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冬暖夏凉的建筑——从海草房到地坑院

 睿说 2023-07-19 发布于陕西
中国邮电部曾经发行过一系列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图案的邮票。邮票上的山东民居,呈现的是别具一格的海草房。海草房主要分布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特别是荣成县东楮岛村,这座能看到祖国第一缕阳光升起时的绚烂的村庄,还现存650间海草房。
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最有原生态和海味的胶东半岛民居。
当地流行的说法是海草房的苫匠可以苫其它草房的屋顶,其它草房的苫匠却不能苫海草房,可见其海草屋顶的制作的独特性。整个房顶需用的海草和贝草都由苫匠亲自把关,进行审料、铡草、润草几道工艺,然后到作檐头、苫房坡。苫匠主要用馒刀、拍板、草针、插板等工具完成苫海草的工序,经过这道道工序制作出的海草屋顶,屋顶经久耐用,冬暖夏凉,百年不腐。从环保方面看,海草这种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不但容易降解,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与破坏。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这一点也是砖瓦等建筑材料所不能比拟的。
除了工艺繁复、要求严格的海草屋顶,海草房砌墙用的石头也有讲究。墙壁采用当地的海石,常年经受风吹、日晒、雨淋、海浪的侵蚀,其形状样式变得多样而质地坚硬,匠人们选用大石头砌成粗犷的墙,随圆就方,纹样灵活。有些讲究的人家还在石块表面雕琢出木叶或元宝纹饰,给人粗犷而不粗糙的感觉。灰褐色的海草苫成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厚重而高耸的海草房屋脊高度为普通砖瓦房的两倍,配以黄泥塑就的马鞍式屋脊,古朴厚拙,呆萌可爱,宛如霍比特人的草屋,构成荣成沿海区域别致的风景线。

同样出现在邮票上,将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应用得淋漓尽致的特色民居,还有陕西民居的窑洞。分布在陕西各地的窑洞,犹如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上至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而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则是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姜氏庄园,庄园坐落在陕西省米脂县,米脂县是美人貂蝉的故乡,此地盛产美人,故而有俗语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姜氏庄园占地40余亩,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
如果说姜氏庄园做到了陕北地区黄土高原窑洞建筑的极致,那么最具关中地貌特色的窑洞要数陕西省三原县和耀县交界地区的地坑院,这里地理位置特殊,是关中通往陕北、甘、宁的重要通道,秦汉以后屡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革命时期,这个地区是通往革命根据地“照金”、“马栏”、“延安”的咽喉要地,红军,八路军均在这里设有秘密交通站。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其实就是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地坑院顶部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置身于每个坑院仿佛进入一座座与世隔绝的地下宫殿
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进入村庄,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畜叫,却不见村舍房屋,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家家户户掩于地下,融合在自然之内,长天大地一色,院顶上车马多从屋顶过,院内绿树鲜花,呈现出一派田园诗意。建筑学家荆其敏、张丽安的著作《中外传统民居》写道:“中国的黄土窑洞民居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人工与天然的有机结合……有的整个村庄建在地下,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性格,乡村住宅应寓于大自然之中,好像是大自然的延续。地坑院中间通常栽种几棵梨树、榆树、桐树或石榴树,树冠高出地面, 树冠冒出地面,看到广袤的土地上,地坑里冒出一棵棵富有灵性的树冠,视觉上非常奇异,走近一看,才知道此地别有洞天。所以,这些树木不仅仅是院落的绿化和点缀,也是提示地面上行走的人别掉下来
地坑窑院是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地挖掘,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这与普遍通用的上竖式材料垒砌,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是地坑院最大的价值所在和魅力体现。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海草房和地坑院的构思都十分巧妙颇具匠心。海草房有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伴着海潮,仿佛听到了与大自然共鸣的天籁之音。而地坑院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如同听到一曲百转千回、浑厚优雅的大合唱。
它们都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典型的生态设计和绿色设计。所谓的生态设计,要求“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少。”这说的不就是海草房和地坑院吗?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来看,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系统,它们都最具生态设计感,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的典型范例。美丽的海草房高高的屋顶,灰白色的苫盖,灰褐色的石墙,方形的四合院及参差错落的排列,与海边蓝天、碧海、绿树相映成趣,宛如置身童话世界。在多雨的海边,当地人们自豪地说住海草房安静,晚上睡觉特想下多大的雨也听不见,不像瓦房那样叮叮咚咚敲得太响。
而神奇的地坑院则完全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它没有明显的建筑外观,黄土地的山山峁峁就是它的体量,自然生态环境风貌就是它的形象。地坑院是大地的一部分,随大地脉搏而跃动,防震效果极佳。圆拱形,坚固耐压,院洞深,冬暖夏凉,挡风隔音,冬季窑内温度不会低于摄氏l0度左右,夏天也在20度左右,既使中午也要盖上被子休息,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正如先秦时的《考工记》所言,造物要讲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道理,创造任何一种物件都要考虑到天气、气候、季节的变化。而海草房和地坑院,充分体现了天有时,地有气的营造法则。不管海草房还是地坑院,不仅是建筑的奇迹,还是先民历史文化的瑰宝,对于现代人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点击下方按钮关注,看更多深度文章
                 

作者肖遥:专栏作家,出版随笔集《酱醋茶扮成诗酒花》。

作品常见于《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读者》《时代邮刊》等刊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