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萨拉热窝事件引爆,其实欧洲已经积累了50年压力

 静逸阅读 2023-07-21 发布于北京

1914年6月28日,一名青年学生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实际上,欧洲的这次爆炸,压力积累了50年,从1871年之后,欧洲的各个大国之间相互角力、彼此竞争,我们需要上溯到俾斯麦执政时期,来重新审视,欧洲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一个巨大的火药桶的。

【俾斯麦孤立法国、结成同盟国集团】

1871年,德国赢得普法战争,新上任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试图在欧洲建立一个同盟,使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保持稳定、为德国争取和平发展的时间、抑制法国的发展以防止法国复仇。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

法国在普法战争之后迅速恢复,这令俾斯麦感到困扰,由于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所以俾斯麦决定使用外交手段,切断法国与其友邦之间的联系,在国际上孤立法国。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俾斯麦首先拉拢奥匈帝国和俄国,使他们和德国结盟;其次,努力促成巴尔干半岛的和平,防止半岛上这些国家的争端破坏德国的同盟。

◆阻止俄国与法国结盟:

1877年,俄国和土耳其再次为争夺巴尔干半岛发生争端,影响到俾斯麦构想的力量平衡;同时,因为俾斯麦与俄国首相戈恰科夫之间的私人恩怨,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秘密缔结了德奥共同防卫联盟。

之后,德国和俄国很快意识到双方的敌对关系将为自己带来不利,德国害怕俄国和法国联合,俄国也想通过德国与英国抗衡,1881年,德国、奥匈帝国、俄国签订了“三帝同盟”。

1887年,“三帝同盟”废止,但是德国和俄国又签订了一项秘密的“双重保障条约”,双方约定,除非德国攻击法国,或者俄国攻击奥地利,双方与其他第三国交战时,彼此都将维持中立。

就这样,俾斯麦运用他的外交手段,阻止了法国和俄国的联盟。

◆成立三国同盟:

1882年,俾斯麦又把意大利拉进了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联盟。通过这次结盟,三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如果德国与俄国开战,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将帮助德国,防止俄国从背后偷袭奥匈帝国;如果意大利与法国开战,德国和奥匈帝国将帮助意大利。

三国同盟示意图

1883年,巴尔干半岛上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地位,也加入了德意奥三国同盟,同盟国集团形成。

◆与英国交好:

在与英国的关系上,俾斯麦力图使英国与德国交好,而使英国与法国关系恶化。

俾斯麦敬重英国保守党的本杰明·迪斯雷利,反感英国自由党的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当迪斯雷利的保守党执政时,俾斯麦积极活动,希望与英国结成同盟。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首相迪斯雷利见惯了俾斯麦的外交手段,虽然他们都认为德国实力强大,应该与其结盟,但他们都对俾斯麦是否值得信任表示怀疑。

俾斯麦则利用英国与俄国、英国与法国之间的矛盾,促使英国倒向德国一边。

为了挑起英国与法国之间的矛盾,俾斯麦支持英国占领埃及,这样英国和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就会产生冲突,导致两国不和。

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担任英国首相期间,德国与英国签订了非正式协议,从英国手中取得了黑尔戈兰岛,这个岛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对德国海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黑尔戈兰岛位置示意图

19世纪80年代末,俾斯麦在整个欧洲的政治框架已然成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结成稳固的“三国同盟”;德国与俄国、德国与英国关系友好;法国被孤独地隔离起来。

【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下野】

1888年3月9日,德皇威廉一世去世,他的儿子腓特烈·威廉继任后,只过了99天,也病故了,于是威廉一世的年轻的孙子威廉二世即位,时年29岁。

威廉二世自小在军队中长大,俾斯麦的执政和外交方式,长期以来被军方反对,年轻的威廉二世对此也不例外;刚刚登上皇位,威廉二世渴望在国内政坛和国际关系中一展身手,在很多问题上与俾斯麦发生分歧。

此时俾斯麦已经73岁,执政长达26年,1890年,这位心灰意冷的“铁血宰相”向新德皇递交辞呈,正式下野。

德皇威廉二世

从这以后,威廉二世开始主导德国的内政外交,他全面改变了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导致与俄国和英国的关系恶化,欧洲各国之间的危机也越来越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德皇威廉二世的任意妄为有脱不开的关系。

【德俄交恶、俄法结盟】

俾斯麦下台不久,威廉二世就开始破坏前宰相的外交框架,他拒绝了俄国继续签订“双重保障条约”的要求,理由是他不喜欢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认为他有“侵略性的友善”。

威廉二世的这个做法必然使俄国担心德国会与英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1891年,俄国与法国签订了和平协议,1892年,这项协议发展为军事互助协定。协定中约定,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在遭到攻击时,另一方会立刻进行援助;其中一项条款尤其表现了法国和俄国对德国的敌意:“三国同盟”中任何一方进行动员,法国和俄国将立即进行动员。

法国的布瓦代弗尔将军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明确表示,“动员意味宣战”,沙皇对此默许。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

从此,法国跳出了俾斯麦苦心孤诣制造的“政治隔离圈”,欧洲开始形成除了德意奥三国同盟以外的又一个政治集团,两大集团互相对抗,全面战争的导线就此埋下。

【德英矛盾】

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在海外的商业与殖民地,已经与英国发生多方面的冲突,但在这位深谙权术的老宰相的手段下,这些冲突被消弭于无形;俾斯麦下野后,威廉二世希望继续由自己的手段影响与英国的关系,但他过多地依靠武力威胁,最终使英国与德国的关系一步步走向恶化。

◆抢夺土耳其铁路:

1892年,德国毫无预兆地发给英国一封文件,要求英国退出在土耳其铁路上的竞争,把这项特权让给德国。英国人感觉这封文件像一份最后通牒,因为德皇强调,在德国的商业网中,“坐着一只牙齿锋利的蜘蛛”。当时英国自由党刚刚上台执政,为了不引起事端,忍下了这口气。

◆克鲁格电报事件:

1894年,英国殖民者为了抢夺布尔人在非洲南部发现的金矿,由英国南非矿业公司的詹姆森带领600名士兵,远征德兰士瓦。结果在1896年1月,英国的这支武装被德兰士瓦的部队包围,全军覆没。

德兰士瓦位置示意图

威廉二世得知此事以后,向议会提出,应声明德兰士瓦为德国的保护国,派兵进驻德兰士瓦。此举无异于向英国宣战,招致首相霍亨洛埃和议会的坚决反对。

威廉二世还是压抑不住兴奋,给德兰士瓦的克鲁格总统发了一封贺电,声称“你和你的人民在没有任何友好力量的帮助下,独力击退入侵的有损和平的武装分子。”

这封贺电的内容被英国人截获,他们感到受到了极大的冒犯,其电文中的“友好力量”一词,无疑是在向英国示威。

英国立即展开反击,《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表示,“英格兰永远不会在威胁面前退步,永远不会被侮辱屈服!”伦敦的很多德国商店被砸,停泊在英国港口的德国商船遭到袭击,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德国展开对抗。

事态的结果是威廉二世不得不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信道歉,他在信中辩解道:“我从未想过用这封电报来反对英国或您的政府。”

◆四处树敌:

威廉二世认为自己的这次“屈服”是因为缺乏实力,于是开始扩充德国海军。1897年,他对德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说:“三叉戟应该握在我们手中。”威廉二世想要通过扩充海军展示更强大的武力,未料这引起英国的危机感,作为应对,他们也加强军备竞争,战争的因素进一步扩大。

德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威廉二世树敌的脚步一刻不停:他在访问叙利亚大马士革时宣布,德国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徒的保护者,英国和法国都感到受到了挑衅;他声称德国要做土耳其的保护神,俄国对此深表不满。

俾斯麦曾用巧妙的手段,让这些列强互相攻击,但是现在,列强的眼中都只有威廉二世挥舞的拳头。

【协约国集团形成】

◆英法签订协约:

1898年至1901年期间,考虑到英国在殖民地问题上与德国的纷争,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二战前夕英国首相亚瑟·内维尔·张伯伦的父亲)多次提出与德国结盟,却遭到德国的拒绝。

威廉二世的想法是,一方面,德国可以继续扩建海军,起到震慑英国的目的,迫使英国在全世界各处的殖民地对德国让步;另一方面,和英国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让英国心存希望又不会与德国敌对;还有一方面,他担心与英国结盟会使德国夹在英俄冲突之间,不得不为英国的利益付出代价。

威廉二世的做法带来了适得其反的后果,英国开始考虑加入俄法同盟。张伯伦明确表示:“英国艰苦卓绝的孤立时代已过去”,如果德国继续拒绝,“我们也考虑与法俄恢复友谊”。

德国完全不为英国的态度所动,他们认为英国不可能与法俄结盟,这“纯粹是一种英国的诈术”。

事实上,1901年的时候,法国政府已经开始与英国接触了。英国的兰斯当爵士与法国大使保罗·康邦就双方在非洲的殖民地问题上达成了妥协:法国占领摩洛哥,英国占领埃及,双方互相承认对方领地的合法性。

1904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双方冰释前嫌。

英王爱德华七世

1904年4月8日,英法签订协约,欧洲形势发生巨变。英法协约的签订,标志着两国停止争夺海外殖民地,开始合作对抗德国的威胁。

◆威廉二世破坏英法俄关系:

对于英国与法国的化敌为友,德皇感到非常懊恼,他想出各种方法挑拨英法俄之间的关系。

日俄战争期间,俄国派波罗的海舰队驶向远东,威廉二世给沙皇提供了一份假情报,警告沙皇说日本的鱼雷艇正在英国东侧的北海准备拦截。结果导致俄国舰队误击英国拖捞渔船。英国为此几乎要和俄国开战,派出海峡舰队追击俄国舰队,最后沙皇不得不对英国道歉,才平息了双方的剑拔弩张。

1905年3月,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公开表示支持摩洛哥的独立,公开挑衅法国,令法国国内民众普遍为之震怒。法国外长泰奥菲尔·德尔卡塞建议法国政府采取强硬立场,但法国政府害怕德国开战,逼迫德尔卡塞下台,由法国总理莫里斯·鲁维埃兼任外长。

1906年1月16日,德国召集了13个国家,在西班牙举行会议,讨论摩洛哥的未来。参与会议的13个国家当中,只有奥匈帝国支持德国,英国、俄国、西班牙、美国都支持法国,甚至连同盟国集团的意大利也站在法国一方。

5月31日,形成一份最后决议,法国为了避免战争,决定撤回部分对摩洛哥的管制。

摩洛哥危机事件,表面上是德国依靠武力威胁,使法国屈服,放弃了在摩洛哥的部分权益,但实际上促使英国和法国的协约关系更加紧密,威廉二世的行为再一次得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威廉二世还幻想能把俄国从俄法阵营中拉过来,1905年7月,他在访问俄国时,突然拿出一份事先准备好的条约,想要让沙皇尼古拉二世凭一时冲动签字。但是尼古拉二世表面上答应威廉二世,转头就把条约交给大臣们审视。俄国大臣们认为这份条约完全违背了俄法结盟得原则,他们反对签约,还把条约的内容透露给了法国。随后,威廉二世精心炮制的这份条约就静静地躺在废纸篓里了。

沙皇尼古拉二世

威廉二世这次失败的外交,不但增强了沙皇和俄国对德国的不信任,而且促使英国和俄国开始靠拢。英国和俄国之间尽管长期存在矛盾,但是因为俄法协约和英法协约的存在,英国与俄国早晚都会走到一起,对德国共同的危机感促使这一天早日到来了。

1907年,英国和俄国经过多次谈判,终于消除了彼此的歧见,互相之间达成了协议。

从这时开始,欧洲最强大的几个国家,分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这个局面的形成,就是在俾斯麦下台以后,威廉二世冲动、任性、强权的后果,他自己促成了一个与德国对抗的集团。

【欧洲火药桶的形成】

欧洲力量的重组,并没有形成势力之间的平衡,而是在两个势力集团之间加强了壁垒,这些壁垒上装满了一触即爆的火药,与其说出于扩张的野心,倒不如说是出于恐惧,各个国家都急剧增加军费和扩充军备,整个欧洲开始变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火药桶,只等1914年7月那根导火索的点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