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个中医外科名方濒临失传,对中医继承发展带来哪些冲击和思考?

 山下白鱼 2023-07-18 发布于广东

说到外科,人们会想到设备先进的手术室、心灵手巧的主刀医生、训练有素的手术护士,以及手术难度不同、手术类型各异的患者。外科是反映现代医学进步的“镜子”,但你可知道,中医也有“外科”,而且有过灿烂的历史?

中医外科“鼻祖”,很多人认为是华佗,集外科医生、麻醉医生、药剂师等诸多身份于一体,特别是发明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外科专用药。

现代有专家质疑华佗是否真有其人,认为是“杜撰”的,加上麻沸散失传了,无法证实,成为中医一桩“悬案”。

但有一些流传下来的医书,证实中医确有外科手术功底,比如隋朝《诸病源候论》,记载了中医开刀接起肠子的医案;明代《外科正宗》记载鼻息肉手术的经过;还有一些考古出土的中医外科手术器械,印证了中医外科确有其事。

中医施行手术是救死扶伤的举动,但中医外科还有别的绝招,那就是“外科医药名方”,不开刀,只需服药或外用,内服能解毒消炎、破血镇痛,外敷能拔毒祛风、消肿生肌。

目前国内存世的是《张氏外科十三方》,由清代乾隆朝太医院医生张云航收集编辑,流传至今,记载了13种已流传千百年的中医外科常用药的制备、处方、用法、注意事项等,可能显示了千百年来中医外科的水平,不过快失传了。

中医外科十三方:

首方:中九丸,内服药,由锅烈与灵药、石膏与烟硫、金丹、银翠等组成,全方以金石类药物为主,药性大热,主要是拔毒消炎、解毒活血,适用于阴疽、恶疮、痰核、瘰疬、杨梅疮等。

第二方:金蚣丸,内服药,由金头蜈蚣、全蝎、山甲、僵虫、朱砂、雄黄等组成,佐以黄酒制成,主治阳症诸毒、小儿惊风。

第三方:三香丸,内服药,由丁香、木香、砂仁、茯苓、白术、泽泻等16味药组成,调成糊状制成绿豆大小,主治胃气衰微、气虚体弱。

第四方:化肉膏,外用药,由桑枝烧灰、麻梗灰、石灰、威灵仙、川乌、生半夏、巴豆等10味药组成,用慢火熬成浓汁,加入白矾制成,主治体表毒疮,可去腐生肌。

第五方:药线,外用药,由砒石、明矾两味药组成,是治疗痔疮、肛瘘、毒疮的“灵药”,使用时只需将药线插入患处即可。

第六方:紫霞膏,外用药,由铜绿、血竭、乳香、没药、松香等8味药组成,需制成膏状,主治湿热毒疮、疮痈瘰疬,可去腐生新。

第七方:千槌纸,外用药,由砒石、雄黄两味药组成,主要是将药研成粉末,撒于牛皮纸,折起来用木槌轻敲千余下,让药粉渗入纸内。治疗时将纸贴于疮口,对毒疮有奇效。

第八方:太岁墨,内服兼外用药,由山慈菇、千金子、大戟、麝香、川乌等7味药组成,研成粉末加入糯米捣成糊状,做成像墨条状的药膏,用黄酒送服,内服拔毒,外敷消肿。

第九方:代针散,内服兼外用药,由巴霜、信石、明雄3味药组成,外用涂于疮痈处,内服加黄蜡吞服,可消肿止痛。

第十方:熏洗汤,外用药,由金银花、羌活、独活、川乌、荆芥、防风等13味药组成,入锅水煎,可消肿散结,解毒化脓。

第十一方:天然散,外用药,只用一味炒成黄色的铅粉作为基础方,疮口渗水加海螵蛸、灵药;疼痛加轻粉、乳香、没药等;疮口痒痛加铜绿、药线。

第十二方:麻凉膏,外用药,由川乌、草乌、生南星、野芋头、芙蓉叶5味药组成,研成粉末,其中阳症毒疮调酒外敷,阴症毒疮调醋外敷。

第十三方:解毒膏,外用药,该方是一个38味药组成的大方,用锅熬煮成膏状,涂于纱布上贴于疮毒处,可消炎止痛。

十三个药方,当中有不少是有毒药材,如砒石、水银、铅粉、朱砂、雄黄等矿物类药材,半夏、巴豆等植物药材和部分动物药材,它们体现中医以毒攻毒、以偏纠偏的思路,在用量和炮制有严格要求和限制。

中医外科十三方,过去是走街串巷的“铃医”和坐堂中医、随军医生救刀伤、火伤和跌打扭伤、疮痈恶疽的好帮手。

中医外科十三方,有药材、有剂量,为什么说濒临失传?

中药方有药材、剂量,并不等于就可以拿来用了。要无差别传下来、无差错教授方法才行。

以“外科第一方”中九丸为例,从熬煮的瓷碗,到用纸条密封、到文火、到武火、到研磨、到翻炒,再到制丸,每一步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漏掉一项,或一项不到位,药就制不成,或功效大打折扣。

现在,有经验的药工都比较稀少、年纪大了,更不用说中药在调配、熬制、研磨等方面的诸多要求,有的还需加配引经药,制作过程只要一步不到位,后面就千差万别了。

为什么包括“中医外科十三方”在内的大量药方都已失传、或濒临失传?5个原因值得深思。

一是中医本身的一些“行规”、“痼疾”,成为最大的枷锁,如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等,有的把中药方看成命根子,宁愿带进土里也不公布出来。

二是频繁的战乱、饥荒、瘟疫,造成大量民众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连饭都吃不饱,中医传承就先放一边了。

三是药方一些主要药材消失,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外伤“金疮药”,因主药“龙骨”消失而失传了。

四是人祸,尤其是清朝时期,大量损毁含中医名著在内的各类古籍,造成中医药传承断层。

五是现代科技进步,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和先进疗法。但中医的部分外科疗法,不开刀就能缓解病症,是现代一些治疗方法赶不上的。

总之,中医外科十三方的濒临消失,是很可惜的事,在叹息之余,也要思考,下一步中医的传承道路在何方,还能走多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