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直白点说,就是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儿。 这些天,已然进入三伏天,晒背这件小事也该正式进入议程。 三伏晒背,古已有之。 清代的《修昆仑证验》里就讲,“有人传以晒法者,伏天赤身于烈日中晒之。” 《老老恒言》中也有提及,“日清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 这些都是很好的佐证。 那为什么要晒背?还非得在这三伏天里晒背? 古时候,农民下地干农活的时候,都是背朝天,长时间的曝露在烈日之下。所以,自古以来,中医就认为背属阳。加上背上有我们的阳脉之海——督脉。所以,可以说,晒背是补充我们体内阳气的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之一了。 那什么又是阳气? 简单说,阳气之于我们的身体,就像是太阳一样,阳气充足,则四肢温熙,五脏六腑之间的寒邪无处遁形。有些人一年四季都是手脚冰凉的,正是阳气虚弱的表现之一。 如果还要细而分之,你去看,有些人在大夏天里吃上一点西瓜、绿豆汤等寒凉的食物就要腹泻不止,这是脾阳不足,寒凉犯胃,寒主收引,以致脾胃健运失司,脾主升清的功能大打折扣,脾气不升反降,故见腹痛腹泻。 你再去看,还有些人半夜三更,尿急尿频,稍稍一迟疑,人还没跑到厕所,就尿在了身上了。这就属于肾阳亏虚,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充足则膀胱开合有度,肾气亏虚,则无力固摄膀胱,加之半夜三更,本就属于阴,此时,外界的阳气又是最虚弱的时候,内阳不足,外阳虚衰,两者里应外合,故见尿急尿频。 可以说,我们可以吃得香,睡得香,全赖于身体内的阳气在默默的负重前行啊! 讲完了阳气的重要性,我们再来说说为何要在三伏天里晒背。 还是开头的那句话,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儿。中医认为,夏季属火,本就是阳气最甚的季节。而三伏天,又是整个夏季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几十天。金灿灿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我们的皮肤上,加上此时体表的毛孔又是张开的,相较于其他季节,太阳的阳气会更容易透进来,更容易驱赶走身体内的寒邪。所以伏天晒背就成了一种传统。 当然,也并不是说一年之中,只有三伏天里才可以晒背,秋冬也可以晒背。只是秋主肃降,冬主封藏,秋冬的太阳并不似三伏天里的太阳那么猛烈,它内敛、柔和,所以补充阳气的效果也缓和了许多。 晒背不仅能散寒,也可以祛湿。 和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刚洗完的试衣服往往会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晒干,晒背也是这么回事,给身体补充阳气,让阳气将筋骨间的湿气荡涤的一干二净。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太快了,哪有时间晒背? 是啊,古时候的人,大都需要下地干活,一边把活干了,一边也把背给晒了,生活,养生两不误。哪像现在的人,大热天的,反倒全躲在空调房里,晒不到太阳,补充不到阳气不说,长时间的在寒凉的环境中,还会折损我们的阳气。 中医有一种治疗方法,叫作冬病夏治。是说寒病当在阳气充足的暑夏治疗,里应外合,则事半功倍。 然而,艾灸可以说是很多无暇晒背的上班族的福音了。 艾灸的原料是艾草,也叫艾叶。 新鲜艾草 起初,人们发现艾草引火可以驱避蚊虫,继而在灸疗中渐渐使用艾叶作为主要燃料。因此艾灸便从此正式成为一种治病疗法。 《本草纲目》有云,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本草从新》中也讲了,“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干艾叶 说的正是艾草味辛而温,其中辛味善于走窜,温可祛寒,可将温暖之性通过人体内的奇经八脉散布周身。 此外,艾草入脾、肾经,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充足,则无寒邪凝滞之虞,人体水谷运化无碍;肾为先天之本,封藏人体精华之关隘,肾阳充盈,命门火旺,畏寒肢冷等虚寒之症自然是无所遁形。 艾草 文章的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三伏晒背,但也不是让你无节制的去晒,更不建议大家在一天当中太阳最毒辣的晌午去晒。须知,晒背一项养生的马拉松,每次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小孩子和老人家的时间还要更短一些,10分钟左右就够了,循序渐渐,慢慢的把时间拉长。时间太长,难免会伤津耗液,更有甚者还会晒伤,或是中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