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俚语中的“上河乡干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标签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3-07-22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嘉靖《永嘉县志》载,自六都至十九都,俱由河达城为河乡,土沃水深,庶民力耕,有山可樵,亦称乐土。对于上、下河乡之分界,清光绪《永嘉县志·乡都》所载明确:吹台乡十四都为下河乡、十五都至十九都为上河乡。清方鼎锐《温州竹枝词》诗云:“几曲河分上下乡,人家疑住泖湖庄。运输船只飞如燕,十里风吹晚稻香。”“上河乡到下河乡,甘蔗青青桔柚黄。更喜连年多乐岁,收来租谷满船装”。

时至上个世纪,人们普遍认为:上河乡是指从城区小南门河拐出至吴桥河段时分汊,一条向西,转至灰炉、新桥、娄桥、潘桥、老竹、桐岭、郭溪、瞿溪等区流域,俗称上河乡。另有一种说法,上河乡是以新桥为起点。因为新桥有一首民谣:“一条扁担花喇喇,上河乡有名新桥街。”似乎佐证新桥是上河乡之起点。

小南门河从吴桥分汊,向南,流经茶院寺、南塘、丽田、梧田、南湖、南白象、茶山等,俗称下河乡。龙湾永强一带,不属下河乡,河道由大罗山茅竹岭隔断;瑞安塘下一带虽然河道相连,也不属下河乡。这上、下河乡虽然不是行政建置,但约定俗成,民众对之有严格约定。早年,我们去梧田走亲戚。梧田亲戚叫我爸为“上河乡舅舅”,而我们就叫“梧田大姨”,说明上河乡的影响力比下河乡大,人们叫起来顺口。

图片

60年代新桥村全貌

解放前,上河乡区域以农业为主,鲜有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到了50年代中后期,温州兴起大办工业热潮,不少企业始建于城郊区一带。新桥、西山一带建起很多国营或社队企业。居住在上河乡的村民,不少人成了吃皇粮的居民户口。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河乡人不全是以农为生的农民,间杂着不少在城里工作或在工厂上班的“居民”。另外,上河乡新桥,离城区只有七八里路,进城方便,人员交往多。因此,体现在区域方言上,上河乡人的语言与城区差别不是很大。但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上河乡人有几个词方言读音与城区有明显区别,比如“头”,新桥人叫“仇”(方言音、下同);“肚”,新桥人叫“舵”;“卤”,叫“橹”,如“盐卤”,读“盐橹”;“涂”叫“头”,如“滩涂”,叫“滩头”。

如今,“上河乡”地名在沉寂了几十年后,重新有了生机和延续。早几年新建瓯海中心区时,规划了通衢大道——上河乡路。它东起新桥高翔村,西至娄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暂至,规划通至宁波路),贯穿上河乡的新桥、娄桥、潘桥等大部分区域,是名副其实、辨识度极高的地理标志,旨在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

图片

通衢大道上河乡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美编丨程小小

责编丨余   璞

审读丨叶森海

终审丨王玮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