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一百零八课 罔 网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罔”字。

wǎng象形捕鸟兽的叫“网”。本义:捕鱼鳖鸟兽的工具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用网捕鱼搜罗收容周密的组织或系统喻指法律法令比喻笼罩。

wǎng形声从网,亡声。本义:渔猎用的网,同“法网结网。本质意义:使处于困境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诬、无中生有、欺骗等。禁止或劝阻(别、不要)没有通“惘”,迷惑、失意。

“网”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人们用来捕猎的网。后来,人们给“网”加声旁“亡” ,成为“从网, 亡声” 的形声字。再后来又加“糸 (mì)”旁变成“網”字。简体“网”恢复甲骨文字形。

古人将捕鱼的网叫“罟(gǔ)”,捕鸟的网叫“罗”,捕兽的网叫“网”。所以,有“网罟”、“网罗”等词语。后来“罟(gǔ)”、“罗”和“网”都统称为“网”。

“罔”是“惘”的本字;“網”是“罔”的异体字。甲骨文“罔”与“网”字形相通。“网”是罔字的初文,属象形。战国时期,为便于识读,加“亡”作声旁而成“罔”。此后“罔”字都以网为形,以亡为声,是形声字。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学会造网捕猎。网是在两根木棍之间用绳索交叉编织成许多格状的捕猎工具。这种捕具不遮光且通风通水,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能束缚那些误入网中的猎物,使之失去活动能力,可以用来捕鱼、鸟和野兽。传说在远古时,由庖羲(伏羲)发明并传给后人。所以“网”除了作名词表示网状物,还有“捕获”义。《说文》:“网,庖羲所结绳以渔。”

“罔”原是“网”的异体字,篆文时“网”加声符“亡”演变为“罔”字。两字的意义也逐渐分化。“罔”侧重表示“处于困境(误入网中)”的状态,又有表示“欺骗、哄骗、蒙蔽”等使之处于困境的意义,不再作名词表示网状的工具。

“网”、“罔”与“陷”(正解汉字:陷)的意义有相通之处,都表示束缚目标,使之失去自由活动的能力。

所以,在古代的经典中“网”、“罔”多为负面意义,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先贤们多在提醒人们注意避免受困时才提及“网”与“罔”。

《论语》无“网”字,而《道德经》仅一处“网”。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七十三章》)

这个世界的本质规律,不需要争辩而善于战胜违反规律的情况;不需要教育而善于影响事物的发展;不需要召唤而自然发挥作用;缓慢舒展而善于规划事物的发展变化。客观规律的影响无处不在,宽阔广大却不会遗漏。

《道德经》无“罔”字,《论语》仅三处“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探索创造就会受困于所学的知识,只想探索创造而没有扎实的学问基础则会一无所获。”

“学”必然需要“思考”,无思考如何学习?但思考有深浅远近,熟读死记是思考,发明创造也是思考。孔子说的“思”指实践、创新和传播推广。不能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创新,因陈守旧被所学知识束缚便是“不思”。只懂得学习,而不懂得如何把学来的知识转化成智慧,不懂得运用智慧发挥创造。这样的人最后就变成书呆子,被所学的知识限制,思想掉入知识的“陷阱”中。

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而想创造发挥会有一无所成的危险。

孔子这段话概括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求学当“学”、“思”并重。既不可学成书呆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被所学的而只是束缚思想。也不可没有知识基础,天马行空不切实际。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第六》)

孔子说:“人的生命本应直道发展。陷于迷惘的人生(不能直道发展)能免于厄难也只因幸运。”

人的生命与天下万物一般,无故不曲,不直有因。不直而生是因为经历事故被各种因素束缚而幸免。简单一句话说尽平淡之福,胜过多少道理。

孔子在这里告诫弟子,人生要正道直行,不要被各种因素迷惑。一旦被歪门邪道束缚,堕入迷惘之中,大概率会遭遇厄难。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第六》)

宰我问孔子:“假如有人告诉仁者,井里有人,他会跟着跳到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心得体验全面的人可能被骗去救人,但不会被陷害入井;可能被欺骗,但不会上当受困。”

司马光砸缸救童便是孔子对宰我“井有仁焉”之答。司马光砸缸救童,便是缸中有“仁”。世有愚忠、愚孝,而无愚仁。忠孝在心不在迹。一念忠孝,行有过,亦为忠孝。仁在德行,行有过则无德。故孔子曰“仁者必有知,知者不必有仁。”由此见成“仁”要求之高。区区两难如何难得了仁人?孔子言辞之间,隐约责难宰我攻于巧言善辩,而轻践行体验。

宰我未清楚“仁”的本质意义而以辩才之思问孔子。孔子的回答直指问题关键,其辩才智慧今人当学。议论探讨,不可流于巧言令色的诡辩,当直指问题本质。

所以,孔子儒家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引导弟子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力不断提升,实现的人生价值也必然不断增大,这才是人生发展的直道。沿着这条直道,才有可能实现最全面的人生价值——达到“仁”的境界。如果自身的能力得不到持续发展,必然会被身边的各种事情困惑而陷入人生的迷惘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