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科学的哲学根源:现象学视角的意义 | 社会科学报

 潘海露 2023-07-18 发布于江苏

沪上学坛

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智成就,它的成功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科学的理论根据问题始终是几百来年哲学领域最为关切的主题之一。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课题“基础科学的现象学根源——关于逻辑学、数学与一般理论科学的现象学考察”(2018BZX011)指出,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种构造性分析的视角,对基础科学的理论根据问题作出一般性和系统性的回答。

基础科学的哲学根源:现象学视角的意义 | 社会科学报

原文 :《基础科学的哲学根源:现象学视角的意义》

作者 |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钱立卿

图片 | 网络

科学发展至今日,其成就不言而喻。但科学自身的理论根据究竟在哪里,一直是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诸如逻辑学、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等最为基础的科学领域中,对理论根据的哲学反思与争辩更是从未停止。19世纪后半叶,随着数学物理方法的出现、数学分析的建立和数理逻辑的诞生,关于基础科学的哲学研究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方向,后来的“逻辑哲学”与“数学哲学”等哲学分支皆出于此。到了20世纪初,在基础之争最为激烈的数学哲学领域出现了三个主要流派:逻辑主义、形式主义与直觉主义。

与此同时,不论从历史还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另一个没有那么著名但重要性不亚于三者的进路就是由胡塞尔开辟的现象学传统。一方面,胡塞尔及其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工作表明,现象学视角可以在主流理论之外为解决数学和逻辑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提供新视域。另一方面,无论是逻辑主义奠基人弗雷格、形式主义创立者希尔伯特还是直觉主义代表人物外尔,都与胡塞尔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从中得到相当正面的影响。这就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从现象学角度理解数学的基础问题?现象学对这些最为抽象的科学的研究范式能推广到什么程度,引起哪些后效?科学经验与我们的整个生活经验又有什么样的关联?这些问题及相关思考构成了现象学进路的出发点和研究线索。

探寻科学的理论根据: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

整体而言,从数学、逻辑学等“抽象”的科学到其他涉及具体事物的基础科学之间,存在着对象域上的扩展和认知模式上的过渡。胡塞尔为此提出了“区域”概念,把一切对象按照其本质特征进行分类,这样就能将真正需要研究的对象领域缩减到少数几个板块上。粗略地讲,诸如逻辑学和数学这样的学科处理的是形式性对象,这类对象在一切知识中都起作用;而其他基础科学处理的东西都属于带有实质性内容的对象,这类对象只在特定知识领域中才有意义。因此,现象学整个研究工作的领域就自动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关于形式性科学的本体论问题,其次是探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的哲学基础。

所有科学都是人类理智的成就,它们都自带某种“前科学”的要素,而现象学的任务就是去揭示这些要素如何构成了科学理论的根据。所谓“前科学”的要素,是针对科学理论的成熟形态而言的。科学家在明确一种理论语言的确切内涵与表达方式之前,总是带有某些前置性的理解,这些理解尽管可能是模糊的、尝试性的,但对科学的正式建立与核心部分来说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澄清前置性理解的工作并不属于科学本身的工作,而是一项哲学任务。在现象学中,这是通过对概念架构的意义生成过程的回溯性分析来展开的,因为科学有效性的根据问题只有在揭示相应的意义起源的研究范式中才可能找到答案。

基础科学的哲学根源:现象学视角的意义 | 社会科学报

必须指出,任何一门科学的最终成型都依赖非常多的要素,无论从结构还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列举或穷竭这些要素都不仅不现实,而且没有必要。现象学的目标是双重的。首先,对科学而言,现象学并不是为它的基础部分建构出某种“哲学模型”,而是结合科学家的实际案例与科学史的视角,展示从哲学的角度如何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形成过程。其次,对现象学自身而言,它自身的目标是探究更一般的、以观念对象为内容的知识论架构,以此来批判性地重构胡塞尔所谓的“普遍科学”纲领,指出这种“元科学”的纲领对现时代科学知识的意义所在。

现象学的方法:直观性与本质化、现象学还原与构造分析

在现象学看来,科学理论作为客观的智识成就,是建立在对特定的事态与关系的普遍化和本质化基础上的,而这些操作又进一步奠基在我们具体的意识经验中,尤其奠基在各种直观活动中,比如感知行为、时间性意识、面对面的交互、集体行动中的共感移情等。不同的科学类型可能基于不同的对象及行为类型,但它们都是从直观性的意识经验中构造起来的本质对象。

为了表明科学概念是如何从经验中经过本质化操作而来的,就需要首先对现实经验的意义进行某种分解,这就是现象学的“还原”。在还原操作中,现象学分析者暂时搁置自己的信念,不接受任何现成知识的有效性,继而把它们回溯到相应的直观活动中,以澄清这种知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现象学的还原并不是对现实经验进行抽象,也不是否定或抛弃我们的现实信念,而只是为了揭示经验整体的复杂结构与其中的层次关系而采取的一种分析视角和操作方法,以便在后续解释中澄清我们采纳这些信念的理由。

我们在还原中发现,除了暂时不采信的东西,还存在着某些不得不采信的东西,而我们的实际知识与信念在结构上就起源自这些绝对可信的东西。对这个形成过程的解释工作就是现象学的“构造分析”,即考察经验对象的意义如何塑造起来的过程。意义的塑造过程与呈现方式非常多样且纷繁复杂,但本质上来说,它必然是在时间中生成的,而且总是具有某种结构性。现象学处理的就是这些本质特性,因此,如果把对象的意义视为一个复杂的统一体,那么现象学最终就是用构造分析的方式来考察各种本质特性之间的关联,以此揭示意义复合体的不同层次以及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结合方式。

现象学的还原与构造分析是一组对称的方法,它们一方面展示了现象学是如何进行意义层次的抽丝剥茧和复原重组的,另一方面表明了一切意义复合体的综合性特征绝不是某种机械性的拼贴,而是既存在严格的奠基次序与过渡关系,又在构造过程中始终保留着意义层次之间的纠缠、变异与统合的关系。

基础科学的哲学根源:现象学视角的意义 | 社会科学报

基础科学的基础:现象学工作的层次及其意义

根据科学对象的类型和现象学上的奠基关系,相关的现象学工作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考察最为基础的科学类型,即研究逻辑学的背景性要素,并深入到时间性意识的领域,对逻辑性质的形成问题进行现象学阐明。这项工作也包含对一般的数量形式关系的哲学基础进行阐明。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和时间性因素紧密相关的空间性问题,包括空间本身的维度性质及空间物的意义如何形成。第三个层次是研究关于空间性的纯粹形式理论,即几何类科学背后的哲学基础问题。第四个层次是借助胡塞尔对“科学论”的总体构想,从数学和逻辑等形式科学扩展到一般自然科学甚至人文科学,探究这些非形式科学背后的本体论问题,考察它们之间的分类与奠基关系。

最后一个层次展现了现象学的目的论维度。由于科学经验终究是一种意义构造物,现象学的构造分析一定会到达具体的自然科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科学的理论精神最终植根于人类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态度之中,因此,现象学对自然科学基础的解析和还原工作会进一步揭示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原初关联,并澄清两大类科学的共同基础。

在胡塞尔看来,阐明科学的理论根据和彻底批判科学主义霸权是一体两面的工作,而它们和现象学哲学自身的发展又共属于同一项事业。所以对现象学来说,在系统性地处理科学基础的问题时,其自身也自然而然发展为一种新的“科学理论”。它不仅为一切基础科学的理论根据进行阐释和辩护,也显示了科学活动的真正起源:尽管构造出科学概念的原材料来自各处,但激发人类走上科学化道路的根本动机不在别处,而就在我们日常的精神生活领域之中。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2期第5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

拓展阅读

要让哲学笑起来真的很难 | 社会科学报

现象学与精神病理学:建立相互澄明的学科关系 | 社会科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