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八十九课 政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字。

zhèng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本义:匡正。《说文》政,正也。本质意义:使个人或集体发展符合规律。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主持政事、政治、政事、集体事务等。又指使发展符合规律的主体或方法:政府机关、政权、官长、主事者、政策、法令、策略等。通“征”(zhēng)征伐、征税

政字的甲骨文、 金文、 小篆虽写法略有不同, 但均是“从攴(pū) ,正声”的形声字。《说文》“政,正也。”

zhèng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正解汉字:正

“攴” 是个部首字。读pū,是手持武器或工具的动作。《说文》:“攴, 小击也。” 甲骨文象手持工具或者武器的形状。此字后变作“攵”,多用于偏旁部首。

在近现代,人们对“政”的解释特别突出“攴”的意义。认为:“政”从攴( pū),攴是拿武器敲击别人,意为统治者靠暴力迫使民众服从其意志。这种解释不但违背“政”的本意,不符合《说文》等传统注解,也和经典中“政”的意义毫不相关。

首先,经典里的“政”根本没有包含“暴力迫使”的含义。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第十二)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就是要使国家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你以符合社会规律的方法统领国家,谁敢违反规律呢?”

这是《论语》里孔子对“政”最清晰的解释。“政”就是“正”,“正”就是符合规律, 使国家发展符合规律,就是“政”。

类似的章节还有: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第十二)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第十二)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第十三)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子路第十三)

在这些章节里“政”都是让国家的发展符合规律的意思。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第二)

孔子说:依据实践心得施行政教(教育),就北极星一样:安静地停在自己的位置上(指明方向),其余众星就围着它有规律地运转。”

孔子通过比喻阐述“政”就是方向明确(符合规律),这与“暴力”也毫无关系。

西周以前“政”与“教”混然一体,官师不分。

施政本质上是对民众施行教育,匡正社会问题。“政”就是以身作则,引导、教育他人认识规律,遵从规律。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第二)

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说:“《尚书》里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弟”,这就已经是从政了,不然的话如何才算从政啊?”

《尚书·周书·君陈》:“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能孝于亲,友于兄弟,推广孝友之心,可成一家之政(教)。在家尽责,进而影响他人,使社会有清正之风,便是为政(教)。从政不必身居官位。

孔子说的“政”即当时之“教”。他以身作则影响世人,使社会有清正之风;又广收门徒,大开民间教育之门,成就了比官府政教更大的功劳。所以,怎么能说他“不从政”?

表达类似意义的章句还有:

子曰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 :“先之,劳之 。”请益。曰 :“无倦。”(子路第十三)

子张问政。子曰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第十二)

这些章句里的“政”都是以身作则影响别人,没有半点“暴力”的成分。

同样,道家经典《老子》里“政”非但没有“暴力迫使”的意义,甚至还作为“上善若水”的例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通过“水”的具体形象描述“道”的特征。

在老子看来具有“利万物而不争”特征的水简直就是“道”与智慧的化身。所以老子希望人们通过对水具体形象特征的理解感悟“道”,提高自己的智慧。如果我们的心理、思维、行为、言谈等方面都具有“水”的特征,那就接近理想状态了。如果国家的治理具有“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特征,同样也是“善治”了!

可见,孔子的儒家和老子的道家对“政”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政”就是使个人或者集体的发展符合规律。儒家实现“政”的最主要方是“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而道家实现“政”的主要方法是“利万物而不争”。两家的观点构成中国古代的主流“政”见。中国古代优秀的政治都有“以身作则”和“利而不争”的影子。

当然,在具体的治理或者教育过程中不免会出现需要使用适度手段惩戒违反规律之人的情况。但这些惩戒既非主流,亦非常态,更不是“政”的目的,仅仅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辅助措施。在中国政治里,凡是过分使用强制手段的政府都很快被民众推翻——与西方一千多年黑暗中世纪几乎没有任何暴政被推翻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说明“以身作者,利而不争”才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主流,暴力统治既不得人心,也没有长久存在。

将“政”理解为“暴力迫使”既没有经典章句的支持,也不符合中国古代政治历史事实。这个解释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理解“正”(正解汉字:正)的本质含义。“政”的目的是实现“正”,而“正”的本质是符合规律。“政”的所有方法、措施、手段的目的都是“使之符合规律”,而并非迫使对方服从统治者的意志——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最基本的理念。

“暴力迫使”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怎么可能是“政”的意义呢?做出这个解释的人如果不是既不懂汉字又不了解中国历史,那就必然是为了抹黑中国文化而故意为之。但凡认真研究过汉字,了解“正”的意义,或者对中国政治历史略知一二的人都不会认为古人造“政”字表达的是“暴力迫使”。

在将“政”解释为“暴力统治”之后,不少人就用这个来解释整个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从而否定整个古代中国辉煌的政治成就和伟大的文化传统。仿佛通过它们贬低,中国历代的政治就都是反人类,反文明的了。

这种打着寻找真相,还原历史口号的文化自毁,精神自虐的行为,具有极大迷惑性。对中国文化造成深远的伤害。所以,我们潜心研究,从一个个汉字入手,一字一诗篇,一字一文章,由字识经典,由字知历史,由字学文化。拨开云雾,和大家一起探寻传统文化真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