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苑】小街叫草鞋湾

 凤视界 2023-07-21 发布于湖南

小街叫草鞋湾




水青

人人都有故乡,如同每个人都有母亲一样。故乡是生育我的母体。

说到故乡,我总被一种复杂而又难舍的情感纠结。1985年我离开故乡,时至今日有三十二个春秋。有时我就弄不明白,岁月长河的浪花为什么没能湮没掉我年少时的记忆,时光的流转又为什么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故乡的思念却愈发日久弥坚,特别是当领略完都市的繁华热闹之后,心头总会惘然顿生。一次,我读托马斯·沃尔夫的《一部小说的故事》演讲录,他精辟地给了我答案:…认识自己故乡的方法是离开它,寻找到故乡的方法,是到自己心中去找它,到自己精神中以及一个异乡去找它。

在我心中的思念库里,就有一条小街常常萦回眼前。

这条小街叫草鞋湾,是一个土味十足的地名。

草鞋湾是一条半面街。街面的房屋建筑背靠易公仙山西麓,面向大头坝流水,沿着屋门前而过的长岳古道麻石路,自然形成为街面。街道南北走向,全长不过300多米,北端稍微弯曲。

修长的街道上方跨过石板路面断断续续搭建了几个简陋木亭。街南头有一家杂货店,街北端有一卖草鞋的店铺,街道的中部则有一个公用的会场,会场旁边是一家饭店。街边没有树,但几处木亭能供路人遮阳避雨和休息。

街道谈不上规模,但不乏熙熙攘攘,因为它处在长岳古道驿站青山铺和赛头铺之间,自然形成为当地方圆七八里地域的交通和商贸中心。平时来往商贾行人很多,还有土车子运货的或肩挑运货的农民都要经过这条小街,给小街带来了繁荣景象。

这就是我儿时记忆库中的草鞋湾素描,如今事实也成为了我只能通过记忆才能再现的草鞋湾。

上世纪50年代期间,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了人民公社的力量,通过原始的肩挑锄挖方式,一条平行长岳古道简易公路修筑成功了,从此,乡村开始有了汽车南来北往,之后,古道上就慢慢地少了商贾过往,小街上也慢慢地变得冷冷清清,再后来,地方上兴修水利,索性将闲置的石板路的石板撬走,让石板发挥余热用在建新水坝去了,尔后,街道上的十几户人家也陆续搬迁到简易公路两旁生活,由此土味十足的草鞋弯地名就这样伴随社会的发展悄悄淡出。

几年前我回过老家一趟。清晨我来到坝头,平桥依旧静静地躺在面前,像往常一样等待我前去轻轻抚摸,坝水仍然从10多米高的泄洪口挤出,形成瀑布跌落坝下水潭,水花四溅,秀美而又壮观,此时我情不自禁的念诵出黄垍的诗句:“影落澄潭起素波,喷砂杨沫归长河”。好似诗人为此景而作。念着,念着,我来到桥上。桥面略显湿润,依稀可见墨绿色的青苔,细细的露珠散落在上面,正巧一抹阳光透过晨雾荡漾桥面,把我领到孩提时光:天真好玩的我们,总是嘻嘻哈哈,连蹦带跳,带着纯真,怀揣希冀梦想度过桥面去草鞋湾。此时,我的目光随着思绪停落在草鞋湾旧址处,却不复见她的踪影,哪怕是当年的一草一木。我望着,望着,思想几乎凝滞,此刻才真正感悟到厚重的沧海桑田成语的内涵。

我的老屋嘴上大屋就在草鞋湾的对面,一坝之隔。我出门踏上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过陇,只需走约200来米便来到大头坝桥头,再过两孔石板桥前行10来米就是草鞋湾街道,行程大约5分钟。这样短的距离,给儿时的我亲密草鞋湾提供了方便,现在印象还很清晰。

街北端的那家草鞋店铺前,搭有一个木亭,在木亭的檐下挂有不少的成品草鞋,在我们小孩子的眼里它就像放大了的草履虫,去拨弄它们就会摆来晃去地很是有趣,因此,小时候的我常常邀上玩伴去这里玩,站在凳子上去拨弄玩耍。也看见大人去拨弄,但不是去玩而是在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草鞋,穿上脚后付钱给店家,然后挑起货物,或推起土车,或抬上轿子赶他们的路去了。这条街上只有这一家卖草鞋的店铺,自然生意很好,凡是走长路的或是下力气的人路过这里,大多会停下喘口气,扯下搭在肩上的罗布毛巾擦擦汗,喝上几碗店家免费提供的茶水,然后换上新草鞋离店而去。

说是草鞋店铺,其实是几小间土砖房屋,没有铺面柜台,远不及街南端的那家杂货店,一看便知道是一户极普通的农家,靠编织草鞋出卖弥补家用。但来这里落脚的路人并不少,缘由木亭檐下的串串草鞋,穿上它轻便、跟脚、又凉爽,不积汗,比时下的凉鞋强多了。

穿上稻草编织的草鞋,哪怕陡峭石壁、崎岖山路、苔藓石道、泥泞田埂上均能行走自如,尤其是雨天走在乡间的泥泞小道上不会打滑,它的防滑功能赛过现今的任何一种胶鞋,就算是冰天雪地,套在布鞋外面行走,是顶级的防滑措施。看来,草鞋是当时极群众化的廉价实用鞋,买的人多了,一传十,十传百,草鞋湾这个地名就这样产生了,传开了。

另有一种传说,说元时易公仙“及老,结茅官道旁,织草履易食有余,则以惠人不求直,日日负稈于坐傍焚之,且织且烧,盛暑不废,…一日,稈烟不散,结为白云乃乘之而去,今名其地为草鞋湾,山曰:'易公仙’”。

地名是社会现象、历史现象,是人类文明历史的痕迹,是民族心理和地方习俗的反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

如今,草鞋湾地名已经淡出,而我心中仍有一缕情丝系缚这片泥土,今用文字记录下来,释怀我眷念的启蒙生活,试图捡回我心中的草鞋湾,也为后人铭记,此地曾是先辈生养居息过的地方。

作者简介

水青(笔名),现年82岁。生于贵阳,长于长沙县,1978年起从事教育工作,1985年支教南粤。南粤工作时段,教学之余,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不少篇章分别被《中学化学》期刊(1995年第10期刊首)、《中华优秀科学论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等刊物收编,也有些闲文跻身报端。

扫  码  关  注

凤  视  界


女性视角看世界

家国情怀待人生

(每周二、五刊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