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九十三课 各 格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和“格”两字。

gě特别,与众不同《说文》各,异词也。从口攵,会意。攵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gè 本质意义:有差异的个体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每个各自

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说文》格,木长貌。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本质意义:差异的固化。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格子、栅栏法式、标准、规格、条例、制度、品格、格调又表示处理差异的方法:推究阻止、纠正、击打、格斗、击杀、搏杀、抗拒、抗御等。

“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基本元素相同与“出”高度相似。甲骨文“出”的上半部分是“止”,“各”的上半部分“夊”是“止”的倒写,均表行走之义。正写的“止”表示离开,倒过来的“止”表示回来。下半部“口(wéi)”指特定的范围,很可能表示古人居住的洞穴入口。两部分合起来,“出”表示“离开住所”,“各”表示“回到住所”。不同的人回不同的住所,于是“各”就被用于表示人和人之间的差异。《

说文》解释“各”是“差异”这个意义的文字表达。《说文》:“ 各,异辞也。从口,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说文解字注》:“辞者意内而言外。异为意,各为言也。

可见“各”表现的是个体的差异,其本质意义是:有差异的个体。与“各”相关的字大都包含“差异”的意义。

例如:“路”——不同足迹聚集而成的轨迹;

“络”——不同的丝线相互缠绕;

“骆”——有不同颜色的马(黑鬃白马);

“阁”——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即区分门扇的长棍;

“骼”——有差异的骨头。

“格”则总结性地表示“差异的固化”和“处理差异的方法”。

“格”的金文是“木”+“各”。《说文》:“格,木长貌。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一棵树木与其他树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枝干。“木长貌”就是树木的形态特征。“格”实际上就是确定树木差异枝干形状。所以,人们用“格”表示“差异的固化”,进而变为动词表示“处理差异的方法”。

例如:性格、体格、品格、人格、国格、风格、价格、规格、别具一格、不拘一格等词指的就是人或者事物之间的“差异”。格局、格言、格调、格式、格律、资格、定格等词是差异的固化。

格斗、格物、格校(jiào)、格正、破格、出格、升格等词展现的是人们处理差异的不同方法。

《论语》里只有一处“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第二)

通过政令领导百姓,通过刑罚整治国家;那么人民心里只想如何应付政令,避免刑罚,即使犯错也没有负疚感(不会主动纠错);通过身先士卒的实践体验引导,通过和谐交流整治,民众就能主动认识并纠正自身的错误。

“有耻且格”便是认识到错误与正常的差异,对自身的错误感到羞愧并主动改正。“格”既表示错误与正常之间的差异,也表示人们处理这些差异的方法。

共性和特性是事物的两个基本方面。万事万物在具有共性的同时也各具特性,各有差异。就象同一品种的树木,远看的形状都差不多。实际上每棵树的枝干都千差万别,绝不相同。于是,古人用这个典型例子造“格”字表现事物间必然存在的差异。

发现差异,找到共性是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在特性中发现共性是人们认识规律的主要方法。例如: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质量不等的物体上观察物体的运动变化的差异,帮助人们找到力和运动之间的普遍规律。如果只研究相同的力和物体就难以发现这个规律。可见,隐藏在事物内部规律(共性)必须通过不同物体的不同表现才能显现出来。就是格物致知的原理!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是传统哲学中关于认识世界的方法论。通过分析“各”和“格”两字的本质意义,“格物致知”的涵义十分明晰:通过研究(主观、客观;人文、自然)事物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发现规律。

古人普遍接受并将这个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宋代大儒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通过究察事理从而获得知识。

陆九渊则认为是格去物欲而求得天理。

明代王守仁理解成“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清末以后,受西方科学影响“格致”被用来统称物理、化学等研究自然事物的科学。

但是,通过格物发现的规律局限于研究对象,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通用于其他领域。对于探寻到整个世界背后的本质规律无能为力。当人们有更高目标,要探寻控制整个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的时候必须另辟蹊径。 

老子把这种情况归纳为: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不同的思想体系均以“道”作其思想的最高形式。例如,儒家的“君子之道”,道家的“自然之道”,墨家的“兼爱之道”等等。尽管“道” 在各种思想体系中的内涵和形式都有巨大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还是十分明显:“道”是认识的过程和结果,是主导行为的主观意识。

事物行走的具体途径是客观实际的“道”(路径)。

事物发展的抽象规律是主观认识归纳总结的“道(规律)”。

综合所有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是哲学层面的“道”(哲理)。

而老子的《道德经》将“道”从哲学思想发展到更深刻的层面:

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哲理)与主观世界发展规律(思维规律)的统一。

“道”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范围。不同学派研究的范围和层次不同,所产生的“道”自然不尽相同。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百家争鸣”。每个学派所格之“物”不同,产生的“道”便不同。先贤们的“道”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有其合理之处,都是某个范围的规律。所以,老子说“道可道”——物可格,格物可致知(道),研究某个范围的事物能得到那个范围的规律。

但要探寻整个世界的本质规律,则要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的范围。这显然超越了人类已有研究方法的能力。所以说:“非常道”——要找到整个世界的本质规律不能用现有的研究方法(常道),因为这些方法只能适用于特定范围。

同样的道理,老子还认为:“名可名,非常名。

概念(名)和规律(道)一样,都有特定范围。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范围所产生的概念不尽相同。——概念的本质属性是相对性。

通过“各”和“格”的字形发展,意义变化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发展的一些规律:每个汉字的字形、字义都有生命,有活力,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成长。同时,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字形、字义的变化发展始终以这个汉字的本质意义为核心。掌握汉字的本质意义能更帮助我们“一览之顷,纲提领挈,不待注释而其大旨焕然昭明矣。”高效率地掌握汉字在各个时代,各种场景的意义。

这种学习汉字的方法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交流能力,让我们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汉字在不同场景所包含的意义;还能通过汉字建立一套用联系的眼光看零散世界,透过个性(差异)和共性(相同)找到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思想方法,提升我们的思维水平与哲学素养。

所以,我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潜心研究,细心打磨。一字一诗篇,一字一文章,总结归纳每个汉字的本质意义。纲举目张,通过汉字的本质意义把它的所有意义关联起来。向大家展示汉字严谨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为汉字在新时代发展开辟一条道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