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与宗教:不可不知的六个认知

 老庄友华 2023-07-21 发布于海南

图片
人们只知道罗马教廷烧死了布鲁诺,软禁了伽利略,却不知道教会在1936年设立了自己的科学院,并在1979年重审伽利略案,1992年正式为伽利略平反。
同样,教廷曾经激烈反对与禁止的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进化论,也分别在1822年与1996年得到教会承认。
人们对科学与宗教的误解有很多,在中国则更甚。中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缺少宗教信仰的国家,科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也不过百年,因此,科学与宗教成了国人了解最少、误解最深的领域之一。
国人对二者关系的理解,大多仍停留在教科书的刻板印象,这既影响我们对科学的认知,又影响我们对宗教的了解。
英国哲学家约翰·希克曾说:“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科学,一是宗教”。摆脱刻板认知,全面理解科学与宗教关系,关乎我们如何生活,如何认识眼前的世界与自己的精神困顿。
本文试图从金格拉斯《科学与宗教》以及该领域其他经典著作中,提炼出六条对科学与宗教的警醒认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二者关系。
图片
一. 科技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精神才是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是技术背后的精神,而非技术本身。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历史形态,一是希腊科学,二是近代科学。科学精神源于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它不考虑实用与功利,只关注知识本身,追求自由、理性。
这是一种特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严重缺失的。缺乏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将会走向将科学物质化与功利化的误区。
二. 宗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种世界观
受多年教育与意识形态影响,国人往往“谈宗教色变”,将宗教贴上“迷信”标签。实际上,宗教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构成我们世界观永远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无论是西方的基督,还是东方的佛教,都具有无限的精神价值与哲学思辨。
三. 科学的尽头不是神学,而是待发现的新科学
人的理性有限,对那些理性尚未到达的领域,很多人将其归为神学解释,因此,“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成了当下一句流行语。实际上,科学与神学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牛顿步伐的终点是爱因斯坦,而非上帝。
理性有限,但是追求理性的道路却是无限的,科学理性将在这条道路上无限延展。正如韦伯所说:“若要纠正科学的错误,唯有依靠更多的科学”。

图片

四. 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者关系出现过“冲突、独立、对话、交融”四种模式。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由于认识论与组织层面的根本差异,科学与宗教爆发过激烈冲突,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审判,是典型代表。
随着科学的逐渐胜利,19世纪至20世纪前后,人们普遍意识到科学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尼采曾说:“宗教与真正的科学既不是亲戚,也不是朋友,甚至连敌人都不是;它们所处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人们认识世界更多应该依靠科学与理性,二者走向互不相干的平行、独立道路。
20世纪末,教会开始接受科学,民众在精神危机压力下也重新认识到宗教的重要性,二者转为对话,走向交融——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宗教,宗教也以科学结论阐释上帝与神学。
五. 当下,二者更多是互补关系
爱因斯坦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科学用“真”弥补宗教的认识论不足,宗教用“善”弥补科学的负面效应与价值虚无,二者相互帮助,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向前。
图片
六. 未来,科学或将成为“新宗教”,旧宗教愈加破碎但永不退场
叔本华曾说:“知识的质地比信仰还要坚硬,如果知识与信仰发生碰撞,那么破碎的将是信仰。”
未来,科学的强势发展将继续碾压宗教生存空间,甚至科学本身也会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当下一些人视科学为万能,不承认宗教的价值,走向“唯科学主义”的误区,便是例证。
同时,新科技发展——如ChatGPT宣告来临的人工智能时代,将使韦伯所说的现代“理性牢笼”变得更为坚固,人们在科学理性的强压下产生更大的精神困境。宗教永远不会消失,但如何让愈加破碎的宗教发挥其精神价值,解决人类精神危机,仍是一个难题。
以上六点对科学与宗教领域的认知,只是这一庞大命题的冰山一角,想要获取更系统的认知,还要回归经典原著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