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历史】最早期“拍拖”是指“花尾渡”,你有坐过吗?

 中山历史 2023-07-26 发布于广东

花尾渡,是二十世纪广东水路客运全盛时期的一种内河运输工具,船体硕大,“楼”高三层。上层为餐楼(一等客舱),中层名公舱(二等客舱),下层及船首均为货舱。花尾渡以其不设动力机舱为特点,由小火轮拖带。因其容量大、噪音小而深受旅客欢迎。

中山的花尾渡是大型木质拖渡船的美称,是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独具特色的客货两用船。船体木质,近乎平底,船身吃水很浅,甲板之上有两层,每层布满一尺见方的小窗户,整艘船身绘上鲜艳的颜色。这种船本身无动力,要靠一艘小火轮远远拖着航行,因而就有了“花尾渡”的美称。

二三十年前,富华酒店旁的岐江河上,食街、海鲜坊,让这里的夜晚更精彩。  图片来源:《中山(1986)》

花尾渡行驶时需由小火轮拖带,中山人俗称为“电船仔”,但水上船家有自己的行话叫“拖头”或“先行”。当花尾渡船驶近码头时,小火轮就会改拖带为并靠带行,船家行话叫“拍拖”。昔日青年男女谈恋爱害羞而不敢张扬,取而代之叫“拖”,就是从那借来的术语,将相恋男女手拉着手缓缓而行的情景比作“拍拖”,十分形象。相互分手则借用了小火轮与花尾渡“斩缆”、“撇甩缆”的术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山到广州、梧州等地还要乘坐花尾渡,即乘客乘坐的船是没有动力的木船,要靠另一只动力火船拖拉。图为停靠在广州的新安号花尾渡。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中山至广州却没有公路,唯一代步的就是花尾渡,直到解放后的第三年,才修筑了广珠公路。但要命的是,由于珠三角地处水网地带,这条公路被多条河道拦腰截断,汽车到沙口、细滘、容奇等渡口都要停下来等候过渡。车要上船,乘客亦要下车上船。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山到许多地方都要坐船。图为石岐客运码头及“红星”号客轮。图片来源:《中山市地名志》

《中山市志》记载,上世纪20年代,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长堤沿岸的码头都非常繁忙,每天往返岐江河的花尾渡、木驳船四五十艘,大量的物资云集于石岐长堤码头,码头搬运装卸行业随之发展兴旺起来。但该行业一直为封建势力所操纵,码头工人一直遭受无良的码头“把头”压榨,一直到解放后,搬运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逐步组织起来,并开展了民主改革运动,才得以彻底解放。

从邓老师的风俗画看出当时花尾渡上宵夜茶烟酒供应,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个豪华的船艇,花尾渡上有游走四方的艺人在船上唱大戏,上了船就敲锣打鼓,以赚回(水脚费)路费。

以前坐花尾渡到广州走亲戚,一落船,船站门口整整齐齐一排排三轮车依次上客送到目的地一般不超过一元,五毫左右。参加工作后一帮人出广州玩,一落船齐齐行路到大同酒家饮茶,去到差不多开门了。(来自街坊zj)

洪家据说是石岐花尾渡大东家!经常用麻袋装银子运回家!洪家基附近农田,可能就是洪家产业,故筑基!岐江游非不可为!须三思而为!建好一河两岸(田园风光),实不费劲,恢复开通昔日花尾渡,以珠江出海口水网优势,将引游客无数!(来自萌叔分享)

石岐河(岐江)-西堤路1994(摄影:张展老师)

.石岐河(岐江)-西堤路1994(摄影:张展老师)


港航黄先生对自己千辛万苦找回来的一张老照片念念不忘,那是一张花尾渡照片,船身狭长,船高4层,船尾有雕花,因而得名。这种大块头的木质船没有动力,需要小个的拖船拖着航行,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身上藏着当年钢铁短缺的秘密。

你还记得花尾渡的故事吗?

欢迎留言区分享你们的故事!

资料来源:中山党史,中山市档案局,掌上中山

当年中山人经常去的冰室,西郊,东风,红星,还有得利时冰室……

2023-07-14

【中山历史】猪仔街的典故,还有粤语“卖猪仔”知道咩意思吗?

2023-07-11

石岐“九曲河”的变化和历史

2023-07-10

【工业印记】中山人的骄傲:石岐玻璃厂生产的杯

2023-07-06

【石岐印记】牛伯伯面店今天结业了,又一家老字号消失,致敬一直在坚持老店的老板们!

2023-06-30

【石岐印记】百年老教堂“公理堂”,以前的世光幼儿园,当年还是集邮的地方

2023-06-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