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生腌潮州

 昵称45109175 2023-07-21 发布于浙江

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不虚传。

名城自然离不开名吃。潮州的美食名目繁杂,仅粿条就不下百种。据说,潮州人从中原辗转入潮,时常念想家乡的面食,而潮州只产大米没有小麦。为解乡愁,有人把大米碾压成粉,制成米浆,上锅蒸熟,做成各种面食的型状,称为粿条。比如牛杂粿条,碗中放入绿豆芽、青菜,放入面条状的粿条,上面铺上牛头肉、牛百叶等,滚汤一浇即成。如果把粿条换成面条,就是地地道道的一碗牛杂面。这种饮食上的传承关系,一食了然。

最刺激人味蕾的当数潮州生腌。生,即鲜活之意。生腌的主料是海鲜,酒、醋、糖、红椒、香菜、生抽等调成汁(各家略有不同),然后或鱼或虾或蟹或贝类的主角登场,腌制十多分钟即可开吃。先是微甜、微香、微辣、微酸的汁液充满口腔,瞬间使你的食欲之门洞开。然后你再细品那虾那蟹,软滑鲜香,还有种不可描述的只有大自然才能调配出的香甜。生腌的妙处在于,既留住了食材的原味,又能依各人喜好调出不同的料汁。

名城也自然离不了物质文化遗产。潮州的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比如开元寺,韩文么祠,饶平土楼,广济门城楼。妇孺皆知的主要有两处,一是广济桥(湘子桥),再是牌坊街。

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横跨韩江,初始是一座浮桥,连接着粵、闽、浙不可或缺。后经历任地方官及乡绅的不断加固重修,历时三百余年才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开闭式格局。白天,十八只船连接两侧石桥,广济行人,便利往来。晚上,拖走浮船,便于船舶通航。如今,这座古桥还成了网红桥。潮州民谣自豪诙谐:“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牌坊街大名太平街,因整条街牌坊众多,约定俗成,被称为牌坊街。

潮州牌坊建造的历史可上溯到唐宋时期。有人考证,鼎盛时古城有近百座牌坊,可称牌坊之城。建牌立坊是对美德的颂扬,是对业绩的不忘,是对文化的传播,是对功名的赞赏。可以说,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励志的故事,每一座牌坊,都印证了潮州历史上科举和经济的兴盛发达。

现在的牌坊街上还留存着二十三座明清石牌坊,周边还有保存完好的五十一条古街巷,这在全中国可以说绝无仅有。“坊之多而知风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与巷俱以多为贵,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贵”。

名城也自然少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留存,比如潮剧、木雕、剪纸、潮绣、花灯、功夫茶等等。其中,属潮乐之一种的潮州大锣鼓振撼人心。

潮州大锣鼓缘于战鼓,潮州人的先祖从中原南迁而来,唐宋时期,就在这块土地上敲响了气势恢宏的鼓声。

作为一座岭南的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浓郁的中原古风。因此,潮州被许多文化学者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

早在隋唐时期,中原就有大量的士庶官民辗转来到潮州,他们以中原文化为基础,糅合当地的一些习俗,使中原的民风民俗得以代代相传。就说堂屋摆放的条几,在中原多以单色为主,而潮州的条几多以披红挂金为美,但条几还是那个条几。

这是智慧的潮州古人对民风民俗的生腌,对故土乡愁的生腌。

潮州古城东面保存完好的城墙,看似割裂了古城与新城,其实,这也是智慧的潮州人用生腌的方法,把城墙当做纽带,以滔滔韩江为料汁,使广济桥、牌坊街乃至整个大潮州,鲜汁鲜味,溢满古风而不失今味,漫卷幽香而永葆光艳。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