只是他还没能坚持到五月就被唐军迅速平乱了。根据唐史记载,刘涣担任北庭节度使不足四年,而且没有兼统的经历,在唐中央的严格约束下,其实他很难在短时间内拉起一支强大的反叛队伍。

这一点与安禄山不一样。

除去其他方面的复杂原因不说,凭借玄宗的恩宠,安禄山连任节度使达十四年之久,且同时兼统两到三道。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有充足的时间和地盘来暗中拉拢培养自己的势力,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这是唐朝节度使制度的漏洞所在。

总体来看,开元天宝时期,各节度使虽然独揽地方军政大权,但仍处于唐中央的有力节制下,并未出现欧阳修所说“方镇强而京师弱”的情况。另外从节度使任期和兼统两个方面来看,唐中央依然通过各种手段,使其规范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而从唐中央平息刘涣叛乱的速度来看,唐廷的纠错能力也不错。这些方面都显示了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制度的可行之处。至于欧阳修的论点,也只有放在安禄山身上以及安史之乱后才管用。

参考史料:欧阳修《新唐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