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拯出殡时,从4个城门分别抬出12口棺材,盗墓贼从此定下规矩

 一利阳光故事会 2023-07-20 发布于北京

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包拯家训

在如今很多影视剧作品中,曾多次播出有关包拯事迹题材的影片,人们都非常了解这位古人。尽管他生活在距离我们一千多年的宋朝,但包拯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对今人的影响也仍然存在。包拯为官一生清正廉洁,不攀附权贵,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申不平,世人皆称他为“包青天”。宋朝京师还有人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提起包拯,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我们在影视剧作品中,能够看到包青天有三口铡刀,他判案不畏惧权贵,真正做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即便是皇亲国戚,包拯也敢当场将其判刑处死。一身正气的包拯甚至令皇帝都感到“害怕”,他曾大义灭亲,秉公执法,为百姓做实事,这样的父母官谁不敬畏呢?

根据民间野史记载,包拯病逝后,出殡当天设有12口棺材分别从4个城门抬出,然后按照原先指定的地点下葬,当时人们都不知道包拯具体葬于何处。从此盗墓行业定下一个规矩,这个规矩又到底是什么呢?

包拯不仅是一个清正廉洁的“父母官”,还是一个大孝子。包拯28岁考中进士,因为父母已经年迈,他向上级申请在家乡合肥附近就职。后来包拯的父母不愿让他离开,于是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在中国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那真算得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多人挤破头都进不了入仕途的门槛。包拯为了尽孝,果断辞去官职,实乃大孝子。

包拯的父母后来相继去世,他在父母的墓旁修筑起草庐,为父母守丧。守丧期满后,包拯仍然不愿意离去,还是同乡的父老多次劝慰勉励,他才前往京城听选,最终获授天长知县。包拯为官期间以廉洁著称,当时官员内部的风气非常差,都喜欢攀附权贵,将贪污和剥削百姓得来的钱献给朝中的权贵,以谋求晋升。包拯非常鄙视这种行为,并不畏权贵检举贪官赃吏。

宋仁宗时期,转运使王奎多年来一直盘剥百姓的钱财,后来激起民变,于是派兵逮捕闹事的百姓,还滥用酷刑,惨遭王奎杀害的百姓不计其数。包拯查明真相后多次在朝中弹劾王奎,但王奎仗着有宰相陈执中等人当靠山,愈发肆无忌惮。为此,包拯连续7次上奏弹劾,甚至还直接指责起宋仁宗,一时间朝野震动,宋仁宗才罢免了王奎。后来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等人,后来人们甚至称包拯为“包弹”。

在地方任职期间,包拯善于体察民情,并且执法刚正不阿,自己的亲戚犯法也遭到严惩,甚至直接处死,此后再无人敢在包拯所治理的地区胡作非为。古代官吏对普通老百姓非常严苛,并且出现很多冤假错案。包拯鼓励百姓上诉,还为民请命,为地方的百姓做了很多实事,这一切都被老百姓记在心里。

公元1062年,包拯在枢密院工作时,突然得病,不久后病逝,终年64岁。包拯的溘然长逝对宋朝朝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京师后,朝野震惊,全城都为此哀悼。史书记载:“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宋廷还追赠包拯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出殡当日,全城的老百姓几乎都来为他送行,但眼前的一幕却让众人不解,为何出殡当日有12口棺材,并且还分别从4个门抬出,每个方向都不一样。这一切还要从盗墓行业说起。由于盗墓从汉代开始便非常盛行,当年为防止包公墓被盗掘,于是设有很多“疑冢”用以迷惑盗墓贼。

包拯在当年产生的影响很大,盗墓贼也被他的事迹所感动,并也知晓包公一生清廉,不会带有什么东西陪葬,于是盗墓界定下一个规矩,绝不盗掘包公的墓。即便是有人发现包公所葬何处,也不能破坏这个规矩。现代专家在发掘包公墓时,他们不仅发现一座原葬墓和一座迁葬墓,还在附近发现有一个奇怪的墓,其外形结构基本上与包公墓相似,但内部却没有墓葬结构迹象。

专家推测,当年人们为了防止包拯的墓被盗墓贼盗挖,曾设下很多“疑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历代盗墓贼都没有盗挖过包公墓,但当年金兵入侵庐州时,曾疯狂盗掘高官的墓葬,包公墓也曾遭到破坏,但破坏程度比较低。如今的包公墓是后来迁建的,位于合肥市芜湖路,各位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