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肾应冬”理论气机规律(一)

 铁毛l 2023-07-21 发布于四川

浅论“肾应冬”理论气机规律(一)

1 肾气应冬,气机升降应当时

      冬为四时之末,应传统历法中阴历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冬季寒为主气,夫气之常,热则流通,寒则坚凝。故冬气以闭藏为主,肾气应冬亦主闭藏而沉。然肾气虽以沉降为主,但降中有升,且冬季始自立冬终于立春,冬之半为冬至。立冬至大雪,天气收引,地气下降,冬季闭塞之象显,肾气应冬气而沉降闭藏。冬至日则气由降转升,自此一阳初生,北宋邵雍《冬至吟》 中谓:“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亦曰:“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皆言冬至之后,天地之间阳动气升,天人相应则肾气亦应冬气而由降转升。此后至大寒,天气下达,地气上升,肾气应地气而升,水能生木之象显。因气机升降随节气而变,故应以冬季的 6 个节气与物候为引,以阐明肾气在“冬三月”6 个节气之间的变化规律。

1.1肾气应时主降

       立冬至大雪,乃肾气主降所应节气。自立冬天地之间阳气始杀,阴气始藏,阴多阳少,冬季闭藏潜降之象初显。《礼记·月令第六》中载:“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6] 天人相应而肾气应之,故此时肾气以降为主为显,以升为次为隐。而后随着冬季的深入,至小雪和大雪节气,天地之间阳杀阴藏愈演愈烈,阳气愈杀,阴气随之愈藏。然而,由于天地之间阳杀先于阴藏,阳气肃杀之速快于阴气封藏之速,故相对而言阴气的量愈多,阳气的量愈少,阳气虚弱之象愈显,阴多阳少,故此时肾气仍以降为主为显,以升为次为隐。再者,由于冬季闭藏潜降之象逐渐明显,随之肾气之降愈发缓和。到冬至时节前,肾气始终保持降多升少而以降为主为显的运动状态,逐渐缓和地达到潜降闭藏至极的生理状态。

      肾气应冬在立冬至大雪具有应时主降的特点,故此时治疗肾气病证尤宜顺应肾气主降的气机特点,“因时制宜”。如冬季肾气虚弱一证,在遵《黄帝内经》“虚则补之”治疗原则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应冬肾气的气机变化规律,对遣方用药进行相应的加减变化:刚入冬时属少阴时节,肾中阴气多阳气少,肾气降多升少以降为主。此时补肾应补中寓降,为应时而治,宜地黄之类,地黄能补肾且性沉降,五行属水,同气相求能补肾水,且水曰润下,地黄之性亲

1.2肾气应时转折

     冬至前后,乃肾气由降转升所应节气。冬至时节一阳初生,即一阳来复,故冬至后四十五日至立春,阳气以渐而微上,阳微上则阴微下。明代赵献可《医贯·阴阳论》曰:“至者,极也。阴极生阳。”[1]冬至之前,肾气逐渐沉降至极。冬至节气一到,肾气便由降极转而反折上升,而后极则生变,是以阳气渐长。清代医家何梦瑶《医碥》中载:“肝肾位下,而肾尤下,为黄泉之分,故属坎水。坎外阴而内阳,阳气潜藏于黄泉之中。静极复动,故冬至而一阳生,惊蛰而雷出于地。”[9] 此时若肾气的运动状态不由降转升而继续下降,则其运动将不圆而下泄离开人体,肾气亦不得藏。故肾气但降不升,则肾精将由下而泄,可见男子失精及女子带下等症。此即前人所谓之肾气不固,实由肾气但降不升所致。肾精当随肾气之升而上达肝心,以化血生神,则肾气得藏。故清代张璐在其《张氏医通·卷五·诸血门·诸见血证》 中曰:“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2] 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劳伤解·精遗》中亦曰:“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精不交神,乃病遗泄。”[3]

      肾气应冬在冬至当日具有应时升降转折的特点,故此时治疗肾气病证尤宜顺应肾气升降转折的气机特点,以“因时制宜”。肾气升降发生主次的转变,由以降为主转为以升为主,为肾气升降主次的转折点。当此物极必反、阴极阳生之时,天之一阳初生,则人身应之。此时补肾要注意顺应和促进肾气的升降转折,稍加温升肾气药以应肾中初生阳气,使肾气得补且升降顺利转折,则肾气仍得闭藏而不下泄。如《金匮要略》肾气丸于补肾药中稍加桂枝、附子,取少火生气而非补阳之意,故此方名曰肾气丸而非温肾丸。方中附子暖肾水以气化蒸腾,桂枝疏通肝脾,使肾气上行之路无碍,故而肾气得以顺利应天之一阳初生而由降转折上升。因此,肾气丸可治肾水下趋之消证,亦治肾气不上升之渴证,为顺应肾气之性以治肾的典范。正如《医宗金鉴》 曰:“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4]黄元御《素灵微蕴·消渴解》中亦曰:“相火在水,是为肾气 …… 桂枝达肝脾之遏陷 …… 附子温肾水之寒。”

1.3 肾气应时主升

      冬至至大寒,乃肾气主升所应节气。此时肾气已由沉降至极而转升,随冬阳气以渐而微上,故肾气微升。此时肾气升多降少,以升为主为显,以降为次为隐。冬至当日过后,阳进阴退,昼渐长则天气进入大地的量渐渐增加,夜渐短则地气出于虚空的量渐渐减少,但由于地气出的量仍大于天气入的量,故而腊月大寒,冰雪反盛。此时天地之间阴阳气的量继续减少,且减少的速度越来越慢,但阳气减少的速度仍然超过阴气减少的速度,故而气候愈发寒冷,却已有由阴转阳之机,故此时肾气仍以升为主为显,以降为次为隐。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小寒和大寒节气,

由于相对的阴气的量(阴阳气的差)越来越多,阳气愈郁于内而表现为相对的热愈多。且阳气愈郁而疏泄之力越强,故而肾气继续保持以升为主为显,以降为次为隐,且其显象之升愈发迅猛。因此,在冬至到冬季结束之前,肾气始终保持升多降少而以升为主为显的运动状态。

     肾气应冬,在冬至至大寒时具有应时主升的特点,故此时治疗肾气病证尤宜顺应肾气主升的气机特点,以“因时制宜”。冬至日之后属厥阴,阴极阳生之时,一阳初生,天地之间一片寒风凛冽的闭藏外象,然而内里却是万物郁发欲升之象。天人相应,人体亦是如此,肾气已由降转升,此时肾气升多降少,以升为主。如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言厥逆之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5]。在外一派寒象,内里却有郁而愈发的热象,外寒则手足厥寒,关节冷痛;内热则消渴,心烦,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等。此乃厥阴外寒内热之象,亦上寒下热之象。这时在补肾的辨证论治基础上,还应注意补中有升,酌用温阳药,温通以助肾气之升。同时,由于肾之阴阳气俱虚少,人体所表现出的内热只是相对于外寒的虚热,故而所用温阳药的目的为温通,仅助内热散开以温养和通达四肢,且使之不可散失于体外。因此,为使肾气升而不散,在使用具有走窜性质的温通药基础上,可适当稍加酸敛药如乌梅以敛气,如此则可使肾气得升,以升为主且升而不散。如张仲景治厥阴病

主方之乌梅丸,补中有升,温敛并用,令肾气温升而不散失,为此时治肾气不升法的典范。故使用补法治疗肾气虚弱证须顺应肾气的升降主次、转折的运动状态变化,补而不碍肾的气机,方可效如桴鼓。通过由节气入手对肾气在冬季的气机规律变化分析后发现,“肾应冬”的理论内涵不应局限于肾气封藏,还存在升降有主次、方向有转折等生理特性。临证应用“肾应冬”理论指导肾气失常病证的诊治时,不仅需要顺应天时补肾或泻肾,还应重视肾气升降主次和转折的动态变化,此为“因时制宜” “顺势而为”宗旨的体现,据此遣方用药才能效如桴鼓。

参考文献:

[1] 张景岳. 本草正 [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8.

[2] 赵献可. 医贯[M]. 郭君双,整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

[3] 何梦瑶. 医碥[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

[4] 张璐. 张氏医通[M]. 王兴华,张民庆,刘华东,等,整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4.

[5] 黄元御. 四圣心源[M]. 孙洽熙,校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