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椎旁肌肉脂肪浸润分级

 十六级灰阶 2024-01-15 发布于山东



骨骼肌脂肪浸润的临床意义

大家可能听说过脂肪肝,这是指肝脏中出现脂肪浸润。

骨骼肌中的脂肪浸润是被忽视的健康风险因素,腰椎旁肌肉也是容易出现脂肪浸润的地方。在肌肉老化和废用过程中,正常肌纤维形态发生变化并被脂肪组织所替代导致肌肉的功能性下降,且脊柱旁肌肉功能不全与腰背痛的发生和持续有关,因此椎旁肌肉在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腰椎旁肌肉的脂肪化可能导致椎旁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丧失,通过脂肪浸润的分级测量,可以对慢性非特异性的腰痛患者进一步评估。




Goutallie分级
Goutallier在1989年的第四届肩肘外科国际大会上提出肩部肌肉(岗上肌、岗下肌、肩胛下肌)退变的特征之一为CT影像表现出的肌肉脂肪浸润。依据CT影像,将脂肪浸润分为5期:
0期:完全正常的肌肉,没有任何脂肪条纹;

1期:肌肉内少量脂肪密度或单个线状、点状脂肪密度;

2期:肌内显示多发灶性脂肪密度,肌肉组织仍多于脂肪组织;

3期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一样多;
4期脂肪组织多于肌肉组织。
其中,0~1期为生理性,2~4期为病理性。
MR显示脂肪组织更具有优势,使用轴向T2WI评价肌肉脂肪浸润更为常见。后来的研究者均采用腰椎MR中的轴向T2WI,利用Goutallie分级评价椎旁肌退变程度。


Sorensen分级

1、2006年,Sorensen等研究低场强MRI(0.2T)对椎间盘和肌肉参数定性评估的可靠性,研究过程中基于既往研究制定了肌肉脂肪浸润的评分标准,用于评价腰椎多裂肌(Fig 4)。

0级:脂肪浸润<10%;

1级:脂肪浸润为11%~50%;

2级:脂肪浸润>50%。

2、Sorensen发现,将10%脂肪浸润设置为最低临界值没有临床意义,因为71%的研究人群均被判定为轻度脂肪浸润。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Sorensen建议将20%脂肪浸润设置为最低临界值:
0级(轻度):脂肪浸润<20%;
1级(中度):脂肪浸润为21%~50%;
2级(重度):脂肪浸润>50%。



脂肪浸润视觉分级

1级:正常,10%脂肪浸润;
2级:轻度退化,10-30%脂肪浸润;
3级:中度状态,30-50%脂肪浸润;
4级:严重退化,脂肪浸润超过50%。


MRI脂肪横截面积比率

采用磁共振信号强度差阈值技术,使用灰度分析来计算脂肪横截面的面积。

脂肪横截面积÷肌肉横截总面积=脂肪浸润的程度



椎旁肌平均CT值

CT多边形测量显示所示区域的肌肉及脂肪的平均Hu,由于肌肉CT值相对恒定,脂肪的多少直接影响平均CT值的大小。(原理与通过CT测量脂肪肝相似)
通过区域多边形的测量肌肉的平均CT值代表该肌肉的脂肪浸润水平;均方差越大,脂肪浸润程度越严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