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见敦煌——大西北游记之八

 赫建 2023-07-22 发布于吉林

5月28日午后,我们参观完“石油小镇”,驱车前往敦煌。这日晚,我们要在敦煌看一场大型情景剧《又见敦煌》。29日上午,我们将参观“东方卢浮宫”——敦煌莫高窟。

车从“石油小镇”出来,我们要去阿克塞镇用餐。车进入镇子,只见街道干净整洁,路两旁绿树成荫。街道安静的让我怀疑这里可是镇政府所在地?路上没有车,亦没有行人。虽然这天是周日。

想起昨日早九点多钟,车经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洲首府德令哈市时,刚进市区也是这样的情景。看见一个散步的女孩子我竟然很兴奋,终于看见人了。

车路过一个酒店,我见一对披着红绸缎被面的新人及他们的父母从酒店出来。这样的结婚装饰我还是头一次看到。这是当地的民俗,很喜庆。我猜想,新人身披红被面应该是代表家庭生活富庶和美的意思吧。我看着他们笑,感受着他们的幸福......

这与诗人海子写的那首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描述的“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诗句情景截然不同。几十年过去,德令哈已然是一座戈壁滩上的现代城市,戈壁绿洲。

在阿克塞用过了餐,我们前往敦煌。这是我此次大西北之行最重要的一个参观地。

刚出阿克塞镇没十分钟,满眼便是沙漠。有的沙丘如小山一样高,这是沙山,是已经沙化的山峦,连绵数公里。就在这沙山之上,是一条2012年10月开工,2019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的“敦格铁路”,即敦格线。它是中国境内一条连接甘肃敦煌至青海格尔木的国铁Ⅰ级电气化铁路。

这段铁路是以桥梁的形式建在沙山之上的,每一根柱子深深地扎在沙山里。铁路从西至东,蜿蜒数公里,如一条长长的巨龙横卧于大漠之上。沙山最高处于柱子和地面平行距离的三分之二处。我想,如果风沙再大些,这沙山是否会淹没铁路?

车又行一个多小时,司机马师傅在路边宽敞处停下车,让我们下车看看走的这条“阳关大道”。我以为师傅在开玩笑。其实,这条路真叫“阳关大道”。

原来,唐僧取经前曾有一高僧取经途中路过此地并在此圆寂,化作了远方的佛山,那佛头在金河水库方向,脚于阳关路方向,于是便有了“头枕金河,脚踩阳关路”的说法。我朝远方望去,那山势确如一巨大卧佛,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车又前行半个多小时,路两侧有了树,郁郁葱葱,泛着新绿。不仅有树,还有成片的葡萄园。我们到阳关镇了。

 阳关镇,沙漠上的绿洲。这里因种植葡萄而闻名。阳关镇98%的耕地都栽植了葡萄,栽植面积达到6、7万亩,并形成了“一乡一品”的葡萄生产特色。是甘肃省最大的葡萄基地。被誉为“甘肃的吐鲁番”和“中国的第二个葡萄沟”。

 看着葡萄园,我想它是怎么解决灌溉的,是不是采用地面铺设管道呢?的确如此。阳关东侧有一党河水库,从党河水库引水灌溉,让曾经荒芜的阳关变成了绿洲。大面积种植葡萄,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更带动了当地人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曾经的阳关,是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的。今日我见之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一片荒芜,而是树茂林丰,农牧鱼协同发展,葡萄串起整个镇子的好地方。

车出了阳关镇即到了敦煌市。这晚8点我要去看由王儿将出品、张潮歌导演的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

室内情景体验剧对我而言还是新鲜事儿。我看过央视播出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其舞台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我想,《又见敦煌》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表演方式。

演出地点在敦煌莫高窟数字中心旁的湖蓝剧场,这个剧场为下沉式结构。拿着票,我们来到入口。这是一个从地面修建至地下的通道,就如到地下停车场。坡道很长,且转了两个弯才进入演出大厅的安检口和检票口。入场一看,若大的剧场竟没有一把座椅,所有观众都要站着看。这是什么风格呢?于是,我很期待。

演出分四个场地,一是演出大厅,无座椅,观众站着观看;二是在小演出室,演出室上下三层结构,观众站在室内,低头或抬头可见下面或上面室内演员的表演;三是在另一个演出大厅,无座椅,大厅内有多处用箱子搭建的高高低低的演出道具,正对门的墙面有多个表演洞窟。这是取材于莫高窟的洞窟外形;四是在剧场,有座位,正前方是舞台,舞台候场区亦是表演的一部分场地。

换了四个地方看一场演出,这也是我头一次体验。可见情景体验剧是一种创新的表演形式。观众们不再是座着看表演,而是身临其境,身在其中,与演员们互动,让人切实感受到那遥远故事中浓浓的中华历史文化。看着表演,听着原声态的歌和雄浑的音乐,有那么一刻,我有些感动,只觉血在向上涌。

晚8点准时开演至演出结束近三个小时,且大部分时间是站着看的,我竟然没感觉到累。虽然观众很多,有些拥挤,但依然被一个个故事情节带入到久远的过去。当那些与莫高窟有关的故事人物一个个从我眼前走过,我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他们生活的那一个个朝代,感受着敦煌的神秘与曼妙。

他们中,有出使西域的张骞,和亲西藏的文成公主,有唐朝后期收复河西诸州的大将张议朝,有征战沙场的将士,有西天取经的玄奘,有唐朝皇帝唐玄宗,有发现莫高窟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箓,还有文官、僧人、工匠和百姓等等。

《又见敦煌》通过立体式与多层次的演绎,再现了莫高窟从无到有,从诞生到鼎盛,直到揭开千年莫高窑神秘面纱的全过程,重新塑造了现代与历史上的莫高窟,横跨古今,使人瞬间穿越千年,梦回敦煌。

《又见敦煌》让我看见了莫高窟壁画的精美绝伦,它复活了数千年的敦煌历史。全新的观演模式,让观众穿越千年的藏经洞与莫高窑,横跨七千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感受东方古典之美和敦煌的神秘......

随着音乐或雄浑激昂或琵琶错杂的不断变幻,沿着长长的丝绸之路,拨开沉寂千年的漫漫尘沙,历朝历代的兴衰交替逐一呈现在我面前。那是穿越千年历史的长卷。在这长卷中,我看见在凛冽的寒风下,在浑厚而低沉的鼓声中,索靖将军与将士们英勇抗敌;我看见唐朝勇士收复疆土,重开丝绸之路......

其实,最让我感慨的是清朝末年的1892年,云游道士王圆箓走进莫高窟,他感慨“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之后,他定居于此,看护莫高窟,省吃俭用,清理洞窟积沙。

据传,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他就花了近两年的时间。

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意外发现了藏有佛经、文书和文物6万多件的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窟,由此揭开了莫高窟新的历史篇章。

这也引来了疯狂的掠夺者,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相继掠走洞中大量经书等文物。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藏经洞的发现,让敦煌的名字传遍寰宇。6万余件晋朝到宋朝的写本、刻本及各类文物,在封藏近千年后重见天日。这是人类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推动了东西方学者的竞相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形成了一门新兴学问——敦煌学。

《又见敦煌》把道士王圆箓守护莫高窟的全部心血和他无奈将莫高窟的一部分藏品被骗卖给了外国人的复杂心理,演绎的淋漓尽致。看了让人为他伤心难过。他本是一普通道士,却把自己后半生献给了莫高窟。他身材矮小,却肩负着守护莫高窑的重任。他力图通过努力使莫高窟恢复与重现辉煌。

他自知不该卖这些宝贝,可没钱怎么去修复不断被风沙侵蚀的莫高窟。他只能大声长叹:“我做的对吗?你们别恨我——”

是啊,“你们别恨我”,既是对当朝人说也是对后人讲。如今,那些被掠走的宝贝在多个国家博物馆收藏,它们变成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虽身在异乡,但永远是中国的。

台词说的好:“我一直都在,我不会离开,我是你的绿水青山,我是你的大义无边,我是你从2100年走来的祖先......我是你的一瞬间,我是你的一千年!”

《又见敦煌》,让我深思,让我感慨,更让我感到幸运,我还能看见莫高窟,因为有那么多人的守护,从古至今不曾间断......

写于2023年7月1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