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13427箱又64包文物得以留存,都源于这次“长征”,我们却知之甚少

 智慧之吻 2023-07-19 发布于江西
图片

一段真实历史的峥嵘岁月,

创造了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

13427箱又64包珍贵文物,

历时25年,

在战火纷飞中跨越大半个中国,

近代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

文物播迁史。

图片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国土纵然一时守不住,

我们的子孙也能收复失地,

还我河山!但是国宝呢?

覆巢之下无完卵,

国宝不能毁而复生啊。

有这些东西在,文化才不会绝。

文化不绝,精神才不会绝,

中国人便不会绝。

——话剧《海棠依旧》

图片

在延禧宫库房前搬运古物

1933年2月6日夜,北平全城戒严,一辆辆板车在严密地核查中进入了紫禁城,一件件文物被小心翼翼地装进车内运往车站,街道上空无一人,寂静非常,只能听见车轱辘在马路上行驶的声响,在这万籁俱寂时刻,一场旷世文脉守护之行拉开了帷幕……

图片

命,无力抵抗

“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句话来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于1861年的一封信。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来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长驱直入。园内的奇珍异宝吸引了侵略者的眼球,此刻,一个个贪婪的嘴脸在文物面前暴露无遗,他们蜂拥而至,疯狂抢夺,偷走一件件属于我们的文物。

图片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他们满心欢喜、满载而归,并一把火烧了它,大火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他们以野蛮的方式摧毁了这一座蕴含了无数匠人心血的世界艺术瑰宝级的皇宫。

这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最真实的痛,是无法抹去的伤痕,也是无法忘记的惨痛的记忆。

图片

揭示中华民族深重危机的《时局图》

此后华夏大地一直处在任人宰割的态势,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都想来分一杯羹。

图片

变,迁亦或留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经过密谋和策划,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的攻击,炮轰沈阳北大营并向沈阳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随后几天,日军连续侵占沈阳、长春、吉林等地,直至东北全境沦陷。

图片

日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现场——新华社

此前圆明园的那一把大火还彷如昨日,那熊熊燃烧的火焰烧毁的不仅仅是数不尽的文物,更是历代的心血和凝聚于文物背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脉。

故宫博物院金石学家、古物馆副馆长马衡深感忧虑,恐日军会觊觎故宫的文物,遂提议文物南迁。

图片

日军占领沈阳城——新华社

而后,1933年1月榆关陷落,华北地区的局势堪忧,见此情形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心急如焚,他明白如果北平沦陷,故宫的文物将会笼罩在危机之下,因此南迁这件事须立刻下决断。

1月5日易培基致南京行政院函电中称:“榆关事出,影响北平故宫宝藏,关系全国文化……今事变日急,除随时设法防护外,究应如何办理,请速定夺。”他排除万难,坚决要南迁文物。后此事得以确定。

图片

古物装箱前集中情形

可没想到,这件在现在看来非常明智的提议在当时却引发了轩然大波,许多人对此举表示不满,他们认为如果将文物从故宫迁移走是亡国之举。

鲁迅先生写诗来反对南迁:“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胡适也反对此事,他主张通过国际干预来保护文物的安全。

图片

宝蕴楼库房古物装箱前集中情形

究竟是迁还是留?面对社会上诸多反对的声音,故宫人并没有犹豫,因为文物一旦被损毁,那将是不可逆的,是无法被修复的惨痛代价。只要文物还在,中华民族的文脉就在,华夏儿女的根就不会断,我们终会有崛起之日。

最终选定的珍品包括书画9000幅、瓷器2.7万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共13427箱又64包。

图片

第一批古物南迁前箱件聚集于太和门广场

故宫文物也在2月6日夜,正式踏上了颠簸流离的南迁之征。

图片

征,路途艰险

要想让文物在运输的途中不受损,如何安全装箱是重中之重,故宫人巧妙应对,让每一箱文物都有对应的标志,“天”字打头表明来自乾清宫,“地”字打头来自坤宁宫,如“身份证”一般,一眼便知。

除此之外,在装箱时,要先将文物放入囊匣中,再装箱,并在缝隙间塞满棉花、藤丝和木屑等,最后还要在外面箍上铁条,进行加固,才能确保文物在箱中不会晃动。

图片

第一批古物南迁前广场上集中摆放的木箱

文物南迁,任务之紧急,工程量浩大,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闪失,万分之一的失误,必须打起万分精神,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完成这艰巨的南迁任务。

1933 年 2 月 6 日 至 5 月 15日,故宫13427箱又64包文物分5批逐次向上海转移,押运文物的故宫文献学专家欧阳道达曾在《故宫文物避寇记》中描述道,“溯当日抢运文物出京工作,其仓皇急遽,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际,间不容发。”他与家人匆匆告别,和一众故宫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踏上了离家之路。

图片

第三批古物南迁搬运木箱装车情况

在出发前院方曾向行政院和地方军政长官发出密电,请沿途保护。《故宫博物院开始文物南迁》一文中提到:“列车全部是铁皮车,车顶四周均架起机枪,车两旁逐段有马队随车驰聚,每到一站,地方官派人上车交差。重要关口,车内熄灯。”

图片

第三批古物南迁木箱装车情况

可即使这样还是遇到了想要发国难财的马匪,他们蓄谋已久,想要在此抢夺文物,“典守者”虽是文弱的书生,在危机面前却毫不畏惧,以己之躯守护华夏千年文脉,他们坚定信念“与文物共存亡”。

文物仿佛有灵,也在守护着护佑它的故宫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伴随着坚定的“吾等奉命护送古物南行!图谋不轨者,格杀勿论!”大批军队赶到,文物安然无恙,一路护送文物抵达上海。

图片

《故宫回声:国宝南迁的传奇》漫画

13427箱又64包故宫文物抵沪后在上海法租界暂存,同时在南京朝天宫抢建文物库房。1936 年秋,文物移入新库,南迁的艰巨任务顺利完成。

然而,1937年“淞沪会战”南京告急,文物只得再次转移,这一次是“西迁”。

图片

北路 古物在川陕公路上艰难运输

图片

归,文脉赓续

1945年日军投降,文物终得以启程回家,踏上归途。1946年2月15日,故宫交接大会隆重召开,离家的文物终于在颠簸流离中回家了。

图片

古物重返北京——《故宫文物南迁》纪录片

中华文脉因这些肩负时代重任的前行者们而继续延绵,是他们的勇敢、无畏与坚定的信仰让意义深重的珍贵文物在硝烟战火中跨越大半个中国,依然完好无损,安然归来。

图片

后记

“故宫文物南迁,

创造了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

承载着深刻而意味隽永的

国家命运和民族记忆。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文物南迁这段珍贵的史实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书本上的一段历史,但对“典守者”们来说是一生,是一辈子。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史实,记住那些被掳走的文物,也应该记得为了文物保护而做出贡献的故宫人,不忘记历史,不忘记有这样一群人,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图片

1936年故宫南迁人及家属在重庆合影

本次事件也被改编成了故宫首部历史国漫《故宫回声》,该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文物南迁这段近代史上最长、规模最大的真实的历史峥嵘岁月。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故宫回声:国宝南迁的传奇》详细介绍)

在书中你可以跟随主角真实体会从反对到肩负使命的复杂心路历程,亲眼见证南迁、西迁过程中险象环生与惊心动魄。

参考文献:

[1] 故宫博物院官方公众号

[2]故宫回声:国宝南迁的传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3]张敏.故宫文物南迁之争[J].艺术品鉴.2019(13):88-91.

[4]彭扬.故宫文物南迁一场旷世的文化长征[J].科学大观园.2020(20):32-35.

[5]故宫文物南迁 “ 长征” 大揭密[J].科学大观园.2006(24):41-43.

图片

来一个小互动

前有先行者们为护文脉行旷世壮举,

今有汉服兴、国潮风、国学课堂……

可能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

带动文化发展,助力文化繁荣,

对于传承文脉你有什么小感悟吗?

快来留言区与大家分享吧~

彩蛋时间

上期《故宫日历2023》获得者 

@Lynne @icecream @邓小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