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导:“最优”的选择

 一中大语文 2023-07-19 发布于福建

【原题呈现】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1. 题目 类型:现象类

2. 关键 词句 :“最优”的选择

3.界定概念

①最优: 有“最好”的意思,但又不能简单等同于“最好”“最佳”。

②最优的选择: 是在特定条件下,依从一定的准则,综合平衡各种要素而形成的,或最有效、或最合理、或最适合、或最具可操作性的选择。

为什么说我们总倾向于做“最优”的选择?

①做“最优”选择是人的普遍愿望。为使利益最大化,我们面临选择时,基于诸多可能性选择,都希望做出“最优”选择,有效落地并达成最终目的。

②为了实现人生和精神的追求,就要避免未经理性雕琢的天然判断。经过利 弊权衡、得失考量,乐于做出最优选择,并为之付出大量精力。这是认真对待生活、认真经营人生的态度。

③价值筛选机制告诉我们人做出的选择, 一般是权衡之后,选出符合此时此地此境,将各种有利因素综合成最有利方案,就是最佳选项。

为什么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

①认知局限性和时空局限性。人在选择时,受各种因素制约,常无法将各种 因素的“最优”融入方案中,常须舍弃一些“最优”才能获得此时此地此境选择的“最优”。

②事物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具有多样性,“最优”是比较中得出的。无论 智愚,比较中得出的“最优”就是其此时此地此境所能选择的“最优”。因此,他人眼里的“最优”未必是当事人眼里的“最优”。

③视角不同。我们从自我角度做出的判断,从本质上说,并不是绝对最优的 行为策略,是一种我们能够做到利己性的满足。 一般是他人的视角,或是事后诸葛亮视角。

④最优选择不再是少数人知晓的信息优势,人人都倾向于已知的最优选择,无疑是所有参与生活博弈、社会竞争的人无可奈何地陷入最优选择的困境。人人 都选择最优,最优选择名存实亡,甚至变作诸多可选择项中的最坏选择----内卷的局面。

当下的我们应该怎样做?

①意愿上的倾向性,无法根除意识中的怠惰和局限,最优选择需要与时俱进的常识、认知以及创造力。

②人生的最优选择,从来不是唯一选。如只迷恋最优选,会被冗杂信息和不 确定概率蒙蔽。当社会共识只接纳单一的“最优选择”时,无论出于自我实现的 需求,还是以个体之力践行社会责任,个人都应找到同质化竞争外的更好选择,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③我们要追求结果的最优,最基本的认知前提是我们对世界进行一种“宏观 的最优",而不是对眼前的一些利己性的兑现。我们不以个人得失,而以社会参与者的幸福总和,作为行为的衡量参照策略,这将是宏观结果的最优。

④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表面说做到最优,而是要做到“绝对增长”。即我们将整个社会建设的更加完美,用一个更好的社会来反哺我们个体的生活。

⑤做出“最优的选择”,取决于对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如:选择主体的能力倾向、价值取向、情绪性格;选择客体本身的复杂程度及其所处的环境因素;选择结果所指向的不同受益对象等。

【精彩标题】

①落子无悔,精神至上

②不惧选择,坚守自我

③愿留清白在人间

④最优选择,永无止境

⑤以理性成就最优选择

【素材积累】

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②在过去这一两年,有一个新的趋势正在形成。现在说这句话可能还稍微早 了一点,但是我感觉这个苗头已经是明显的了。这个趋势是唯才是举的精英社会、 科学的训练方法、两极分化的教育体制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共同导致的。这个趋势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最优解”时代。 -----万维钢

③通往地狱之路,都是由通往天堂的美好愿望铺就的。 ------哈耶克

④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北野武

【佳作展示】

1. “最优”选择之我见(66分)

①学生面对高考“小三门”选择,成年人针对就业岗位,通常倾向于要先三 思后抉择,为的是把握“最优”选择。然而,事后回看或在他人眼中,这些选择或许并非“最优”。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出选择呢?(由现象导入材料,提出问题。)

②从倾向于做“最优”选择入手,或许可以帮助理解人与选择的关系,进而 分析“最优”之悖论。首先, 倾向于“最优”,根植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 底层需求。正如经济家中“理性人模型”所揭示的,在有范围的选项与抉择的自 由兼具时, 人会发挥趋利避害的能动性,以求得“最优”便收益最丰。此外,选  择之于人生,就如石板之中路径,无处不在且塑造不止。熊培云曾说:“人正是 在选择的基础上成为自己。”追求“最优”选择,在此意义上,则代表了人重视 选择,希冀更好人生与自我的心理。(分析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的原因。)

③不过,现实是骨感的。 有诸多因素阻碍我们真正做出最优的选择。首当其冲, 认知的局限是难以完全克服的壁障。“最优”的选择离不开综合考察客观要 素,从物理规律到时代特征,只有把握完整信息群,进而再用理性加工统摄分析, 方能得出最有利的选择。毕竟人非计算机,既无法获取储存海量信息,更不能严 密计算利弊,故而在客观条件上便受到束缚,与“最优”无缘。 (分析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的原因:认知的局限。)

④此外, 人主观上对选择的判断亦有影响。经济学中有“机会成本”这一概 念,意指当我们择取某一个选项时,其余选择的机会便被放弃。很多情况下,我 们会忽视潜在的机会成本,仅着眼于可供表面上抉择的选择。孰不知,"最优" 的一条路径仍蒙着一层面纱,未被我们察觉。 (分析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的原因:主观选择时忽视潜在的机会成本。)

⑤不仅如此,正如韩炳哲指出的, 当下的人们倾向于“绝对的当下”这一时 态,这导致我们做选择时的视野窄化、短浅。 "最优"我们自认为或许只用对当 下或可预见的未来时有用,而却忽视真正可谓“最优”的选择。则可以草蛇灰线, 为陆续不断的“更优”选择打下基础。国家的经济战略也正是立足历史长河,兼 顾未来趋势,而具有其优越性和指导意义。 (分析分析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的原因:倾向于绝对的当下。)

⑥ 分析了这些“最优”之不可得,难道我们就真的只好接受选择最优解与人 类无缘的无奈了吗?绝非如此。正如博弈论奠基人纳什所言,理性立足于所能掌握的信息,用客观方法分析权衡,得出的选择便是人类运用大脑的“最优”选择,也即“无可惧悔”的智慧之择。如此, 我们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力所能及的 "最优"铺就专属自己的“最优”人生路 (明确我们的做法:发挥主观能动性,铺就专属自己的“最优”人生路。)

⑦其实,“最优”的判断标准何在,很难定论。彼之蜜糖,我之毒药。君王 的大政,于百姓或许远非“最优”。也正因此, 我们亦更坚定自己的理性审视与  道德律令,向“最优”选择进发,不做朱光潜先生笔下的“熊掌和鱼都想兼得” 的徘徊者。 (补充阐述“最优”的判断标准很难定论,更坚定自己的理性审视与道德律令。)

⑧“最优”选择何在?尽志无悔,问心无愧,以头脑与理性,铸自我选择之路。(总结全文。)

2. 落子无悔 , 精神至上 (64分)

①购物时追求商品的最高“性价比”,工作时追求投入最少、回报最高的“捷 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许多时候,我们未 必做了最优选择。 这是我们见惯的常态,亦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指导。 (由日常现象导入材料,并做简析。)

②学者塞缪尔曾提出:“人人都具有成为他人的天然欲望。”对当下的不满足 性点燃了对于生活的美好预期, 我们总倾向于最优项的选择使我们的生活偏向更美好完满的天平那侧,因而其行为本身,背后是人性本身的合理性。 (分析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的原因。)

③ 然而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选择最优解。退一步言, 衡量是否“最优” 的标准何在?若将其目的落于提升个人生活福祉,购物、工作这样的生活活动便有一把客观理性的衡量所谓“效益最大化”,但更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并非非黑即白,也并不是在做出一项选择时切断了其它所有可能性,这并非简单的“各有千秋”,而是在人生中举足轻重的生活选择。(分析我们未必做了最优选择的原因。)

④ 当我们为更贴近真实世界而卸载社交、新闻软件,当我们为人生重大关口 上的选择担心自己一望而知的未来,我们何尝不曾犹豫过貌似的“最优解”?当 我们认为“人生有无限可能”是假象,我们终究只能走一条道路时,我们才真 实将路走窄了。 所谓“最优”的选择并不应框限你的人生,而是人自主选择更多可能性的未来。( 分析最优选择的本质是人自主选择更多可能性的未来。)

⑤ 回归于其标准问题,选择是否“最优”如何评判?我的答案是: 选择的标 准应由自己谱写。当我们心中坚守自我之主体性,对生活与选择葆有自己的思考, 那么我们便服之于世事浮沉中不负初心的底气,有了对于选择不后悔、不遗憾的决心与能力。 (阐明最优选择的标准应有自己谱写。)

⑥林语堂曾言:“人就是一团矛盾,但我以为自我矛盾为乐。”自我与世界的 不同“最优”标准常常是选择时痛苦的本源。当达尔文乘轮船探寻物种起源,当 斯宾诺莎以打磨镜片维系哲学研究,他们做了世俗看来大胆荒唐的决定,但于其 自身却有其最大的意义。当达尔文真正推究出自然进化的规律,当托尔斯泰于沙 俄黑暗中发出振聋发聩的感召,世人才知晓所谓选择之“优”,不仅之于其个体,更之于世界。 (进一步阐明选择之“优”,不仅之于其个体,更之于世界。)

⑦菜根谭有言:“身如不系之舟, 一任流行坝止。”当我们将一时得失置于脑

后,而保留自我人格之判断,选择便仅是选择,是之于个体的唯一与最优。我想如此也可使你我不囿于数数然于世,而葆有自我本心之追求。 (明确最优选择的做法:保留自我人格之判断。)

⑧愿你我之选择皆落子无悔,精神至上。 (总结全文,点明标题。)

3. 让 “ 最优 ” 留 下余 地(64分)

① 日常生活中,人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又未必实现最优。 最优固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然而,适当让最优留下余地,我们会有更大空间、更多契机追寻最优之外的无限可能。 (引材料,明观点。)

②谈有最优,其本质与衡量标准是关键。最优是我们通过逻辑判断之后,结 合当下时机与境遇,能力与精力,经价值判断后得出的效益最高的选择。其衡量 标准折射出个体的价值观,往往包含收益、效率、可行性等等。根据一些社会研究,满足所有个体的最小自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寻找最优时往往权衡利弊,包括个人利弊与社会得失,多角度思考共同作用,最终得出最优。(分析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的关键是衡量标准。)

③人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本质是对主观认定的效益的追寻,且这种 效益经多角度权量,并非单一化。然而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出了最优的选择, 除去能力,精力等局限因素外,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希望“最优”能留下余 地—— 满足我们对更为主观的价值追寻的渴望,如情感价值意愿选择等等。屈原 自沉汨罗江,苏格拉底赴死——很多人认为他们所做的并非最优的选择,然而他 们在最优留下的余地中找寻到了情感上的、精神上的寄托,并为后世留下了“最 优"之外更为令人动容的东西。(分析未必做出了最优的选择,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希望“最优”能留下余地。)

④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而言, 让最优留下余地,是我们对最优牢笼之外可能性 与多元性的向往。如果人人都执行最优下的命令,囿于“最优”的枷锁,那样一  来,社会将单一化,我们之所见,又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最优,它是一种“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东西:有之,我们将用合理的方式收割最大的效益; 无之,我们将探求可能性,实现更为多元的东西。 (阐述让最优留下余地,是我们对最优之外可能性与多元性的向往。)

⑤ 我们并不能否认最优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让最优留下余地的意义。我们所需要的,最最优与最优之外的自然多元这两者的平衡,勿被最优所异化分裂,也勿彻底抛弃最优,在相反的道路上与之背道而驰, 一头栽进脱离逻辑的淤泥, 撞向二者失衡的南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控制好“余地”之度,为事态及个人 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有弹性的空间。(强调我们并不能否认最优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让最优留下余地。)

⑥ 另外,考虑到情感、意愿,考虑到多元化、可能性,考虑到绝对最优之局 限性的选择,看上去是最优的不二之选。然而这种绝对“最优”实际上很难存在, 是过于广义的最优,探讨的意义度不大。 (补充阐述绝对“最优”实际上很难存在,探讨的意义不大。)

⑦综上,让最优留下余地吧,追寻最优与其之外空间的平衡,塑造更独特的价值,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4.最优选择之思(63分)

①在生活中,人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选择,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未必做了“最优”选择。 为何会有此类现象呢 ?(引用材料,提出问题。)

②首先,不妨先对“最优”选择进行解释。“选择”顾名思义,是在多个方 案、途径中进行取舍,最终择一保留。可何为“最优”?在经济学领域中,有“理  性经济人”概念,此类模型可在理性情况下,对价格、数量等进行比较,选择实  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保证“理性最优”。可对于感性的价值判断,却没有公共的 标准,因为“最优”的判断是基于主体也就是我们自己,每个人观念中的“最优”都不同,因人而异。 (界定“选择”“最优”的概念。)

③可为何人们会做出最优选择?这个答案显而易见。 通过“最优”选择,人 们可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高效而于己有益。但选择必然意味着失去。如庄 周在江边钓鱼,拒绝了君王邀请入世的请求;而姜太公在江边钓鱼,愿者入钩, 接受了入世的邀请。二者情境类似,虽选择不同,但却做出了对于自己的最优选 择。庄周守住了精神上的自由,而姜太公则实现了建功立业之梦,都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最优选择后实现了人生与精神追求的统一。(分析人们做“最优”选择的原因: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④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却未必做了“最优”选择。原因之一是自身的短视与认知的局限性,我们根本无法找到最优选择,亦或是无法分辨出最优选择。 其二,由于事物是发展的,变化的,十年前的最优选择,未必是当下的最优选择,我们可能会说要“当初早知道就好了”,这也仅仅是马后炮,事 物发展导致最优选择变化是必然的。 其三,则是视角的原因,我们可能没做他人 眼中的最优选择,却做了自我眼中的最优选择。如当初世人偏爱瘦体字,而书法 大师颜真卿坚守了自己富有特色的字体,并未随从世俗,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 为后人所敬佩,做出了最优选择。多年前考上清华却以卖猪肉为生的男孩,也突 破了世俗眼中的“最优”选择,坚守自我而成功。 (从三方面阐述我们却未必做了“最优”选择的原因。)

⑤所以当下面对诸多选择, 我们应如何做呢?首先,我们要提升认知与能力 避免短视;其次,我们要接受最优选择的时效性,不可囿于完美主义当中而止步 不前,以乐观的心态来接受最优选择的变化; 最后,人们只需坚守自己所认为的 最优选择,不必在意他人的目光,只要建立在选择合理的基础之上。(从三方面明确我们的做法。)

⑥倘使再进一步,或许人们没有必要做出“最优”选择。人们只需做出较优选择。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实践与反思中,人们可对选择进行优化与改正,与时代共进步避免了时代变化导致选择的性价比降低,进而使“较优”选择变为 更为长久的"最优"选择。( 进一步阐述人们可使“较优”选择变为更为长久的“最优”选择。)

⑦不惧选择,坚守自我,每个人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选择,拥有丰富美好的明天。 (总结全文)

5.愿留清白在人间 (63分)

①生活中,我们总是倾向于做优选择,可结果并未如我们所愿。(概述材料。)

② 最优选择指人基于已有的条件与要素,通过比较、整合、辨析来达到最大效益结果的选择。 (界定最优选择的概念。)

③ 为什么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最优”选择呢?首先,任何人在做出选 择时,都不免或多或少地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窘境, 无法从全局的视野出 发,精确、清晰地做出判断,从而或自发、或盲目地追寻短时效益,忽略长远效 益,等回神来已是空回首,只有后悔不迭了。 再 者 ,退一步讲,就算我们能从全 局出发,但缺少对事物动态发展的预测与实践,单凭理性支撑,别说“最优”甚至很可能落于拙劣之流了,正如哈耶克所说:“通过地狱的路往往是由向往天堂的愿望铺就的。”此言得之。最后,有时我们极力去追求最优,有时却适得其反, 如潭中捞月般越来越背离最优。当我们追求各方信息,期冀缩小信息差使选择趋 向最优时, 过量的条件与信息可能会阻碍我们的选择,我们的视野受限于所知, “果断”被拖累,人变得犹豫不决,畏首畏尾;更有甚者,过度选择的内耗消磨了人全部的执行力与判断力,最后便草草选择了事,又遑论“最优”! (分析我们未必做“最优”选择的三大原因。)

④我认为,我们不应好高骛远,追求最优之至,反而得不偿失。对于选择要 素的筛选,不妨先对他们抱以成见,再于实践中推翻自己、修正自己, 将所有选  择的可能性置于同一生存场中激烈竞争,留下最适应者,这才是帮助选择“最优” 的强大助力。(阐述我们应将所有选择置于同一竞争场,留下最适应者,这才是选择“最优”的强大助力。)

⑤然而, 何为“最优”?如若“优”只是趋利避害的实用工具,那么个体之 “优”又如何不能成为集体之祸呢?“优”若只是满足小我,只为一 己之私,其"优"在何处? (对最优选择的标准的质疑。)

⑥诚然,世上不乏有能将个体之最优与集体、社会之最优结合到一起的选择。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然而,这又成了多少文人躲避战乱,以 己之"穷",天下之“穷",因而不愿匡扶社稷的托词?正如王粲于高楼之上所吟  诵的“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穷”如何不能兼济天下?当我们被世  俗的污浊与条条框框所限制、所腐化,像商人一样计算着我的选择之“优”,对  于社会之“优”我们却忘了。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使万物为我所用,去实  现青年时的梦想,老年时的伏骥之志,而非碌碌于对万物的追逐,正如萨特所说: “你只能是你自己,除此以外,你什么都不是。”对自我选择的诚实,出于本心,  无论“优”与"不优",都是个人与社会最大的幸福。 (阐明最优选择的标准应是将个体之最优与集体、社会之最优结合到一起。)

⑦任他千般风雨,我只愿留清白在人间。(总结全文,点明标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