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夏最美的一首禅诗,空灵治愈,抚慰世人1200多年!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7-23 发布于北京
古典书城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许多人对于诗人常建的了解,

大都源于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

他在诗中所描绘的

曲径通幽的意境,

和忘情尘俗的静趣,

不仅抚慰了一颗被世俗纷扰浸泡着的心,

也让世人获得了平心静气的力量。

生活中,值得拥有

这样一种状态:心静。

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

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卑不亢。

心静,自然清

关于常建的生卒,

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只知他于开元十五年(公园727年)中进士,

与边塞诗人王昌龄同榜。

此后,仕途失意,

常漫游于山水名胜,

在经过江苏常熟时,

前往兴福寺(又称“破山寺”)拜访。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寺,旭日初现,

伴随影影绰绰的阳光,

穿过弯曲幽深的小路,

原来,万籁俱寂处,

便是这后院丛林的深处。

抬眸处,

鸟鸣阵阵,自由自在;

低眉间,

水波涤荡,潭影空心。

钟磬之音,悠扬而洪亮,

自然静寂,若与世隔绝,

只觉心中烦忧,被尽数洗净。

人生一世,得享心静二字,

撑不下去的时候,

就去看看大自然,

览山川湖海,赏花鸟鱼虫,

望云卷云舒,观大千世界,

在安静中,为生活留点空隙。

身置闲处,心放静中,

心静,自然清,

便再无任何动摇和畏惧。

心静,自然安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李白《夏日山中》

某日,

天气燥热难耐,

李白行至山中,

脚步稍显疲惫。

在不远处,寻到一处阴凉,

绿荫掩映,微风阵阵。

趁四下无人,

他竟脱去衣袍,

披散头发,袒露胸膛,

舒服地靠在石壁上,

任山间林风吹拂,

连手中的扇子都懒得摇了。

此刻,天地间只他一人,

静静地领悟世间的美好,

享受这片刻安宁的时光,

如此,胜却人间无数。

喜欢李白这种

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于山水处,从容,

于沉浮间,洒脱。

这是宁谢纷华而甘淡泊,

亦是饱经沧桑后的成熟。

我们常常感谢这个世界,

又时常厌倦这个世界,

对它充满期待,

又对它充满恐惧。

期待每日的新鲜,

也恐惧未知的将来。

世事浮沉,

也许并不能尽如人意,

只愿你能以一颗安静的心,

有向前一寸的勇气,

亦有后退一尺的从容,

自在随性,随心,随缘,

尽兴过活,不枉此生!

心静,则万事宽

佛家的清静自然,

总是自带一种禅意。

这首出自南宋诗僧

慧开禅师之手的诗,

在炎炎夏日读来

更是抚平了一颗颗

躁郁不安的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万物并秀,各守其色,

一季有一季的风景,

一时有一时的风韵。

春观夜樱,夏望繁星,

秋赏满月,冬会初雪。

无论春夏秋冬,一切都是

自然而然,顺应天时,

这样的时节便是最好的时节。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以前总是喜欢,

到生活之外寻找真相,

结果往往是空欢喜一场,

而在放弃寻找,

真正的浸入生活之后,

真相竟自然而然地浮现了。

生活的真相,

也不过就是平平常常。

饥来食,困则眠,

热取凉,寒向火,

心中无事,没有挂碍,

便日日都是好日。

在这个比以往任何

都喧嚣纷杂的时代,

那些轰轰烈烈和天翻地覆,

最终都将安静下来,归于平淡。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得失,

不在意一时成败,

懂得放下,学会释怀,

保持一颗平常心,平静待之,

则万事皆宽。

在安静中,优雅自持

美学家宗白华说: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

万境浸入人的生命,

染上了人的性灵。”

人最可贵的是,

任世事浮云变幻,

始终能优雅自持,

平静安详地做自己。

一间雅室,几许闲情,

置身一境,制心一处,

人间清欢,宁静致远。

浮生本如梦,

为欢能几何?

无论你身居何地,

无论你正在经历着什么,

愿你在这个夏日,

以一双慧目静观万物,

陶养一颗清明之心,

沉淀一种超然心境,

体味一份丰盈清欢。

本文【古典书城】原创,作者:铜草帽。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本号文章,欢迎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