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破阵子》:梦想和现实,隔着一条“天堑”,如何才能跨越?

 诗词百草园 2023-07-20 发布于江苏

             匕

诗词百草”,总有一味是你喜欢的

诗词百草园 | 文

 阝               

                              廴              匚

如果,可以实现梦想,但是只能在梦中实现,你还愿意有梦想吗?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就和镜花水月,竹篮打水一样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梦想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而且期待可以美梦成真的那一天,在大部分看来,如果梦想不能实现,干脆就不要梦想,这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这个想法不能说是错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而且无法脱离现实世界。

可是,在我国的南宋时期就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有着对南宋朝廷深深的热爱,他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倾注在它身上,他们把脚下的每一寸山河都牢牢记在胸中,他们的梦想就是收复失地,重整河山,重返繁华盛世。

开了上帝视角的我们会觉得这是他们永远的梦,这是多么得无可奈何,由于南宋偏安一隅,他们重整河山、金戈铁马只能在梦中实现,用陆游的诗来表达便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窗外的风雨呼号,狂风肆虐,大自然的风雨下着下着会停的,但南宋朝廷的风雨飘摇该如何力挽狂澜呢?

夜更深了,我梦见来到塞外,金戈铁马,战鼓声声,我们收复了失地,很快就可以班师回朝,但天却亮了,陆游回到了现实,这样的梦不知道有多少个,每次从梦中醒来,陆游有多高兴就有多失望。

同样的梦,辛弃疾也做过,在梦里,他是一个英雄,一个热血儿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诗读来酣畅淋漓,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爱国的激情。可这激情有多激昂,壮志难酬的悲愤就有多高涨。

豪情壮志和愤懑不平“双高”,仿佛辛弃疾在呐喊,可能这情感压抑的太久,一下子喷薄而出。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词话》:“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严重,恐为所忌,窃乘其厩马以去。幼安赋《破阵子》词寄之。”

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和辛弃疾可谓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二人为共同的抱负努力着,但都遭受了残酷现实的打击。因此,只能通过书信唱和,彼此抒发怀抱以求安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夜深人静的时候,白日的喧嚣才渐渐褪去,这时候,人们终于放空了自己,让自己的思绪自由飘荡。万籁俱寂,无人打扰,终于可以与自己进行心的交流了,可一旦交流起来,就无法安眠,辛弃疾就是如此,总有一个声音说,要不你和两杯吧,于是乎,他醉了。

醉了好,醉了或许就可以去他真正想去的地方——边塞战场。

那里“四面边声连角起”,那里“平沙莽莽黄入天”,但是辛弃疾作为一个武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些难道不都是应该经历的吗?

夜深了,酒劲上来了,拨动油灯,一遍又一遍看着眼前的宝剑,思绪不禁浮想联翩,或许,辛弃疾想起了从前,仿佛回到了自己还是翩翩少年郎,手持宝剑,抗金起义,那是何等威武,何等畅快啊!

哎……

就这样,辛弃疾带着醉意,好不容易睡着了,仿佛他听到了战场的号角,那一声声马蹄的嘶鸣是那么真实,也罢,酣畅淋漓地与敌人厮杀一场吧!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里的八百里不是距离,而是一种牛的名称,有例证,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那个英勇不屈的年轻将军辛弃疾,把烤牛肉分给自己的生死弟兄,他们跟着自己风餐露宿,出生入死,一定要让他们吃好了,兵士们一看见有肉吃,一个个欢欣鼓舞,毕竟战场凶险,条件艰苦,好不容易饱餐一顿,能不高兴吗?

此时广袤的边塞大地,明月当空,那斗志昂扬的军乐在军营上空久久回荡,军队的士气由此高涨,一鼓作气,从此歼灭敌人。

塞外深秋,兵强马壮,天时地利人和皆备,那还等什么?那年轻将军的面庞神采奕奕,他成竹在胸,他觉得自己的军队一定锐不可当,胜利是属于他们的,随即,点将台上一声令下,战争已然打响。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年轻的将军辛弃疾率领部下,快马加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兵贵神速,这支军队很快到达了前线,随即就是紧锣密鼓的战争状态,年轻的将军身先士卒,士气高涨,这一仗打得漂亮,敌人闻风丧胆,狼狈而逃。将军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一刹那间,战争结束了,随后边塞悲壮的号角声被凯旋乐代替,一时间时将士们脸上的愁容舒展,人人欢欣鼓舞,沉浸在战争胜利的喜悦里,所有都不希望这是梦,可残酷的现实是这就是“梦”,一个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梦”。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一片丹心报天子”,他对国家爱得深沉,他对君王心的忠心天地可鉴,他看到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如风中的浮萍他心痛,他着急,他愿意为君王千里驱迟,到时候,煌煌史页,百世流传,谁不想让历史和人民记住自己呢?

我们现代人都记得他,记得那个威风凛凛,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辛弃疾。

可是,辛弃疾想要征战的是沙场,他的手原是拿长枪的手,竟也拿起笔来,他只能以笔为刀枪,把自己的热血寄托在笔墨之间。

这是辛弃疾不想面对的现实,也不愿面对的现实,但他不得不面对……

或许,自宋真宗的那首《励学篇》篇就已经告诉过辛弃疾——“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也为辛弃疾的个人悲剧和南宋朝廷的时代悲剧埋下了伏笔,南宋对武将的不信任终究导致大厦倾覆。

现如今,“梦”醒了,自己白发已生,现实和理想之间对辛弃疾来说,只要跨过“梦”的距离,但这是不可能的,梦是虚假的,只能成为一时的寄托而已,这仿佛就是一条鸿沟,一条天堑,他很难逾越……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