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理化也是烽火连天藏着血与泪,待知晓,不再说枯燥无味不想学

 哈你 2023-07-22 发布于河北

文 ‖ 哈你

每一个公式、每一条定理后面都隐藏着一段血与火、泪与汗的历史,这里面有慷慨的悲歌,有胜利的喜悦。要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一部自然科学史绝不比一部社会科学史逊色。

——梁衡

作者梁衡的这句话何尝不是每一个正在看《数理化通俗演义》的人之心声,过去书本上一个个枯燥的公式,在这本书里成为一段段血与泪的历史。那个让你曾经困惑的无理数,却是一个人用生命换回来的真理,他的名字叫希帕索斯;那个让你曾经头疼的能量守恒,里面也蕴含着一个跳楼的故事,他的名字叫迈尔,然而他的脆弱成就了焦耳,不畏人言的焦耳终于验证了能量守恒,人们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为单位;那个你学了多少年,用了多少年的小小坐标系,有着笛卡尔的爱和智慧;……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把人们拉回那个跌宕起伏的场景中,去感受这有血有肉的数理化之旅。

1

作者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的散文家、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等,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等,有《壶口瀑布》、《青山不老》等多部作品入选大、中、小学教材。曾任《光明日报》的记者、《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也许正是因为这么多年的新闻工作,他让这本《数理化通俗演义》不像其它科普读物那样,有用却没有温度。在这本书里,你看到的是科学家为了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有血有肉的伤痛和欢喜,为国为民的大无畏精神。让人即使合上书,依然感到热血沸腾,每每拿起又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本书从第一次出版迄今已经三十余年,截至到2018年也已经再版了十八次,足可以看到人们对它的喜欢。迄今为止,这本书仍旧是唯一一部以章回小说的样式来记述科学史的书,作者称是为枯燥的数理化包上了“一层薄薄的糖衣”,而就是这层糖衣不知在这三十年拯救了多少对数理化头疼的少年。

一位曾经看过这本书的少年说:“我以前特别头疼无理数,它让我看见了就晕,但是在读了无理数的故事后,才知道原来它是有人用生命换来的真理,从此我对它肃然起敬,好像也不是那么难了。”科学的路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一个公式,一个真理被发掘之后,可能是对当时执政者权利的动摇,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出,虔诚的教徒们肯定也是不会善罢甘休,那时那刻,它不是课本上的一单元、一课知识,而是明里暗里的争斗。

2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它有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一、科学本身。

《数理化通俗演义》从屈原问天开始,开始挖掘人类居住的地球,天上、地下,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能触及到的,能想到的,这些事物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这里?这一问便开始了人类孜孜不倦的对科学的追求。作者从发现奇数、偶数的毕达哥拉斯开始,一点点讲了无理数的发现者希帕索斯,完成古代原子论的德谟克利克,开辟了物理、天体的亚里士多德,一直到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再到笛卡尔创立直角坐标系,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道尔顿提出分子原子说,等等许多科学家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之路,然后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华特生、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来结束。

这个对科学的整理过程,让看过本书的人豁然明白,数学的由来,物理的由来,化学的由来,以及生物的由来。这样一来,你看就连学科本身也不再是冰冷冷的了,也有了温度。

一位执教多年的老师曾经说过,许多家长在到了初三的时候,都会跑过来问他,怎么让孩子对数学有兴趣,老师说每每到这时候,他都很无奈,因为初三了,马上要中考了,而这时你却让孩子有兴趣,老师说我只能说抱歉。兴趣不是马上要考试了,才培养的,是一开始你接触这个学科时,就该考虑的事情。只有一开始有了浓浓的兴趣,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才会从可能接下来枯燥的过程中,找到乐趣,那是探索的乐趣,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成就感给与的。

这本书恰好改变了数理化亘古以来的刻板形象,用通俗易懂的故事,一点一点把人们带进科学研究的世界。

有人曾经为此做过实验,让一个班的孩子读这本书,另一个班不读,一学年之后,读过书的班级孩子们在数理化的学习上成绩确实有了很多提高,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科学家本身的故事。

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有那么高的成就,必定是不愁吃不愁穿,每天只用做做学问。而现实往往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个有着大成就的人往往经历的伤痛比平常人更多。

有谁会想到著名的“珍妮纺纱机”是因为两夫妻吵架吵出来的呢?贫贱夫妻百事哀,总是会为了生活的柴米油盐争吵,哈格里沃斯和珍妮也不能幸免,生活的窘迫让他们必须要多纺些纱才能好一点,可是老旧的纺车就那样磨蹭,有什么办法呢。这一天两夫妻又吵架,哈格里沃斯一气之下踹翻了纺车,看着那倒立的纺车,他突然就有了办法,经过改善后的纺车,一天可以纺出来很多纱了,哈格里沃斯是爱着妻子的,虽然也会争吵,他用了妻子的名字为这台纺纱机命名。

一个艰苦又感人的故事跃然纸上,从此看过书的人一定记住了“珍妮纺纱机”,记不住也没关系,一定会感知到夫妻本是同林鸟,苦难来临时,不只是有各自飞,还可以一起吵出些创意来,来改变这艰苦的生活。

而在这些故事中,更是出现了许多科学家,他们放弃了申请专利的机会,将自己的成就奉献给全人类。这些成就至今都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X射线的发现者伦琴,他放弃了对专利的申请,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实验室向着专利局的那一面窗户,永远是紧闭的。他把自己的发现奉献给了人类,不受任何专利、文件的束缚,更不受任何集团的操纵,他的奉献让我们在今天走进医院时还可以享受这免受开刀之苦就可以明了骨骼有没有出问题的便利。

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放弃了个人发财的机会,给后世人的生活和研究带来了便利。这种奉献的精神不是对读书人最好的精神洗礼吗?

三、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方法。

还有很多人以为凡是有大成就的人,必是聪明的人,这本书改变了读书人的看法,这些成就莫不是前人用了极度的耐心和坚持,以及不停的思考和创新才获得的。

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发现,圆周率一直是作注人的难题,对于它的精确度一直众说不一,王莽时期精确到3.1547,张衡精确到3.1466,发现了这个问题后,他决定弄清楚。

那时还没有阿拉伯数字,可以想见这个问题是多么难解决,后来祖冲之在研究中发现了记载的割圆术,便用来试一试,他把竹子一根根破成细条,截成段,小山一样的竹条让他一根根摆进圆里面。有一天在圆周被分到九十六份的时候,他推开窗花想透透气,没曾想一阵风吹来,竹条被吹乱,一切都白费了,祖冲之的心痛啊!只见他一把将所有的竹条都拂掉,说到索性乱了就重来吧。

经过日日夜夜的摆弄,一双手也因此伤痕累累,最后终于推算出当时最精确的3.14159261,这个精确度直到一千多年后才被数学家阿尔卡西的计算超越,也正因为这样的精确度,圆周率在国际上曾经命名为”祖率“。

从书中我们知道许多人在研究中,发现工具不合适,就开始自己研究,造出合适的工具。缺什么造什么,没什么造什么,一切困难都不能阻碍探索的脚步,这不正是做学问的态度吗?如果正在求学的孩子看过这样的书,对于引导他去探索何尝不是一种鼓舞?

不畏艰险肯攀登,这样的理念注入体内,这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便多了许多勇气。

3

许久以来人们说到读书,多是文学一类的书,这本《数理化通俗演义》将枯燥的数理化公式、符号,用有趣生动的手法,将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探索故事送到我们面前,实在是我们这些后来人的幸运。

作者通过一条时间线将人们从遥远的古时候带到了近代科学时候,让读书人仿佛置身在时间的河流中,有了一次不一样的数理化之旅,而等到返航回来,却发现已经从开始对它的不屑一顾,变成了赤诚的热爱。

因为这本书带给人的震撼和阅读的快感,不亚于任何一本文学巨著。正因此它被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如果此刻你还在头疼数理化怎么学,就赶紧去读一读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