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假特刊·字里人间一】《春江花月夜》赏析(刘璋宁同学)

 新用户8357TuwT 2023-07-18 发布于河南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开篇八句主要写景。首句“海”可以浅显地理解成指代江海连为一体,在后文之中的“江”与“海”看似穿插出现,实则只有虚写与实写之分,旨在突出人物的渺小,为后文情感的华进行铺垫。下句“生”一字用得极妙,通过精准的炼字手法描写新月在海面升起的状态,使得整幅画面生动美好。接下来作者不断丰富画面,交融地描写题目之中的意象,仅用八句话就无比精准地勾勒出接下来所要描写的场景框架,并且集中点明“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为全诗奠定了空灵的基调。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则是对这个场景框架中局部细节的细致补充,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先通过写空中的流霜和汀上的白沙,分别描述了整个画面上部和下部的景致。接下来一句,“江天一色”则是对整个画面颜色的精准概括,“无纤尘”是对画面特点的精准概括。这个时候,读者已经对整个画面的景致有了详细的感知。作者一句“皎皎空中孤月轮”,带领读者的目光直接引到了画面的主体物,使人恍然大悟:方才的景致描写都是为了突出此刻“月”散发出的清辉——画面中突然出现的孤月无疑使得整个景色变得更加静谧孤独。
接下来,作者由景入情,在静态的梦幻场景中突然引入了一个动态的“人”,和空中的“月”交相呼应,引发了作者关于时间流逝的怅然思考:人生苦短,转眼可见尽头。唯有江上的这轮皎皎明月夜夜如常,静默而痴痴地高悬在空中,不知它在等待的是谁呢?所见之处,只有奔流不息的江水波波相送,互相推送彼此到达时间的尽头……游子和云一道被风送去远方,此刻被留在青枫浦的只有相恋之人的盼望的身影和她们纠结思念的愁绪了。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承上启下,将读者的视角从月波花影荡漾的江上转向一旁沐在清辉中的闺中楼阁。以不变的月光为线索,很自然地进行了视角的转换,并同时将自己的愁绪情感具象化为两种“意象”,进行了接下来场景之中可能出现人物的暗示。后接“可怜”一句,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情绪,加之数句精心铺排的场景描写,将整首诗的愁绪推上高潮。清冷“徘徊”着的是月光,又好像不仅仅是月光。果然,这包含凄清之情的月光离开就照在了离人(思妇)的妆镜台之上。作者将月与人共情,既点明了人物的离别之苦与踟蹰,又为场景平添幽静悄怆之感。在如此浩渺的环境之中,“人”就显得更加渺小,但是这样的渺小之中又饱含着人类珍贵情感的伟大和携永。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是笔者最偏爱的两句。这两句看似描写照拂进入窗户的自然的月光,实则在将背后隐藏的深深愁绪物化为绵延的月光进行景物和情感的双重描写。月凉如水,蔓延在珠帘之上,又悄悄爬上夜半捣衣的砧板,竟然是无从拂去——拂不去的究竟是那缠绵悱恻的月华,还是心中郁积的思念与愁绪呢?从“楼阁”“妆镜台”“捣衣砧”等景物提供的暗示来看此处的人物指向无疑是十分明显的,这被月光所映照的凄然身影,定然是日日夜夜痴痴遥望远方的、思念着远在天边恋人的闺中之人。在这样寂静的月夜,就算是有再多的相思离愁,也是无法言说。她无论如何也无法幻化成为那道无暇的月华,也无法笼罩天地也无法向她思恋的人投下温柔的清辉,便只能退而求其次,祈得个“千里共婵娟”的愿景了。

在接下来的四句里,作者通过换韵的手法再一次切换视角。人物也从“思妇”转变为客居他乡的“游子”。“鸿雁长飞”与“光(月光)不度”形成鲜明对比,“鱼龙潜跃”烘托了“水成文(纹)”所想要表达的无限愁绪:普照的月光不能像高飞的鸿雁那样传递千里之外的思念,鱼龙在水面游动形成的波纹和书信里的文字那样相像,却又不是那封自远方寄来的书信中的殷切文字……通过两组景物的对比,作者再次将全篇极力烘托的这种“相望不相闻”的愁绪与无奈之情推向了巅峰。

韵脚再次转换,人物又从“游子”转换回了“思妇”。梦中幽静水潭中飘零的落花正像思妇韶华的逝去,而江水载满她青春的伤逝流荡到时间的尽头,江上的那轮圆月也好似自己悄然逝去的岁月一般缓缓西斜……作者抓住这样一个悲凄的场景,巧妙地再换一韵,开始进一步细致的描写:海上的浓雾遮盖了落月,“碣石”与“潇湘”天各一方,“沉沉”加重了此刻两位人物内心的落寞与孤寂,而碣石与潇湘,加之“无限路”,更是代表着本来无望的相聚在此刻变得愈发无望。诗人利用多种手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加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与天各一方的无限愁绪。

“不知乘月几人归”一句,既是思妇的期盼,也是游子的心愿。在这静谧美好的月夜,又有多少游子希望能够乘着普照大地的月的清辉回到那“无限路”对面的“明月楼”之下呢!那时他们的离愁和深情定将和残月的光辉一道,抛洒在江边郁郁葱葱的树冠之上……
然而,这些都不过只是浪漫的幻想罢了。古往今来月夜中失意无数,幽愁无数,思念无数,然而月光却永远是那个月光。他亘古不变地静静端坐在那里,只是沉默地倾听这春江花月之夜中无数相隔千里的恋人面对空明的月夜诉说着的无尽思恋、缠绵和天各一方的无奈。
纵观全文,诗人的视角和情感不断地转换: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每四句转一韵,代表着情感和描写对象的不断变化,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紧紧相扣并相互映照,烘托出全文悠然悲伤却并显不颓唐的思绪,既体现着作者对人生哲理和世界运行规律深入而细腻的思考,同时也情景交融、虚实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副情感细腻的立体画面,从而铸就了《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的盛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