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四十课 曰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曰”字。

yuē指事。甲骨文字形,下象口形,上的短横表示声气。本义:《广雅》曰,言也。叫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用在句首、句中助词,无实义。《诗·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曰”字最大的特点是与“日”几乎一模一样。初学两字往往难以分辨。

虽然经过长期演变,但是两字的笔画和笔顺都是完全相同的。两字的区别主要在字形方面:在现在通行的简体字里“日”高瘦些,“曰”矮胖一点。两字的字形区别不是非常显著,但也不难识别。

在古文中,“曰”与“日”的差别并非高矮胖瘦,而是在于两字的左上部位封口与不封口。只要是左上角不封口的就是“曰”字,封口的则是“日”字。

所表达的意义相关

“曰”字不封口。因为我们通过气息流动说话,必须要张嘴,这样才能产生语音所以,“曰”的甲骨文是在“口”的上方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嘴巴的动作。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突出了表示说话动作的指事符号。

隶书则写成与“日”相似的字形。

“日”字象我们看到的太阳,本来的字形是一个圆圈里面一点。太阳是一个完整的圆,没有缺口。所以,“日”字没有缺口。

我们可以看由“曰”组成的“旨”字。“旨”字甲骨文的一个写法就是“上”+“曰”。下面的“曰”已被拉长,与“日”相似但其左上角开口说明这是“曰”字

在汉语里“曰”、“言”和“说”三个字都表示“说话”(交流信息)。在使用中三字又各有侧重:

“曰”主要作动词,作“发语之端也”(皇侃对《论语》“曰”的解释),用于引出说话的内容。在古文中“曰”的功能非常单一,没有用作名词表示“说话内容”的例子。仅有少数作助词的情况。所以在白话文推广之后,在文言文中引出话语内容的“曰”基本不再使用,突然消失了。

“言”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在表示“说话”这个动作时“言”最为形象贴切。《说文解字》解释“直言曰言”。直接说话交谈就是“言”。“言”在汉语里普遍可做动词表示“说话的行为”,和名词表示“说话的内容”,也有少部分做助词(如《诗经》静言思之。)可见,言字的功能要比“曰”强大许多,构词能力也强大得多。在表示“说话内容”的时候一般采用“形容词+言”形式。如:《礼记·表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 孔颖达疏:“大言,谓立大事之言。”“大言”、“小言”等词现代汉语基本不用,而“美言”、“谗言”、“格言”、“名言”、“狂言”等等用法却保留下来。

“言”字详细讲解可参考:正解汉字第二课 言

说shuō形声,从言,兑(duì)声。说的本义是通过语言平等地交流。在早期偏重于“解释”义。《说文解字》“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在表示“用语言交流”的同时通过“兑”包含了“平等”的意义。在古代,“曰”多用在地位较高的人向下级发言,而“说”从开始就强调了“平等”。所以,在现代化汉语的运动中“曰”被淘汰,而“说”取代了“曰”,在汉语中用于引出说话的内容。说与“曰”及“言”在语法上最大的区别只用作动词和名词,表示交流的动作和内容,而没有作助词的用法。

“说”字详细讲解可参考正解汉字第四课 说

根据北大CCL语料库数据的统计,“曰”、“言”和“语”在各代各朝文献使用数量比例大致呈以下特点:越往古代“曰”的使用越多,“说”的使用越少;越靠近现代“说”的使用越多,“曰”的比重越少;“言”的使用比例无太大变化。

从这个趋势,我们也可以大概了解汉语和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

在东周和春秋等早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匮乏,被记录下来的言论多为“智者”、“君子”等有学问或者有地位之人的言谈。因为这些言谈被认为有记录的价值。“曰”多有自上而下的特征。而绝大部分民众间平等的交流被认为没有被记录的价值。在文献记录中交流双方平等的情况并不多。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说”的使用非常少。

在其后的社会发展中,虽然自上而下的言谈仍然是大多数,但是随着文化普及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有价值的平等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所以,“说”的记录越来越多。到明朝“说”的使用数量已经超过“曰”。

而在汉语现代化运动之后,伴随白话文以及平等意识的崛起,“曰”的地位完全被包含“平等”的“说”所替代。这不单是语言上的进步:用语法功能更全面,使用更灵活的“说”替代虽然字形简单,但是语法功能单一的“曰”。更是思想文化的进步:用表示“平等交流”的“说”替代表示自上而下发言的“曰”。

见微知著,通过这三个字的不同发展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到社会文化的进步。

这也是汉字的魅力之一。不需要长篇大论,汉字本身就体现了中华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这也是我们课程的价值之一:通过一个一个汉字展现宏大的中华历史文化。

好,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