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期·艺文五】自我的重生(王润昕同学)

 新用户8357TuwT 2023-07-18 发布于河南

《前赤壁赋》和《我与地坛》,前者是宋朝文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经历人生最为困难时刻所创,后者则是现代作家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忽地残废了双腿”近乎绝望时所作。两文时期背景完全不同,却共同阐述着一个文坛上永恒的主题——生与死。

《前赤壁赋》是以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演出主客对话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怀古伤今,叹人生无常,悲英雄永逝,悲个体渺小,悲人生短暂,悲壮志难酬。一己之小悲,人生之大悲。进而又已道教达观的思想说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从不变的角度,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也,又有什么好羡慕长江水的呢?苏轼从被贬的失意,惆怅,痛苦中,慢慢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使他唱以在逆境中得到一颗豁达,超脱,乐观的心,转悲为喜。风月山水入眼底,无生是非化胸中。作者在赤壁的流水与月光中,寻得了心灵的寄托。

自古文人多骚客,我想这句话似乎隐藏了些贬义,但却是真实写照。而作为文人,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发自内心的深处,所以才会有美好诗词佳作流传于世,让后人重新思考生命价值,如《我与地坛》。这个长篇小说所述得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生与死之间的犹豫与徘徊。文章开头部分,便写作者在观察,反省个人的遭遇时,渐渐的看清了个体生命必然的真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本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

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将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消灭种种困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差别是永远要有的,我们只好接受苦难——人生的全部剧目因为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其实,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就是这样,在人生最苦难的阶段,15年间,独自静静的坐在地坛的一角,看着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物,默默创作着,默默思考这人生的苦难,默默忍受着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终于为所有生命欲望所洗涤,完成了对自我不幸命运的超越!

两位不同时期的文人,均以相似的方式,在人生的最低谷时,探寻出了生命的意义,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与超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