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集中分布着一种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这种民居建筑屋顶用当地特有的海草堆苫而成,浅褐与灰白相间,古朴而深沉,当地居民称之为“海草房”。 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历史非常悠久。用草来覆盖屋顶是人类早期营建建筑时常用的方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历史上的胶东半岛沿海地带,盛产野生海带草。当地居民便将这些海带草收拢、晒干,用作营建房屋的原材料。据考证,海草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不过那时的房屋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居。秦汉以后,海草房的形制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的流传。明清时期,海防得到巩固,当地的居民也进一步增多,海草房也随之得到了繁荣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新的居住形式、生活观念的传入,海草房的建筑材料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逐渐改变了海草房原初的景观。 ![]() 用于营建海草房的海草,主要是生长在浅海区域内的大叶海苔等野生海藻,这种海藻晒干后质地会变得非常柔韧。有经验的当地居民,会选用冬季和春季的海草来作建筑材料,因为这个季节的海草属于“老海草”,韧性更强,更耐用。这种海草还有个优点,就是富含胶质,可以防虫蛀和霉烂,并且不易燃,因此成为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首选建筑材料。此外,在苫盖屋顶时,还会用到山草和麦秸,与海带草搭配起来使用。 海带草是用于苫盖屋顶的材料,建造房屋墙体的材料则是石头。墙体多用天然的大块石材砌成,不追求石材的整齐方正,而是随圆就方,因此砌成的墙体的石材缝隙也形成了不规则的线条,展现出一番别样的韵致。有的人家还会在这些石料上雕刻出各种装饰性的花纹,使整座建筑在粗犷中透露出几分典雅和精致。到了20世纪70年代,海草房的墙体已经改为用砖建造。 ![]() 从布局上看,海草房有三合院和四合院等形式。三合院以北侧的正房、东西厢房以及南侧的院墙合围而成,四合院则把院墙改为了倒座。因当地多山和丘陵,居民在选址上颇受限制,所以海草房院落的规模一般并不大,每处院落相邻也比较紧密。 海草房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雨量丰沛,所以房屋均选用了人字坡的屋顶形式,而且坡度较大,有50度左右,屋脊也比较高,最高处可达4米,这样一方面方便雨水顺着陡坡流下,一方面可以减轻冬季积雪对屋顶的压力。这样一来,屋顶的面积加大,所需用到的海带草也就更多了,一般来说,建造一座海草房所用的海草,往往能达到5000公斤以上。 ![]() 海草房的营建,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苫盖屋顶,这也是最能体现这种民居特色的一道工序,全部依靠手工完成,技术含量极高。工人要挑拣出形状规整、大小统一的成熟海草,将它们理顺码齐、扎捆成圆形的型材,由下而上苫盖而成。为了能够起到保暖防晒的作用,海草房的房顶必须要突出一个“厚”字,老一辈人修海草房,一层稻草秸秆一层海草,这样夏天的太阳晒不透,冬天的风吹不进来,真正实现冬暖夏凉。一座海草房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海草是否苫得严密。一个工匠完成一座海草房屋顶的苫盖,往往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苫好的屋顶层层海草堆叠向上,舒缓而均匀地铺在尖尖的屋顶上,质感蓬松。屋脊的两头微微翘起,像是一个个硕大的马鞍。为了防止海风将屋顶的海草刮,散海边的居民还会在草顶上再罩上一层破旧的渔网,并用小件的重物作坠子坠住四角,使得海草房更富渔家特色。 ![]() 胶东的海草房,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建海草房之前,要选定基地,择吉日动工。砌墙基时,要在地基槽的四个角要压上元宝或象征元宝的物件,叫做“压宝”,表达了人们追求富裕和吉祥的美好怨望。在这一天,主人家还要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来招待宾客和工人,因为饺子形似元宝,也代表了吉祥与喜庆。海草房建成后,还要举行“支锅”“祭祀”“拉席上炕”“糊窗、贴窗花、挂门帘”等一系列民俗活动,无不渗透着浓厚的胶东风土人情。 海草房以石为墙,以海草为顶,冬暖夏凉,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持原貌,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结果,承载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成为了胶东地区最具地域特色的建筑样式,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 山东威海的荣成市港西镇巍巍村是目前海草房存留比较多的一个村庄,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个村的村民建房几乎都是海草房,现在村里还存有20多幢有20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每年都会有许多游客前来参观,以及媒体、画家和摄影爱好者的青睐,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海草房村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