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组隆福寺庙会老照片想到的

 老阿工作室 2023-07-19 发布于北京

从一组隆福寺庙会老照片想到的

      淘了一本张铁伟所著《老北京的庙会》,里面有很多四十年代隆福寺庙会的老照片,看着老照片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

四十年代,隆福寺山门上的匾额(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最近去过隆福寺的人,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在隆福寺街东口外,东四北大街上的一座人行过街天桥被拆除了。我查阅资料,八三年年底开通的过街天桥:“长十九点二米,桥面净宽四米,设计人员流量每小时可达一万二千人次。”然而过街天桥建成后,就基本成了摆设,人们从东侧到西侧,或者从西侧到东侧,基本上还是横穿马路过去。

四十年代,隆福寺万善殿菩萨像(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隆福寺庙会入口处(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一位老街坊说:“就这么两步路,非让绕着过街桥走,谁愿意那样走啊。”尤其是现在进入老年社会,很多都是上了岁数的人,老胳膊老腿的,不愿意往上爬。也有的街坊说:隆福寺现在也没有弄好,也看不见游客,在隆福寺街东口的牌楼前边,建个过街桥有点儿多此一举。就这样隆福寺街东口的过街天桥终于耐不住寂寞,于2020年拆除了。

四十年代,隆福寺万寿殿前逛庙会的人群(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隆福寺庙会里的“拉洋片”的摊(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隆福寺,确切地说应该是“隆福寺街”,然而,无论是附近的街坊,还是来逛的游客总是说“隆福寺”,没有人说“隆福寺街”的。人们把隆福寺街东口至神路街南口,再到隆福寺街西口,统统称呼为“隆福寺”,因为这里曾经是京城最繁华最热闹的地界儿了:东四人民市场、各种小吃、隆福寺夜市、大小电影院、剧场,应有尽有。

四十年代,隆福寺庙内摊位与游人(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庙会上出售“鸡毛掸子”的摊(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据记载,隆福寺建于1452年明朝景泰三年,至今已有五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因隆福寺曾是“朝廷香火院”之一,又是太监与外臣交流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始的时候香火很旺。尤其1723年雍正元年对隆福寺进行了大修,并改为雍和宫下院后,庙内香火更加旺盛,庙会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并形成了以隆福寺为中心的商业街区。

四十年代,隆福寺庙会中心区,隆福寺山门至万善殿之间的场院(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庙会上卖“芝麻秸”的小贩(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隆福寺从最初的烧香祭神之所,慢慢地商贩云集在庙外的露天空地上摆摊,从香纸和吃食开始,发展到了日用家具、竹柳什物、估衣旧货等货物,最后又发展到古玩字画,书市、鸟市、花市应有尽有。就这样,隆福寺变成了市场,成为了北京城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逛隆福寺,其实就是逛隆福寺的市场。

四十年代,隆福寺庙会中心区,隆福寺山门至万善殿之间的场院(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庙会上的皮货摊(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到清朝末年,隆福寺庙会也逐渐演变为了商业性的集会。由于北京商业中心的南移,以及“东富西贵”的居民结构变化,隆福寺庙会经营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奇珍异宝等名贵商品渐渐减少,后来古玩字画转向东安市场和琉璃厂,隆福寺庙会的销售对象逐渐转向社会下层,形成以日用品和风味小吃为主的经营特色。

四十年代,隆福寺庙会中心区,隆福寺山门至万善殿之间的场院(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庙会上簪花摊位(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没有来过隆福寺的外地游客,总以为隆福寺应该是一座香火很旺的寺庙,没想到现在跟寺庙连边都不沾了。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一场大火将隆福寺大殿烧尽,从此庙内香火不再。直到七十年代,隆福寺里的三大士殿、毗卢殿、大法堂等建筑物连同金刚殿、后楼阁全部拆除后,隆福寺的古建筑就基本全部消失了。

四十年代,庙会上卖空竹的摊(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庙会上卖提灯笼的摊(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记得八十年代,在北京城众多夜市中,隆福寺夜市成为了东四地区的亮点,三百多米长的道路两边,有一百多个摊位,除了多一半是小吃外,还有部分服装百货。有些上了年纪的老街坊,感叹隆福寺庙会“又回来了!”然而,九三年隆福大厦的突然一场大火,烧掉了隆福大厦,烧掉了隆福寺的辉煌,隆福寺的人气也一落千丈。

四十年代,隆福寺街上赶庙会的人群,左面就是“西德顺羊肉铺”(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庙会上土产杂货摊(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从此,隆福寺地区不论是改成小吃街,还是电子市场,始终再也聚不起人气儿来了。2016年连丰胡同的平房着了一场火,为了消防安全,2016年6月12日隆福寺早市也关闭了,有关部门宣称将对隆福寺进行整体改造,重现百年老街的样子。至今已经八年了,隆福寺街东口隐隐约约好像看到了一点模样,究竟变成什么样子还不得而知。

四十年代,隆福寺街上赶庙会的人群(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庙会上卖野药的(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人的记忆力比较深刻的阶段,是从孩童到十三四岁,这正是我在钱粮胡同居住的时候。那会儿我家住在钱粮胡同鸿顺煤铺的铺面房,晚半晌吃了饭总要和爸爸妈妈去隆福寺街遛弯,一般我们都是从钱粮胡同东口往南拐,一直溜达到隆福寺街东口,然后再沿着隆福寺大街往西,再穿过东四人民市场的后门遛达回到钱粮胡同的家。

四十年代,隆福寺街上赶庙会的人群(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保粹斋,隆福寺街路北三十二号(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从钱粮胡同到四牌楼,再到隆福寺,这是我最熟悉的区域了,平时和同学玩或自己一个人玩,也是在这个半径之内活动。尤其建了东四人民市场以后,隆福寺铜铸的四大天王罗汉,被请到了隆福寺后门的大殿里。有时候路过穿堂门的时候,还要隔着那昏暗的木栅栏,仔细辨认里面那几尊罗汉的真面目。

四十年代,隆福寺庙会搭布棚(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庙会上出售鲜花的“隆和花厂”(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我家住的铺面房里面住着三家房客,我家住在正房,东西各一家。我小的时候,西屋有位姥姥住着,因为就姥姥一个人,没有别人,所以我们附近的孩子都喜欢去姥姥家玩,姥姥也喜欢我们,经常给我们拿糖果吃,还给我们讲故事。姥姥说过去隆福寺里有很多“老虎摊”,让我们小孩子千万别自己去买东西,姥姥说老虎摊专门吃小孩子。

四十年代,庙会期间隆福寺附近街市(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庙会上的抻面师傅(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姥姥说的“老虎摊”就是漫天要价,专门蒙您不懂行的货商,比如说拿铜首饰当金首饰卖、拿普通石头当汉白玉来卖,您要是一个不留神就兴许让“老虎摊”给咬一口。不过解放后,隆福寺建了人民市场,市场在五六年又实行了公私合营,分散经营了几百年的市场实行了统一管理,如果说有吃人的“老虎摊”,也是隆福寺周边走街串巷的游商。

四十年代,庙会期间隆福寺附近街市(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庙会上卖糕的摊(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我上小学是在“大佛寺一小”念书,大佛寺一小是在大佛寺西街上,每天都要从钱粮胡同东口走到西口,再从南兵马司绕到大佛寺西街上。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只要是有时间,就总要去东四人民市场后门的大殿里去看看菩萨。有的时候逃课,就去隆福寺玩上一圈儿,等时间耗得差不多了,再回家去吃饭。

四十年代,庙会期间隆福寺附近街市(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物华楼首饰店(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我记得那会儿东货场主要卖的是工艺品、金石珠宝、五金电料、医疗器械,西货场卖的是呢绒布匹、服装鞋帽、文化用品、儿童玩具。虽然那会儿去人民市场转也只是看个热闹,但是还是愿意去人民市场里面看看的,尤其是去玩具柜台,趴在柜台上看着里面的各种玩具,琢磨者每一种玩具的功能与玩法。

四十年代,隆福寺庙会摊棚(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街头的镶牙诊所(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记得刚上小学的第二年,有一次下午上学,走到人民市场后门的时候,又想去玩具柜台看玩具。那会儿玩具柜台在后面的西货场,离着钱粮胡同近,而且有两个门通向西廊下。我趴在柜台看了一会儿,就从西门出去准备上学校,刚走了没有多远,就看见几个孩子围着一个戴草帽的大人不知道在做什么。

四十年代,隆福寺街上的摊位(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东来阁旧书店(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我赶忙也跑过去看,原来是大人手里拿着一个盘子,盘子里面有好几个银色像铅笔头儿一样的东西,有铅笔头儿那样粗细,半寸多长,两头儿是圆的,一个个的站在盘子里晃悠,随着大人的一声口令,一起在盘子里翻跟头,我们大家看的目瞪口呆,后来一打听说是叫“不倒人”,一毛钱一个,有两个孩子立马掏出钱来购买。

四十年代,隆福寺街上的摊位(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庙会一角(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我摸了一下兜,一共只有九分钱,除了我自己给爸爸妈妈买东西昧下的一分钱以外,还有八分钱是爸爸让我去鼓楼找叔叔拿东西的车票钱。我拿出九分钱捧在手里,看了看那个“不倒人”,犹豫着准备离开,大人看出我的心思,问我手里有多少钱,我说只有九分钱,大人停顿了一会儿,说“九分就九分吧,卖给你一个!”

四十年代,隆福寺街上的摊位(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古书籍装帧(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我马上从书包了掏出铅笔盒,让他把“不倒人”躺放在铅笔盒里,然后撒丫子就跑了起来,到了学校已经上课了,我赶快钻进教师坐到了我的座位上。这一堂课我基本没有听,也没有打开铅笔盒看,就是想给同学们一个惊喜。下课铃声响了,我迫不及待地喊住了几个男孩子,打开铅笔盒想让他们看看不倒人的表演。

四十年代,隆福寺前街上的摊位(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西药摊(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当我打开铅笔盒的瞬间我傻眼了,不倒人已经被铅笔盒里的铅笔给挤瘪了,原来只是一个空心的,有个同学过来说里面就只有一个“滚珠”,外面是用烟盒锡纸包的,我轻轻地拿起了不倒人,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我也不管上不上课了,拿起书包就跑了出去,我一溜烟的跑到西廊下,从北口到南口,哪还有卖“不倒人”的影子!

四十年代,隆福寺前街南口上的摊位(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四十年代,庙会上卖山楂的流动摊贩(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后来我连续几天都去了西廊下,可是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个卖“不倒人”的。那天晚上我也不敢和爸爸妈妈说,只能自己徒步去了五里外的小经厂叔叔家给爸爸取东西。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终于把“不倒人”修好了,而且用爸爸的香烟锡纸做出了大个的“不倒人”。还有,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从“游商”手里买东西了。(本文资料感谢:车晴老师)

四十年代,隆福寺前街南口外卖鸟儿摊(图片摘自张铁伟著《老北京的庙会》)

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一)

六十年代隆福寺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二)

东四人民市场的那些记忆

东四北边旯的寺庙

一个人弃权,六个人赞成,拆除了东四牌楼

老北京东四繁华的起因与形成

从东四牌楼的饽饽铺说起

东四牌楼北的杂货铺

回忆钱粮胡同门诊部

从东四牌楼西的“猪市大街”说起

有关五八年的一些记忆

忆老北京的“当当”车

东安市场里的那些记忆

再忆八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一张松竹园浴池老照片勾起的回忆

回忆五八年在东四推头的往事

一张六十年代钱粮胡同照片想起的往事

终身难忘的两分钱故事——东四北大街上油盐店的回忆

再现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胡同口的全部照片

老北京的“四大恒”到底在东四哪?

回忆东四牌楼周边的影剧院

从“吃”的照片,想起“吃”的事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