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一百零九课 殆 胎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用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殆”和“胎”两字。

dài形声。从歹(è),台声。本义:危险、困乏、疲惫。作副词表趋势:推测(大概、几乎)、范围(仅仅、只)、肯定(当然、必定)、时间(将、将要)等。假借为“怠”,懒惰。

tāi 形声,从肉,台声。本义:未生的幼体、胚胎。泛指事物的根源或初基、怀孕或生育的次数、衬在衣服被褥等的面子和里子之间用作填充的材料、器物初步而未修整的粗模坯子、环绕并装到轮箍上的实心或充气的橡胶垫、植物幼芽、养育、孕育等。

殆,会意兼形声,从歹(歺è),从台。其中“歹(歺)”,象形独体文,本作“歺”。“歹(歺)”的甲骨文字形像是有裂缝的残骨,隶变作“歹”。“歹”是汉字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意义有关。本义:残骨、坏。“歹(歺)”加“人”组成“死”。死sǐ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台”是“胎”的本字。“台”的部分金文字形与“以”相同。

“以”字最初是倒写的“巳(sì)”,表示新生儿与母亲相连。甲骨文在“巳”字基础上再加“人”另造会义字“以”,表示母婴通过脐带相连。胎儿成型,具有人生价值,从这一刻开始,胎儿就和母亲产生联系——这是“以”的最原始意义。(正解汉字:以)

“台”的金文有一部分写作“厶”(“以”,倒写的“子”)加“口”(胞胎)表示孕始胎生,有“始生”之义。所以,“台”的本义是:胎、胎胞。本义消失后,篆文加“月”另造“胎”替代。

可见,“胎”字始于“台”而“台”源于“以”。“台”本义:未生的幼体、胚胎。本质意义:事物的根源或初基。

“歹”(死亡、危险)与“台”(胚胎)合成“殆”字表示事物发展处于危险之中。

在经典中的“殆”多表示“危险”义。例如,《道德经》两次提及的“知止不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天和地一起运行,降下甘露滋润万物。不需要人安排指挥就均衡发展。事物的规律在发挥作用的时候才被认识产生概念。有了概念才知道规律的作用范围和界限,知道了范围和界限就可以避免违反规律的危险。本质规律对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作用就好象川谷汇聚到江海一样。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实践中,外在的评价与自身的体验哪个更可靠?自身的体验与获得的物质哪个更有价值?获得体验与失去体验哪个才是问题?对实践目标产生超过正常范围的感情必然浪费大量精力;积累的心得越多,失去的实践动机就越多。所以,在实践中清楚自身的能力范围,避免纠缠在远低于实际能力的事情上;清楚什么时候应当停止(放弃能力外的实践),避免危险。这样的实践体验才能持续提高人的智慧。

老子认为,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范围、边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要打破应有的边界——知止,如此方能让事物发展顺畅,不被中断——“不殆”。

《道德经》中5次出现“殆”,均为“不殆”。老子多处阐述如何让事物(特别是主观意识)的发展不被中断,不陷入困境。“不殆”才能让事物获得充分的发展。

《论语》中孔子同样提醒弟子要避免思想发展停滞的危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探索创造就会受困于所学的知识,只想探索创造而没有扎实的学问基础则会一无所获。”

只懂得学习,而不懂得如何把学来的知识转化成智慧,不懂得运用智慧发挥创造。这样的人最后就变成书呆子,被所学的知识限制。没有扎实的学问基础而想创造发挥会有一无所成的危险。发展思维当“学”、“思”并重。既不可学成书呆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也不可没有知识基础,天马行空不切实际。

孔子以亲身经历提醒弟子:“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想创造发挥,没有什么进展,还不如脚踏实地学习实践。”

孔子和老子一样,多处强调发展(特别是主观意识的发展)要符合规律。主观意识按照规律才能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如若不符合规律,即便再努力也会陷入止步不前,发展停滞的危险。所以,孔子特别强调要循道而行: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

孔子说:“认识了真理就马上实践坚持,这就可以了!”

这里“”、“”表时间之连贯,并无实义。指发展终结,不再变化——坚持、固守。 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从“闻道”开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条件优劣,甚至出生入死,都“实践、坚持”——“无终食之间违仁”才能最终成就“君子”。闻道为“”,死守善道为“”,“朝闻道夕死”便是中庸。

人的最大危机是思想发展偏离道(规律)。思想发展一旦偏离规律,必然产生错误的认知,贻害人生。所以,孔子和老子都特别强调“道”的重要。坚守正道,正道直行,才能“周行而不殆”。《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孔子与老子,儒家与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